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降热”,不要“添薪”
——谈兵法“慧”处世(65)
文/路秀儒
《孙子兵法·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对此用兵之要,大凡有一定头脑的君王、将帅,不会不知。
然而,历史上竟有那么一些人,明明知道“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是兵家大忌,却抛之脑后、置之不理,义无反顾地往火坑里跳!
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对峙了许久。彭越为配合刘邦,对项羽的后方进行骚扰,让楚方苦不堪言。忍无可忍的项羽便留下曹咎守成皋,亲自率兵回撤收拾彭越。项羽对曹咎说:“我回撤战彭越,你只需坚守即可,守住15日,千万不要冒进,半个月后我一定赶回来。”项羽叮咛了几次,曹咎也牢牢记在了心中。
项羽一离开,汉军便不断地在曹咎的城下骂阵。一天,两天,三天,曹咎都忍住了,可接下来,汉军骂声继续。曹咎受不了汉军的辱骂,便率兵出城迎战汉军,结果大败,自己也羞愧自杀。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不顾联吴抗魏的大局,不听众人的劝阻,毅然出兵东吴,结果惨败夷陵,更为蜀国埋下了走向衰败乃至灭亡种子。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呢?近日读到一篇小文,颇受启发。
文章介绍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斯坦提出了一个“本能因素”的概念。本能因素包括尴尬、恐惧、嫉妒、愤怒等情绪因素,以及饥饿、疼痛、冷热等生理因素。当人们的本能因素处于活跃状态时,可以称处于“热状态”;当人们的本能因素处于不活跃状态时,可以称处于“冷状态”。
当人们处于“冷状态”时,会制订周密的计划,然而一旦处于“热状态”,本能又会占据上风。拳王泰森曾说:“每个人都有计划,在受到打击之前都是有计划的,但是一旦真的受到打击,他们就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了。”每个股民都听说过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可是一旦遇到股市大跌或者暴涨的疯狂时刻,就会完全忘记巴菲特的告诫。
症结找到了:“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是由人的“本能因素”决定的。
这就告诉人们,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工作生活中,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就必须了解和正视自身的本能性弱点,除了平时加强克服本能冲动的历练,在“冷状态”时就要保持高度警觉,并有一套应对预案,以便在刚刚进入“热状态”时及早出手“降温”。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率十万大军与曹魏的军队对峙于渭水以南一带。诸葛亮悬兵在外,想速战速决,而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频繁向司马懿挑战,甚至用“巾帼妇人之饰”来羞辱司马懿,曹魏诸将也纷纷请战。重压之下,司马懿换了另一种方式:上表魏明帝曹睿,请求出兵与诸葛亮决战。曹睿不仅没允许,而且派遣卫尉辛毗持节到司马懿军中制止司马懿出战。在诸葛亮看来,如果司马懿真想决战,不会玩“千里请战”这一套。也就是说,司马懿请战只是装装样子而已,他跟曹睿唱的是一出“双簧戏”,是避免决战和稳定军心的绝佳手段。
司马懿的智慧就在于,人处“热状态”下,及时出手“降热”;而在手段运用上,看起来是“添柴加薪”,实则釜底抽薪。藉此,司马懿有效地抑制住了官兵的冲动情绪,让上下渐渐回归了“冷状态”。人们应该从司马懿身上学到真谛、找到灵感。
【作者简介】路秀儒,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大校。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