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间,契丹内部权力更迭频繁,遥辇氏与大贺氏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当权臣可突于杀害李邵固,扶持遥辇氏出身的屈列为可汗并投靠突厥后,大唐北部防线岌岌可危。危急关头,唐玄宗任命名将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力挽狂澜。张守珪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用人之道,不仅收服了后来成为大唐心腹大患的安禄山,更是运用巧妙的计谋除掉了可突于,平定了契丹之乱。然而,当唐玄宗欲破格提拔张守珪为相时,却遭到了时任宰相张九龄的坚决反对。张九龄的远见是否准确?
名将入主幽州定乾坤契丹部族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距离唐玄宗开元时期整整四百年。这个游牧民族从最初的部落联盟到后来的"大契丹国",经历了大贺氏、遥辇氏和耶律阿保机三个统治时期的更迭。
大唐贞观三年,契丹归附大唐,被赐姓李氏。契丹八部在此后七十年间,一直以"松漠都督"的身份统治着草原。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第五任酋长李尽忠背叛大唐,第一次自称可汗。这场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契丹与大唐的臣属关系中断了十余年之久。
开元二年,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新任可汗李失活宣布脱离突厥,重返大唐怀抱。唐玄宗对此喜出望外,随即赐予李失活铁券丹书,恢复松漠都督府,还把自己的外甥女永乐公主嫁给了他。
然而李失活在享受了两年的驸马爷生活后便撒手人寰,他的弟弟李娑固继承了汗位,按照草原习俗,连同永乐公主也一并继承。李娑固在继位当年还带着永乐公主回长安省亲,受到了唐玄宗的盛情款待。
就在这一片祥和气氛中,契丹的权臣可突于出现了。他出身遥辇氏,野心勃勃,意图打破大贺氏对汗位的垄断。
李娑固暗中策划除掉可突于,却因为对方早已在其身边布下眼线而功败垂成。李娑固只得狼狈逃往营州寻求庇护,可突于随后派兵追杀,最终李娑固命丧黄泉。
可突于立即拥立李娑固的堂弟李郁玉为可汗,同时向唐玄宗请罪。唐玄宗被迫接受这个结果,还赐婚慕容氏为燕郡公主嫁给李郁玉。
李郁玉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他的弟弟李咄于继承了汗位和燕郡公主。李咄于在位期间与朝廷来往密切,不断进献战马等贡品,试图借助朝廷力量对抗可突于。
可突于的威势让李咄于望而生畏,最终李咄于带着燕郡公主逃往长安避难。可突于趁机扶持李邵固为新可汗,唐玄宗又将外甥女陈氏册封为东华公主嫁给了他。
开元十三年,可突于第二次入朝,却因受到时任宰相李元紘的轻慢而心生不满。回到契丹后,可突于杀害了李邵固,扶立遥辇氏出身的屈列为可汗,并率部投靠突厥。
这场变故让唐玄宗十几年来精心构建的"情感长城"轰然坍塌。在这危急时刻,一位久经沙场的名将进入了唐玄宗的视线,他就是张守珪。
在张守珪之前,信安王李祎曾经重创过可突于的势力。但李祎年事已高,且身为宗室王爷,不适合长期驻守边疆。张守珪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
乱世用人识破敌奸计张守珪上任时的幽州形势极为严峻。此前,长史赵含章贸然出击,中了可突于的诱兵之计,一场遭遇战损失六千多将士,还折损了两名主将,全军上下士气低迷。
幽州军需要一位真正的统帅来重振军心。张守珪凭借着在西域和河西累积的丰富军事经验,用短短几个月就扭转了战场局势,连续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把可突于打得心惊胆战。
在这期间,一位特殊的人物出现在了张守珪的面前。此人身材臃肿,相貌丑陋,却能说会道,精通六种语言,正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安禄山。
安禄山原本是一名"互市牙郎",负责边境贸易的翻译和物资交易工作。因为偷盗羊只被抓获,按军法本该处死。在死刑即将执行之际,安禄山高声喊道自己可以助张守珪击败契丹。
张守珪当场叫停了处决。经过一番详细盘问,发现这个胖子不但语言天赋惊人,而且身手敏捷,胆识过人。张守珪立即下令释放安禄山,委任他为捉生将,专门负责抓捕活口的侦察任务。
安禄山的表现完全印证了张守珪的眼光。他每次出任务都能完美完成,带回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凭借着精通多国语言的优势,安禄山可以轻松混入敌营,打探军情。
张守珪对部下要求极其严格,令出必行,违令者斩。但他同时也善于施恩励将,对有功之臣格外厚待。对安禄山这样的异族将领,张守珪更是破例收为义子,这在当时是极大的恩典。
军中将士虽然敬畏张守珪的严厉,但更钦佩他赏罚分明的统帅作风。在张守珪的调教下,幽州军战斗力日益提升,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战场上的连续失利让可突于开始转变策略。他派人向张守珪示好,表示愿意投降请和。这是草原民族惯用的"诈降"伎俩,张守珪对此心知肚明。
张守珪召来心腹部将王悔,布置了一个巧妙的计策。王悔假装相信了可突于的投降意向,进入契丹大营谈判。双方各怀鬼胎,一边谈判一边暗中较劲。
王悔在契丹营中发现了一个重要人物——契丹三号人物李过折与可突于有着不小的矛盾。王悔抓住这个机会,故意在李过折面前大肆吹捧可突于。
激怒之下,李过折道出了可突于的真实意图:可突于已经暗中投靠突厥,正准备裹挟全族西逃。王悔顺势表明愿意与李过折合作,除掉可突于和屈列。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过折发动突袭,将毫无防备的可突于和屈列斩杀。就这样,称霸契丹十余年的可突于,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这正是张守珪的高明之处。
名臣辅政定品考才能契丹之乱的平定为大唐解除了一个巨大的隐患。随着可突于和屈列的死亡,契丹暂时失去了可汗,由李过折担任松漠都督,直接接受大唐朝廷的管理。
这场胜利让张守珪声名鹊起,唐玄宗立即下令召他回京。张守珪来到东都洛阳献捷,正值籍田礼结束后的庆功宴。在宴会上,唐玄宗为张守珪举杯祝贺,并赋诗褒奖他的功绩。
一连串的赏赐接踵而至。唐玄宗任命张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同时兼任御史大夫,保留他原有的官职。除了官职的提升,朝廷还赏赐他锦绣千匹,金银器物若干。
这样的封赏在当时已经算得上丰厚,但唐玄宗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专门下令在幽州立碑,记载张守珪的功绩。不仅如此,还特别恩准张守珪的两个儿子入朝为官,开启了他们的仕途生涯。
然而唐玄宗还觉得不够,他召来当朝宰相张九龄,提出要让张守珪进入宰相之列。张九龄当场表示反对,他认为宰相之位是代天子理朝纲的重任,不能仅仅作为赏功的手段。
唐玄宗退而求其次,提议给张守珪一个宰相的虚名,不授予实际权力。在唐玄宗看来,这样既能显示朝廷的重视,又不会影响朝廷的政务运作。
张九龄再次予以反对,他指出名器不可轻授。他直言不讳地问道,如果现在因为平定契丹就让张守珪做宰相,那将来他若是再立下更大的功劳,比如灭掉突厥或奚族,又该如何封赏?
这番话让唐玄宗哑口无言。张九龄的反对不仅仅是在维护宰相之职的尊严,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对契丹问题的深刻认识。
在张九龄看来,张守珪击败可突于只是解决了军事层面的问题。契丹内部遥辇氏与大贺氏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这场争议暴露了唐玄宗和张九龄在用人标准上的分歧。唐玄宗倾向于重用军功卓著的将领,而张九龄则坚持选拔通晓政务、具有治国才能的文臣。
两人的分歧为日后朝廷的人事任用埋下了隐患。这种分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唐的命运走向。
事实证明,张九龄的担忧不无道理。军事胜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契丹问题,政治和民族矛盾才是导致动荡的深层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契丹就始终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草原争雄续写新篇章李过折的上任并没有给大唐带来期待中的安宁。契丹部落之间积累多年的矛盾并未因可突于的死亡而消弭,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愈演愈烈。
开元十四年的一场政变彻底打破了表面的平静。迭剌部首领泥礼突然发动政变,将松漠都督李过折杀害,扶立遥辇组里为新可汗。紧接着,泥礼率领部众再次投靠突厥,使契丹彻底脱离了大唐的掌控。
这位泥礼的出现绝非偶然,他正是日后建立大契丹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七世祖。泥礼的崛起标志着契丹部落新势力的兴起,也预示着这片草原即将迎来新的统治者。
大唐朝廷的一系列政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契丹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大贺氏虽然得到大唐的支持,但其统治基础已经动摇。遥辇氏和新兴的迭剌部则在这场权力更替中逐渐崭露头角。
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张守珪平定的契丹之乱,在表面上巩固了大唐对契丹的统治,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契丹各部落力量的重组。可突于的覆灭为新兴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泥礼起兵后的二百多年间,契丹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迭剌部在与大贺氏、遥辇氏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在耶律阿保机手中完成了统一大业。
耶律阿保机建立大契丹国后,这个曾经依附于大唐的游牧部落一跃成为威震东亚的强国。契丹帝国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对比,更重塑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从张守珪平定叛乱到耶律阿保机建国,契丹的历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段历史充分说明,军事胜利并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和政治冲突,有时反而会加速历史的进程。
张九龄当年的远见是有其道理的。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会因为某一场战争的胜负而改变方向,真正的历史转折往往产生于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之中。
契丹的崛起证明了这一点。张守珪的军事胜利没能阻止契丹走向强大,反而在无意中为后来的契丹帝国扫清了道路。历史就是在这样看似矛盾的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
这场发生在唐朝开元年间的剧变,既展示了大唐的军事实力,也暴露了其对边疆政策的局限性。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局,更为此后几百年中原与草原的互动写下了重要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