文:激流文史
太平天国时期正是清政府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可谓是风雨飘摇,国不将国。人们把目光投注在太平天国之时,都情不自禁埋怨石达开为什么一言不合就负气出走,他如此不负责任不上心吗?更遑论还带走了几十万精兵!那么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真的是单纯负气出走吗?又为什么带走那么多士兵呢?
翼王初露锋芒,其人屡战屡胜。清道光十一年,石达开出生于贵县北山里。石达开家境其实不差,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还算不错了。其父石昌辉靠替人家放牛做工,买了一些田地,自此家境颇丰。
直到石达开的父亲逝世,他的家境才大不如前。《贵县志》记载
“年十二,凛然如成年人,自雄其才,慷慨经略四方志,喜谈孙子兵法”。
石达开本身是一个极有才华之人,性情豪爽,为人正直。而道光年间,官场腐败,民生困苦。于此石达开有缘结识了洪秀全和冯云山,并加入了拜上帝会,在邻近各县发展了信徒,成了贵县的一方之雄。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在洪秀全38岁诞辰上,全体拜上帝会众皆到场为其祝寿,并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这就是著名的金田起义。
后来石达开凭借自己出色的将领能力得到重任,于咸丰元年12月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晋封石达开“翼王五千岁”。而他带领的太平军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据《太平天国史》记载:
“上海攻占,苏州拔城,镇江、扬州全境,南京、杭州大半,直至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多处皆为太平军占领。”
这些胜利的取得与石达开的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密不可分。
何人负气私带兵,何人敢于立正身?随后的石达开可谓是越战越勇,这充分体现了在战争中,一位优秀的将领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石达开用其决策和指挥能力甚至做到了决定战争的胜负。
例如,咸丰四年秋,曾国藩与石达开在九江、湖口交手,太平军在初期并不敌湘军,在西征战场遭遇了其凶狠的反扑。
石达开敏锐的军事眼光看出两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紧跟敌军的设备更新己方的设备,命人更新建造船式造舰,加紧操练水师。
就在湘军以为十拿九稳之直逼九江时,石达开亲赴前线担任指挥。而崭新的装备和熟练有度的训练成果造成的结果自然是喜为人见的。于翌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
石达开在战场上表现的非凡勇气和果敢,使得他带领太平军多次打败清军,并占领了许多城池。同年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
石达开在战争中,同样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他需要决策,组织军队,并亲自参与战斗。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值得令人钦佩。
然而,这种压力和挑战也可以使他更快速地成长和进步,从而成为更出色的将领。
而石达开不仅仅只是在作战上英勇强大,他在为人处事上也有自己的一番原则。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诸王只知享乐,广选美女,修王府而毁民宅,而唯独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
他有自己的荣辱礼义廉耻标准,这充分证明了他的为人正直,也说明了石达开在太平天国时期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他推崇平等、公正、节俭等思想,并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
而同时由于他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受江西人民拥戴,于此时很多的人们争相愿意加入石达开的麾下,石达开做到了让对手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不遭人妒是庸才,如此优秀的将领旁的人一对比便自愧不如。可惜蛋糕是大家一起做的,平分的时候大家可能还愿意,一旦一方势力失控,所得利益大大高于众人时,不满便由此开始。更遑论是备受民众爱戴之称。
石达开不可避免的由受到了洪秀全之猜忌,这时很多人疑问的那个问题正式在此时登场——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他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前因后果皆血泪,生存方为第一等。关于负气这个词其实是用的不当的。须知咸丰六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上万东王杨秀清有瓜葛的人随之皆被杀,流血之多,染红了河流——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肃清!
更令人心寒的是,诛杀杨秀清的行动的主导者洪秀全又诛杀了其活动执行者的韦昌辉,并诛连其心腹200多人。
短短时间,最高领导层的两位大将被杀,这无疑是证明了留下来的危害性。在这样很明显是在排除异己的情况下,怎堪用“负气”来形容呢?石达开根本没得选!他必须要走,不然就会步杨秀清的后尘。
至于带走几十万精兵,这也是谬误。因为太平天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几十万精兵。1851年起义开始,太平军有2万人。
1852年,太平军拿下武昌后,民众人数倒是破了百万,但是军队人数并没有那么大的提升。杨秀清本就奉行“精兵政策”,贵精不贵多,太平军人数虽然不多,却十分善战。
随着西征获胜,太平军精兵骤增,但同时在战争中也有损失的兵力,大约也有几万人。随后便是“天京事变”,此时伤亡更不必提。
所以石达开不可能带走“几十万精兵”,但是出于翼王的威望,许多将领士兵都更愿意追随于他。故而带走十万兵应是更为贴切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要带着精兵出走,其实也不难理解,代入现实,彼时清军围剿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内部已然水深火热,情况复杂,带走那些精兵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石达开不带着大量精兵,而是只身出走,那和自杀的区别在哪里呢?
想活着,在这样的乱世活下去,这是很正常的想法。而且如果那些将士他不带走,那么按照洪秀全的心思,他们大致无法活着回去。故而他不但自己得走,他的士兵们他也必须带走。
若为一方将,何惧取舍死?石达开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还具有很强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他能够统筹全局,制定出一系列有力的战略和政策。咸丰十一年,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同治元年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又在次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但是好景不长,同年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后,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终于陷入粮草用尽的绝境。
清军到达太平军营谈判时,这个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男人,选择了舍命以保全一路上一直跟随他的大军。
他要带着他年仅五岁的儿子归降,他所想的是用自己的命,换其他将士一个还有可能的未来,可惜的是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最后的结局是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其余士兵皆没有活着回去。
同治二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他所行大道所作所为,无愧于民更无愧于心,一番陈词激昂,大义凛然,他践行之事彰显了人性的高尚品质,展现了人类对于正义和公正的追求和坚持。
这实在令主审官无法应对,崇实理屈词穷。或许他知道面前这个年轻人所行所为皆在正义一词中前行,可他无能为力。随后石达开从容就义,身受凌迟酷刑,从始至终默然无声,享年32岁。
石达开无疑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他在太平天国的起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为了百姓而英勇就义的人,这样的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正义和百姓的安危,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人们追求正义;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正义的重要性,并激励人们为了正义而奋斗。
同样的,这不仅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共鸣和关注,更能唤起社会良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对于正义和公正的责任和义务。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被石达开激励,在遇到正义问题时,应当敢于站出来、勇于担当,石达开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
所行皆正义,万人聆听之。什么样的配得上一声英雄呢?大抵就是像石达开这样的人物,知生死而不惧,我为百姓死,我为我的士兵死,这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同等价值意味。更遑论他是遭受凌迟之刑而逝世的,凌迟剔其肉,夺其骨,此等痛楚今人不可体会,但只观其文字便有触目惊心之状。
须知,石达开至死沉默,不曾喊过一声痛。正是一身正气叩问傲骨,此身虽亡,其意志将永存!
参考文献:
《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书》
《天国之秋》
石达开是英雄,杨秀清是枭雄,洪秀全是狗熊。初期有冯云山扛着,前中期是人才济济,后期陈玉成,李秀成。好多将领比清朝的强多了。如果是老朱就行了
不出走就是下一个杨秀清
多疑性格洪秀全把石达开驾空了,被逼无奈走了。
洪秀全才应该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