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空军的三发驼背“食雀鹰”SM.79“Sparviero”轰炸机

胡侃杂史 2025-01-20 10:12:55

意大利好山好水好地方,虽然没去过。总是感觉应该不错吧!不会是你们说的那样,一定是抹黑。

提意大利,别提两件事。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经济。其它都行。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意大利是个“战武渣”的存在。成年后,我非常理解意大利。设身处地去想,住意式洋房,一夫一妻的生活,外加意式大餐。打什么仗。人生何所求,不过是农妇、山泉、有点田。

意大利怎么起家不知道,反正在当时。攀升科技速度很快,也算是意大利奇迹。同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航空人才。

“意大利空军的驼背鹰”——二战最量产的意大利轰炸机:“萨伏亚-马彻蒂”SM.79 Sparviero(食雀鹰),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中诞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二战期间,既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象征,又是量产的意大利轰炸机之一。它是“萨伏亚-马彻蒂”的作品,意大利生产数量接近1500架(1458架),这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设计历史

与许多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战斗机一样,SM.79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民用航空。故事开始于“萨伏亚-马彻蒂”参与1934年伦敦-墨尔本国际客机比赛的兴趣。

新飞机的基础是1934年制造的SM.73型。许多设计思路从这款飞机延续到了SM.79上:钢管框架的机身,覆铝板、胶合板和帆布外壳,木质自由承载翼,几乎相同的尾翼。

萨沃亚-马尔凯蒂 S.55 意大利鱼雷轰炸机

对于“意大利上阿迪杰飞行协会 或 意大利阿尔塔水上飞机协会”(Societa Idrovolanti Alta Italia,简称SIAI)来说,这种“渐进式”的设计方法是家常便饭。虽然该公司更为人熟知的品牌名是“萨伏亚”,但直到1930年,该公司主要生产水上飞机,并凭借这一领域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萨伏亚的S.16和S.62水上飞机在30年代中期曾装备苏联空军,而大型双船体的S.55在远东地区几乎一直使用到战争爆发。

新型飞机的机身轮廓变得更加流线型,起落架采用了可收起式设计(这是意大利多引擎飞机的首次应用),而且整体尺寸大幅缩小。最初,S.79的设计是搭载水冷式直列发动机Isotta-Fraschini XIR,但后来选择了星形发动机——菲亚特(FIAT)A59型(与普拉特·惠特尼“霍尼特”发动机相同),最终采用了更强大的9缸Piaggio P.XI RC40“斯特拉”发动机(610马力)。

试验机为民用,编号为I-MAGO

这架试验机是民用飞机,编号为I-MAGO。它于1934年10月8日首飞。虽然比赛早已结束,且英国的德哈维兰DH.88“彗星”最终获得了胜利,但这架意大利飞机依然表现不凡。试飞员A.巴库拉称赞了飞机的出色飞行性能。然而,动力系统成为了问题——新的发动机过于不可靠。1935年春,意大利更换了发动机,使用了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125RC35发动机,功率为680马力,这款发动机是布里斯托尔“佩伽索斯”(Bristol Pegasus)发动机的改进版。与此同时,发动机罩也被更换为更大直径、更光滑的设计,以提高冷却效果。装上新发动机后,S.79P在1935年4月5日的首次飞行中达到了355公里/小时的速度,后来更是突破了410公里/小时。

“P”字母的添加是为了与军事版本S.79B区分开来,并且S.79B的研发也已经开始。

S.79P成为意大利最快的多引擎飞机。这架飞机通过了官方试验并获得了飞行适航证。在位于罗马附近的吉多尼亚飞行测试中心,军用飞行员也对其进行了试飞。意大利空军总参谋长朱塞佩·瓦勒 (Giuseppe Valle )将军选择S.79P进行了一次视察飞行,目的地是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的军队,那里准备向埃塞俄比亚发起进攻。为了这次重要的飞行,飞机增加了额外的仪表和油箱,后者安装在发动机舱后部。这架飞机被赋予了军用编号MM260。

朱塞佩·瓦勒(Giuseppe Valle,1886年12月17日—1975年7月20日)是意大利空军的将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他曾于1928年至1939年担任意大利皇家空军(Regia Aeronautica)的参谋长,并在1933年至1939年担任空军副国务大臣。

1934年8月1日,瓦勒将军从罗马起飞,前往马萨瓦(Massawa),并在12小时后顺利降落。在接下来的四天中,他从一个基地飞往另一个基地,对S.79飞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次飞行经历让瓦莱对这款飞机印象深刻,最终成为其坚定的支持者。

1934年,意大利空军宣布了一项关于新型中型轰炸机的竞标计划。竞标要求中明确规定,轰炸机必须采用双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布局不仅有助于更合理地布置机组人员和武器装备,尤其是方便安置领航轰炸员和轰炸瞄准器,还能够更有效地组织机首的防御火力。

此次竞标共有八个设计方案提交,包括菲亚特BR.20(Fiat BR.20)、卡普罗尼Ca.135(Caproni Ca.135)和皮亚乔R.32(Piaggio R.32)等型号。SIAI公司提交的设计方案是基于S.79P改装而来的双发动机轰炸机S.79B。该机计划使用法国制造的格诺姆-罗讷K14(Gnome-Rhone K14)发动机或伊斯帕诺-苏莎HSI2Y(Hispano Suiza HSI2Y)发动机。然而,评审委员会认为S.79B的设计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炸弹舱和防御炮位的布局不够合理,因此拒绝了这一方案。

尽管如此,朱塞佩·瓦勒 (Giuseppe Valle )将军凭借其决断力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直接下令向SIAI公司订购24架尚未生产的S.79K型三发动机轰炸机(型号“K”源于最初计划使用的格诺姆-罗讷K14发动机)。瓦莱之所以能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S.79飞机采用了一种技术相对简单的混合结构,这种结构适合在意大利的航空制造工业中实现大规模生产。众所周知,意大利的航空工业在设备和工人技术水平上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意大利当时正在为战争做准备,对飞机的需求极为迫切。

唯一一架S.79P被改装为一架可以携带炸弹的试验机,并在富尔巴拉(Furbara)试验场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测试。测试之后,这架飞机被用于某飞行团的飞行员转训任务,随后又作为圭多尼亚(Guidonia)试验中心的联络飞机使用。

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S.79轰炸机原型机于1936年7月8日完成了首次试飞。

设计描述

S.79轰炸机从原型客机继承了宽大的箱式机身。在飞行员座舱上方,设计了一个独特的“驼峰”,安装了两挺12.7毫米布雷达-SAFAT机枪:一挺固定向前(供飞行员使用),一挺可向后旋转。马尔凯蒂(Маркетти)认为,S.79的高速使其正面攻击较为困难,因此对前半球的防御并未给予特别重视。

S.79的结构设计

机身中央部分被改造为炸弹舱,稍微偏向右侧,以保留通往尾部的通道。炸弹舱内可携带最多1200千克的炸弹,组合方式包括:

• 2枚500千克炸弹;

• 5枚250千克炸弹;

• 12枚100千克炸弹;

• 或12枚携带小型破片炸弹(每枚12千克)的炸弹筒。

除500千克炸弹倾斜悬挂外,其余炸弹均采用垂直悬挂方式。

由于前发动机的存在,传统的将轰炸手安置在机鼻的布局被取消。轰炸手被安置在机身下方尾部的一个透明座舱中。该座舱配备了以下设备:

• Jozza U-3瞄准器;

• 炸弹投放控制面板;

• 用于轰炸时调整方向舵的方向盘。

座舱尾部还安装了一挺向后射击的12.7毫米机枪。

机身内部还安装了一挺7.69毫米路易斯(Lewis)机枪,固定在可移动安装架上,能够在左右两侧之间切换。射击时通过大型矩形舷窗瞄准目标。

机组配置

S.79的标准机组由四人组成:

• 两名飞行员(副驾驶员兼任轰炸员);

• 一名机械师;

• 一名无线电操作员。

该型号编号为MM20663的原型机在圭多尼亚试验中心完成了正式测试计划,并随后成为瓦勒将军的私人座机。

рабочее место пилотов SM.79

飞行员工作区域

尽管设计新颖,S.79存在一些限制其战斗效率的结构缺陷:

1. 缺乏内部通信系统,导致机组成员之间无法直接交流。例如,飞行员与轰炸手之间无法有效传递信号,导致投弹延误,从而降低打击精度。

2. 缺少稳定系统,而当时更先进的战斗机已普遍配备这项技术。

3. 未配备氧气面罩,限制了飞机在高空执行任务的能力。

尽管如此,S.79仍凭借其整体性能成为意大利空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服务与生产

第一批S.79量产型飞机于1936年10月投入使用。到次年1月,工厂完成了首批24架飞机的订单。量产型飞机与原型机有所不同:“驼峰”略微加长,侧面出现了水滴状的突起,同时取消了顶部的玻璃窗。方向舵和水平尾翼的支撑杆也做了一些调整。

该型轰炸机正式被命名为S.79“斯帕维耶罗”(Sparviero)——“猎鹰”,但这一名称并没有广泛使用,在部队中,它被昵称为“gobbo”(意为“驼背”)。

第一批S.M.79系列

第一批“零”系列飞机首先交付给了位于罗马附近的第12轰炸机联队。与此同时,第一批24架1型S.79飞机也从工厂生产出来,进入了同一支联队。与原型机相比,1型的“路易斯”机枪被更现代的SAFAT机枪(同样口径)所取代。安装系列中部分飞机配备了阿尔法-罗密欧125发动机,另一部分则配备了126RC34发动机,而1型则全部使用了后者,功率为750马力。

第二系列S.M.79,改进的“驼峰”

从第二系列开始,飞机的“驼峰”被缩短(以前几乎延伸到机舱入口处),去掉了水滴状的突起,取而代之的是为无线电操作员和机务人员增加了窗户。机身下方的“浴槽”形状被稍微加深,发动机的排气管被设计为弯曲,排气口位置远离了机翼机舱。还增加了水平尾翼的支撑杆。S.79在这种几乎没有变化的外观下,经过了约七年的大规模生产。

西班牙内战成为S.79的首次实战考验。装备意大利机组的轰炸机在塞维利亚、毕尔巴鄂附近行动,参与了布鲁内特战斗和特鲁埃尔战役。1937年5月,五架意大利三引擎轰炸机在阿尔梅里亚港口损坏了共和派的战列舰“哈梅一世”。

战列舰“哈梅一世”——S.M.79的第一次重大成功

S.M.79的速度使得它能够在白天不需护航飞行较远的距离。在所有共和派的战斗机中,只有I-16(数量不多)能够成功拦截它们。因此,损失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这款飞机相当耐用。

在整个战争期间,佛朗哥派只损失了4架S.M.79,而意大利则损失了12架。从1938年1月开始,S.79也被用作夜间轰炸机。一个例子就是瓦勒将军亲自展示了这一用途。他并不太在意国际法的偏见,从罗马起飞后,他对巴塞罗那进行了轰炸。在他之后,第8轰炸联队也开始从马约尔卡岛出发,执行类似的轰炸任务。1940年2月,一架S.79在夜间摧毁了塞拉市的一座重要电厂。

内战结束后,意大利远征军幸存下来的61架S.79被移交给佛朗哥派空军。它们不仅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架飞机一直在西属北非殖民地伊夫尼和里奥·德·奥罗(西属撒哈拉地区)服役直到60年代初。1943年,马德里的一家公司AISA将一架“斯帕维耶罗”改装为西班牙军队指挥部的运输机。

在西班牙进行轰炸的同时,意大利的S.79也在国内执行宣传任务,参与了多个高调的飞行并创下了纪录。轰炸机的生产不断增长,生产线逐渐拓展至“雷吉亚尼”,而SIAI则致力于改进这款飞机。在第二系列的两架飞机上,发动机被更换:一架安装了菲亚特A.80 RC.41发动机,另一架安装了皮亚乔R.XI RC.40发动机,两个发动机都提供1000马力。在安装了R.XI发动机的飞机上,1936年7月至11月期间,创下了500、1000和2000千克有效载荷类别的多项世界速度纪录。

意大利宣布对英法开战后,意大利的轰炸机迅速投入作战。137架来自西西里的飞机对马耳他进行了轰炸。从利比亚起飞的飞机对法国在突尼斯的基地发起了攻击。来自意大利的飞机对科西嘉岛和马赛进行了轰炸,而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飞机则飞往阿登。

在北非,1940年9月,四个S.79联队支援了意大利对埃及的进攻。最初,它们被用作攻击机,支援战场上的地面部队并猎杀英国的坦克和装甲车。但由于损失过大,这种战术很快被放弃。

到12月中旬,意大利军队被赶出了埃及。7个S.79联队在北非战斗中损失惨重。英国人收获了大约30架因故障而被遗弃在野战机场的这种飞机。

损坏的S.M.79

几十架“驼背”飞机在东非战斗,受困于补给困难。1942年春季,最后一架S.79被南非军队俘获,并作为他们胜利的象征送回了南非(该飞机后来被改装为运输机)。

在战斗中,S.79的缺点暴露得尤为明显。其火力不仅安装在原始的塔楼中,这些塔楼限制了射击角度,而且机载的机枪性能较弱(尤其是射速)。薄弱的装甲和未加保护的油箱大大降低了这款飞机的作战效能。

巨大的不可拆卸机翼使得它在野战条件下的维修变得困难。而飞机的速度也不再是抵御当时新型战斗机的

S.M. 79在“第二次重生”后转变为鱼雷轰炸机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并分裂成两部分:北部由德国控制,成立了傀儡国家,南部则由英美占领。南部地区有29架S.79散布在不同的机场。这些飞机被收集、修复并改装为运输机。从1944年12月起,这些飞机被编入了第三运输联队,执行运送乘客和货物的任务,并且在前线后方散发传单,执行其他特殊任务。到战争结束时,该联队剩余了24架完好无损的S.79。

战后,几乎所有幸存下来的意大利“斯帕维耶罗”飞机都被改装成了运输机。它们被意大利“军用航空邮政”服务使用,专门运送政府官员。在这里,S.79与SM.82以及解除武装的马丁“巴尔的摩”一起服役。一些飞机被用作飞行学校的训练机,另一些则改装为靶机牵引机。从1949年起,它们被美国的比奇C-45替换。到1952年,S.79完全从意大利航空队的服役名单中消失。

S.79在黎巴嫩服役的时间最长。1949年,黎巴嫩空军开始组建,通过“哈利尔·萨提尔公司”(Societe Khalil Satyal)从意大利购买了四架S.79。这些飞机是由几架停放在弗罗辛约内的S.79拼装而成,改装后配备了阿尔法·罗密欧128发动机。虽然这些飞机没有武器,但保留了“驼峰”和机腹吊舱。它们在1949年9月至10月间被运送到黎巴嫩,并一直飞行到1960年,机身上绘有绿色雪松的徽标。1966年,黎巴嫩政府将其中一架飞机赠送给了意大利,目前该飞机保存在意大利航空历史博物馆中。

S.M. 79在博物馆中展示结论

作为基于客机改造的S.79,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由此产生的缺点:轰炸员的位置不便,炸弹舱较小且与机身尺寸不匹配,防御性武器安装原始,且使用的半开放式机枪安装没有机械化装置。此外,随着战斗机的快速发展,S.79的初期优势逐渐被削弱。

意大利工业总共生产了1330到1458架S.79(具体数量依据不同评估略有不同)。它成为了意大利最为量产的多发动机轰炸机。在某种程度上,“驼峰机”可以说是当时意大利轰炸机航空兵的象征。

S.M. 79攻击海面目标后的场景

S.M. 79配备的部队和单位的涂装方案

上图:意大利鱼雷轰炸机

意大利鱼雷轰炸机Savoia-Marchetti SM.79 Sparviero。第252中队(252a Squadriglia B.T.),第104大队(104o Gruppo),第46鱼雷轰炸机团(46o Stormo Aerosilurante),皇家空军(Regia Aeronautica),撒丁岛,1940-1941年。

0 阅读:254
胡侃杂史

胡侃杂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