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三次担任总参谋长,却又被两次撤职,只因得罪了两个人

慧言说个史 2024-07-26 03:02:53

“中国有三个半真正的军事家,其中刘伯承算是半个。”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中国的军事圈子。

在他们眼中,中国只有蒋百里、杨杰、白崇禧和刘伯承四人能称得上军事家,而刘伯承因为眼睛有残疾,所以被算成了“半”个。

而让人感到巧合的是,四人中除了蒋百里之外,其他人都担任过各自阵营的总参谋长,而且,他们的这条路都走得不平坦。

尤其是刘伯承,更是在红军总参谋长的位置上三起两落。

之所以他会有如此的波折,跟自己得罪了两个人有直接的关系。

这两个人都是谁?为何他们有能力撤刘伯承的职呢?这些,还要从刘伯承元帅的留学生涯说起。

一、第一次起落

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他从小立志从军,从重庆将校学堂毕业后,进入了川军熊克武部当兵。

他先后参加了讨袁战争和北伐战争,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风骨,不沾染一点恶习。他也因此,被人称为“军中菩萨”。

不过,他在1916年右眼受伤,不得已接受了手术,从此落下了残疾。

刘伯承与母亲

1923年,刘伯承随共产党员吴玉章在上海、北京等地考察社会,慢慢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1927年,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任命为团参谋长,起义失败后,他前往苏联留学。

留学之初,刘伯承一句俄文都不会,只能先攻克语言关。对于右眼残疾的他来说,这一过程非常困难。

刘伯承把俄文当作了战场上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语法,生词方面的困难,结果仅用了几个月,他就可以用俄文与人交流了。

留学期间,刘伯承先后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校学习。一年之后,他掌握了新的军事思想,对阵地战、街垒战等欧洲的城市攻防战术,也全部烂熟于心。

1930年,刘伯承学成回国,历尽艰险回到了中央苏区。

很快,他就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的参谋长,协助朱老总、周总理来处理日常事务。

周恩来与刘伯承

同时,他还开设了很多次短期军事训练班,教授暴动方略和战术指挥等课程。

不过很快,刘伯承就发现了中国革命的特别之处。几次军事起义的接连失败,证明革命是无法依靠现有军阀和政府的。

这就注定了,我党的武装革命路程必然是曲折的,军队要有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而力量较弱的军队,是无法和强大的敌人正面硬拼的。

苏联的那些军事技巧在中国用不上,反倒是游击战、运动战更好用。

于是在他的课程中,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经验,也成了主要内容之一。此外,他还撰写教材和理论材料,阐述游击战的精髓。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拘泥于一种形态,这正是刘伯承军事思想的可贵之处。

然而,他总参谋长生涯的第一次起落,也是因为这一点。

1932年10月,刘伯承被任命为红军的总参谋长,同时兼任红军学校校长。

不久之后,蒋介石便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四次“围剿”,这一次他志在必得,调集了40万部队参战,至于飞机、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更是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红军的力量就弱得多了。

苏区仅有7万部队,而且武器装备差,重武器几乎没有。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红军仍然凭借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让敌人吃尽了苦头。

经历了这一战,刘伯承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游击战、运动战才是适合红军的战法。

然而正在此时,博古和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进入了中央苏区。

博古对李德十分崇拜,将战斗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这个人。

同时,一直正确领导红军的毛主席,却被挤出了军事指挥团体。

对于李德的到来,刘伯承并不排斥,甚至有些高兴。

李德

此人是他的校友,两人都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而且还在同一年级。

然而,在一番交流下,刘伯承发现了问题:李德缺少实战经验,只对欧洲的街垒战有些研究。

他对于苏联学校里教的那一套,有着非常深的迷信。

他不止一次对别人说,毛主席的游击战是不正规的,是“土办法”。这种轻蔑的态度,让刘伯承有了一种隐隐的危机感。

1934年,蒋介石集结了上百万部队,对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而李德死抱着苏联学到的那一套理论,非要和敌人展开阵地战,强调大修工事,死战不退。结果几仗打下来,红军损失惨重。

对于这种打法,红军的很多高级将领都不理解。

明明运动战那么有效,为何非要放弃?他们向李德提意见,希望他改变打法。

但是,李德此时却因为害怕损伤自己的威信,即使知道错了也要抱残守缺。

这种情况下,作为总参谋长的刘伯承也不得不开口,规劝自己的这位老校友。

刘伯承与李德 影视剧照

李德的顽固,让刘伯承非常头疼。他好话说尽,拿出了各种报告说明情况,可李德就是不肯改。

渐渐地,好脾气的刘伯承也忍无可忍了,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公开和李德杠了起来。两人吵得很凶,话说得也很重,完全没有了当年在苏联时的和谐。

这件事后,刘伯承很快就走了出来,继续自己的工作。而李德,则找到了博古,说刘伯承思想不对,不能继续担任总参谋长。

博古对李德言听计从,很快就将刘伯承调去了红五军团,解除了他总参谋长的职务。

刘伯承因为得罪了校友李德,造成了自己总参谋长生涯中的一起一落。

然而,他的这次低谷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随着红军长征的开始,党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了总结会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李德的错误。

被解职仅仅几个月的刘伯承也被重新启用,再次成为了红军的总参谋长。

1935年1月,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拿回了军事指挥权,继续以积极的运动战调动敌人。

刘伯承心领神会,继续辅佐毛主席,让红军的整体面貌为之一新。他还亲自指挥了强渡乌江的战斗,让红军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时间。

可就在一切顺风顺水时,他总参谋长生涯中的第二次起落来临了。

刘伯承在建军节大会上讲话

二、第二次起落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成功会师。不过,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却并不希望居于毛主席之下。

在党中央确定北上大方针的会议上,张国焘虽然举手同意,但心里却有自己的盘算。10月份,他带领部队南下川康地区,宣布另立了一个“第二中央”。

张国焘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朱老总和刘伯承立刻赶到张国焘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能改过。

但张国焘自恃实力强大,根本不听劝。刘伯承眼见做不通张国焘的工作,就开始找他手下的将领谈话,告诉他们只有北上才有希望。

张国焘

他的活动,很快就引来了张国焘的报复。

在1936年2月,张国焘解除了刘伯承的所有军事职务,只给他保留了红军大学校长的虚职。

就这样,由于得罪了张国焘,刘伯承第二次陷入低谷。

值得欣慰的是,在贺老总、叶剑英等人的斗争下,张国焘最终还是取消了“第二中央”,带领部队北上。

刘伯承与贺龙

时间很快来到了1936年10月,红军的所有部队终于全部集结于甘肃会宁。

而刘伯承也被第三次起用,继续担任红军的总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变成了八路军,刘伯承也成为了129师的师长。

从此后,一代“战神”彻底放开手脚,成就了“当世孙武”的美名。

参考资料:

1、河北共产党网 《刘伯承:四参“总戎幕”一生跟党走》

2、党建网 《刘伯承:三参总戎幕,一败两罢官》

5 阅读:1490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