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曾试图修治黄河但未能成功,到汉明帝时才任用王景治水

史海撷英 2024-05-26 17:48:56

永平十二年(69年),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已经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在之前这十二年里,刘庄大力压制勋贵豪强,统筹全国耕地和人口,大力发展生产。在他的治理下,东汉国力蒸蒸日上。一个大治之世已经逐渐开始了。

这个时候的刘庄觉得自己之前这些年也算攒了一点家底,国库也还算充裕。所以接下来,刘庄打算搞一个大工程。当时刘庄找到了王景,当面问了他很多关于治水的事情。而王景的回答也让刘庄非常满意。所以最后,刘庄就下令,让王景带头负责,前去治理黄河!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王景治水”,正式开始了。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在汉明帝的支持下,再加上东汉的强大国力,王景开始全力解决黄河的水患。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之后,最终,黄河的水患问题,终于被王景降低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此后的八百年里,一直到南北朝时代,黄河都没有再发生大的水患。直到近千年之后,黄河才再次开始肆虐。但那个时候都已经到了北宋了。可以说,王景一人的努力保护了中原地区超过八百年的时间!从这一点来说,王景对于历史的贡献,其实远比那些王侯将相要更大!

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上的意义自然不用多说。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扎根,开始建立文明。

但从我们老祖宗定居在这一带开始,黄河的水患就一直在困扰我们的老祖宗。

黄河的水患之所以难以治理,主要因为地理原因。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会携带大量的泥沙下来。这些泥沙到了下游之后就会让下面的河床越来越高,然后河水就从原本的河道里溢出来,把黄河两岸生活的百姓给淹了。

实际上,世界上像这样的河流并不在少数。但问题是,如果是一条小点的河流,就算是溢出来了最多也就只能淹几十里地,这个损失大家也能承受得起。就算是洪水来了,大家提前跑,也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但黄河不行。因为黄河的水量实在太大了,所以黄河的河水一旦溢出来,很快就会把方圆千里都给淹了。因为水患面积太大,导致看见洪水的时候,想跑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就算周围侥幸有一个比较高的山头。洪水来了之后,在山头上躲一段时间,侥幸活了下来。但下来之后,方圆几百里内,粮食全都绝产了,根本就没吃的。这种时候,要么从更远的地方调粮。但这种方式,至少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大家肯定没这个能力。另一种方式,就是收拾东西赶紧跑。既然这地方经常被水淹,那我找一个没有水灾的地方生活,这不就得了吗?

实际上,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民族遇到这种情况选择的都是第二种方式。面对这种天灾,他们往往会直接跑。反正世界这么大,总有一些水患比较少的地方。所以在他们的古代神话当中,就有了大洪水到来的时候,他们直接跑路。或者建一艘大船,自己跑到船上避难,静静等着洪水过去。

但是我们的祖宗认为,天地虽大,但是家就在这里。离开了家,其他的地方再好,也不是我们的家。所以接下来,大家就开始想着怎么治理这种水患。

最开始的时候,有个聪明人站了出来。这个人提出:既然黄河水灾的根源在于河水溢出河道之后把河岸周围给淹了。那把河岸加高,让河水以后无法再溢出来,这不就得了吗?最开始提出来这个想法的人到底是谁,史书上记载不多,因为实在是太久远了。但是在神话传说当中,提出这个主意的人,是大禹的父亲鲧。

而接下来,当这个方案被提出来之后,很多人也觉得可行。于是接下来,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执行这个计划。

但很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其实可以简单算一下:假设为了治理黄河,需要把黄河两岸的河岸全部加高一米!考虑到黄河的长度,再加上两岸需要的土方数量。最后算出来的工程量,至少相当于修十条长城!这个工程量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基本上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后来在神话传说当中,鲧完成这类任务,也不是靠的人力。而是从天上偷来了息壤,然后用息壤直接变成河堤。也就是说,在古人眼里,这个工程量根本不是人力能完成的,只有老天爷能做到。

但问题是,现实当中肯定没有息壤这种东西,一切工程,都得靠人力完成。那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呢?于是接下来,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简化版本。虽然不可能把整个黄河两岸的河堤都给加高!但是可以把个别比较低的地方加高!哪里的河岸比较低就去加高哪里!按照这套简化版本,这个工程量瞬间就减少到了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这样一来就可以完成这个工程了。可是,当这个简化版本的工程完成之后,大家很快发现,这个工程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虽然把个别比较低的地方加高之后确实能安稳几年。但是几年之后,河水还是会从其他地方溢出来。最后,就会出现漏洞越堵越多,活越干越大!等到某一天水量比较大的时候,整个黄河直接全线泛滥!之前修过的所有工程全都被冲垮了。

于是在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思考,这个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最后大家发现,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黄河携带的泥沙。因为黄河里面的泥沙会沉淀,抬高河床。所以就算加高了河道两岸,短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几年之后,随着泥沙逐渐淤积,河底的河床会越来越高,再次把水位抬升上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直用加高两岸的思路解决问题,这活永远都干不完!

于是在这之后,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个思路,叫“堵不如疏”。按照这个新思路,虽然不能无限制加高黄河两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患。但可以引导黄河,在黄河快要发大水的时候,在旁边找一条河流。让黄河多余的水从这条河里流出去!从史书和神话传说来看,古代第一个提出这个思路的人就是大禹。而这个思路被提出来之后,很快就成了我们治水的法宝。此后几千年里,一直到今天,这都是治理黄河的主要思路之一。

不过,有了这个正确思路之后,接下来执行的过程,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个工程量还是太大了。想象一下,如果在几千年前想要开凿一条新的河流,或者利用已有的河流分去黄河的一部分河水。而且,分出来的这部分河水还不能超过这条河的河岸上限。这个难度也是相当夸张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权能把整个黄河全都纳入到自己的领土范围。包括之前的夏商周三代,他们的王室直辖领土,也就只囊括了某一段黄河而已。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治理整条黄河,只需要确保他们国境内的这一段黄河不会泛滥就可以了。对此,贾让在他著名的“治河三策”中曾有所叙述。他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十五里。”但这种没有整体规划的施工方案注定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如果上游放下来的水多了,超过了下游的承载上限,很容易就会形成洪灾。

所以,一直到秦朝之前,大家对于黄河基本上都是束手无策的状态。最多只能是利用某一段支流,在夏天洪峰到来的时候,引走黄河的一部分河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洪水发生的次数,但是无法根治黄河。

秦始皇

而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从史书记载来看,秦始皇有治理黄河的想法。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东游竭石刻石纪功,其中特别提到“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的功绩。这两句话的意思大致就是改建不合理的堤防从而使某些不安全地段化险为夷。

但结果因为秦朝的历史实在太短,这个计划还没开始大规模执行,秦朝就亡了。而且,秦朝的首都在咸阳,基本盘也在关中。所以在秦始皇时期,秦国的首要任务是修建长城抵御匈奴,是修建驰道强化对帝国的控制。至于说黄河,因为地理原因,黄河就算再怎么泛滥,也不可能直接淹到咸阳。所以这个工程注定得往后拖。结果,拖到最后,还没等秦朝开始治河,秦朝就亡了。

而到了西汉时期,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因为西汉的首都依然在关中这边。黄河再怎么泛滥也淹不到长安。再加上西汉前期,刘邦在位时期,主要问题是解决那些异姓诸侯王。而后来的文景之治时期,主要任务是别搞大工程,大家老老实实过日子。所以,在西汉前期,大家对黄河的水患,依然束手无策。虽然国家设立了一些“河堤谒者”,很多地方每年也在加高堤岸。但这些措施,最多只能减缓洪灾的发生。

第一个开始集结全国力量,解决黄河问题的其实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前期,刚刚掌权的时候其实也想过要解决黄河问题。但结果,当时管理朝廷的丞相是他亲舅舅田蚡。而田蚡本人在黄河两岸有很多土地。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要大规模修河,势必会侵占田蚡的土地。如果只是田蚡一个人这样,汉武帝或许还能铁面无私,强行开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汉朝其他很多勋贵在黄河旁边也有土地。他们只希望加高黄河一面的堤岸,另一面随便决堤,这样反倒能保护他们的土地。

刘彘

这样一来,面对一大堆勋贵的压力,汉武帝也没法强行开工了。毕竟,这时候汉武帝急着打匈奴,正是需要团结整个国家的时候。所以,汉武帝就把治河这件事延后了。同时,为了避免水患造成民愤,当时的汉朝高层开始对外宣扬,说黄河水患是天意,不可违背。当然,即便这样,汉武帝后来还是顺手处理了他的亲舅舅,同时也打压了不少勋贵,降低了治河的压力。

就这样,又过了二十年之后,等到汉武帝彻底打垮了匈奴,并且去泰山封禅之后,这才开始对黄河水患动手。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从瓠子河(河南濮阳)决口,大水泛滥于16个郡,造成严重灾害,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派汲仁、郭昌征调数万民工修治黄河。为表示诚意,武帝亲临治河地点,举行祭祀仪式,沉白马、玉璧以祀水神。在祈禳仪式结束后,才命民工运柴禾堵决口。经过这次整治,以后80年间黄河没有发生大水灾。在封禅回来之后,汉武帝亲自去了一趟黄河决堤的瓠子口,这地方在今天河南濮阳一带。

接下来,汉武帝动用了大量人力,将决堤的地方彻底堵死。同时,他还下令让黄河沿岸很多地方加固河堤。而且接下来不久,黄河又在河北馆陶一带决口。这次决口形成水灾面积不大,但是却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这条河道出现之后,黄河水患的压力骤减。所以此后的几十年里,黄河的水患就减轻了很多。

直到几十年之后,到了西汉后期,因为水灾原因,这条新形成的河流断流了。这样一来,黄河就又开始泛滥了。大概在汉成帝在位时期,汉成帝把之前那条冲出来的河流疏通了一下,再次分去了一些压力,这才又对付了几年。不过,汉成帝这次修河,并没有维持多久。仅仅二十多年以后,黄河就泛滥了。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今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决口,泛滥于河道南岸数郡地界,侵及济水和汴渠。对待黄河南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官员持不同态度。南方的官员主张迅速堵塞决口,使黄河北归,而北方的官员则赞成维持南流现状。王莽本人祖籍元城,在今河北大名附近,河水南徙,可以使他的祖坟家园不再受黄河的侵害,所以他站在北方官员一边,听任河道转徙,不予堵塞,从而使黄河河道发生了较大迁改。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固定的河道,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散漫状态。

刘秀

到了东汉时期,黄河水患因为没人管,前期依然在肆虐。甚至于因为战争,还有很多人打算利用黄河打仗。就比如说刘秀刚刚北上河北的时候,就曾经有人向他提议,让他扒了黄河大堤,水淹下游的赤眉军。当时刘秀要是真这么做了,估计他一声令下,就得多死上百万人。好在刘秀后来拒绝了这个建议,没有成为历史的罪人。

而等到东汉开国之后,等到刘秀彻底统一天下的时候,这才开始重修黄河。不过,当时东汉刚刚结束战乱,国力有限。所以在修黄河的时候,也不敢搞太大的工程。但同时,不修黄河又不行,因为东汉首都在洛阳,不在关中。

东汉建国以后,在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始有人提议治河,又因为南北两方的官员相互掣肘,未能进行。此后河势进一步恶化,河水冲击汴渠,渠口水门沦入黄河,不仅灾区民众受害日深,南北水上交通航道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于是,在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朝廷决定治理黄河。王景因擅长水利工程技术,具有治水经验,从而受命主持治河工程。

在被汉明帝任命为治河负责人之后,王景做了很多调研工作。作为一个水利专家,王景很清楚,想要治理黄河,最好的思路,依然是找一条河流,将黄河多余的河水流走。

但是之前黄河的几条支流都不太合适。因为黄河泥沙太大,导致之前那几条河流的河床也被大范围抬高。如果要修的话,只能继续加高河岸,成本太高。所以,当时王景就把方向放到寻找新的支流上面。最好是当年黄河曾经流过的支流,但是如今又断流了。这样一来,只要派人去把已有的河道挖一下,然后再把黄河的河水给引过去,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鸿沟

顺着这个思路,王景当时走了很多地方。最后,王景就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对象。王景找到的这个目标,就叫“鸿沟水系”。就是当年刘邦和项羽平分天下的那个地方。

这个水系的几条河流当年都曾经是黄河的支流,但如今已经有一些河流断流了。这其中最佳的一条支流,叫汴渠。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后来的历史上,这条河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通济渠”。几百年之后,隋炀帝在位的时候,把包括通济渠在内的几条河,用人口开凿的方式连接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而在当时那个年代,汴渠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那就是这条河可以直接连通淮河。也就是说,就算黄河泛滥了,多出来的河水通过这条汴渠,可以直接流入淮河!这样一来,黄河水患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做,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控制黄河水量。万一黄河流过来的水多了,直接让汴渠一带也出现水患,那接下来问题就大了!汴渠离洛阳更近!也就是说,汴渠如果发了大水,洛阳会直接被淹。而且,整个黄淮流域会变成一片泽国。到那个时候,东汉的国家整体粮食产量至少下会下降两成以上!国家就等着崩溃吧!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水量,据史书记载,当时王景每隔十里,就修一道水闸。利用这些水闸,接下来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汴渠的水量。

王景

这个工程搞完之后,黄河的水患问题一下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半!因为水多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汴渠疏导黄河多余的河水。而水少的时候则可以直接把汴渠的闸门放下来,让汴渠的河道排空。接下来,大家就可以直接去河底挖沙子,清理河床。这样一来,只要每隔几年清理一次汴渠,那汴渠的河床就永远不会变高了!而当汴渠能够轻松疏导黄河多余水量的时候,黄河的水患自然就被解决了。这就是王景的治河办法。

但如果要复杂一点来说,这事反倒没法说了。因为后来王景治河的详细记载,包括这个水闸到底是怎么造的,水闸如何在黄河水流冲击下不倒……这些事情,后来基本都失传了。所以也不知道,王景当时造出来的东西,到底长啥样。但有一件事,那就是从这个工程修完开始,接下来整整八百年的时间,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黄河都没有再改道。直到南北朝之后,因为南北长期对立,双方因为战争原因荒废了清河道的工作,而且还利用黄河去进攻敌人,这才把这个工程彻底搞废了,然后黄河才开始再次大规模泛滥。

这就是历史上的王景治水。

以凡人之躯,对抗天灾,然后赢了,而且还保护了后世整整八百年的时间。在修好黄河之后,后来王景又先后官至徐州刺史和庐江太守。在任期间,带领当地百姓耕种,推广牛耕和养蚕,造福一方。不过最后,王景的仕途也就止步于太守这一级,并没有达到三公九卿的级别。但和王景相比,那些同时代的高官后来其实反倒没谁记得了。

1 阅读:23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