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圈要变天了,继DeepSeek爆火之后,最近量子领域也取得最新突破,中美两国同时甩出王炸,但对比之后所有人都傻眼了,美国是丢人他妈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双方高下立见!
就在前几天,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出现了极其罕见的一幕:中美两国竟然在同一天发表了关于量子技术的论文。消息一出,不仅在科技领域掀起了一场巨震,就连资本市场都为之颤抖。那么,这次的技术到底是啥呢?
先来说说我们自己的,这回咱们的科学家研究的光量子芯片,成功实现了三大颠覆性的突破:

第一,采用连续变量编码。以前大家研究量子纠缠靠的都是离散变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非0即1”,而且很难实现大规模的量子纠缠,这个问题国外科研人员研究了很多年都没有解决,现在被我们用连续变量编码成功拿下。
第二,高度集成化。要知道,以前光是调制器、激光器这些设备就需要三个房间,但现在我们的科研团队利用巧妙的技术,把这些东西全都集成到了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芯片上。这么一来,不仅设备实现了小型化,能耗也降低了90%。
第三,室温下成功运行。以前,美国研究的超导量子计算要想顺利运行,必须保证温度在零下273摄氏度,先不说达到这个条件需要耗费多少成本,就算资金充足,这种极端的环境也没什么实用性。
但咱们的技术,即便是在普通的室温环境中,照样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这回研究团队使用的材料,不仅损耗低,而且还能跟现有的半导体工艺实现兼容,为后续的量产奠定了基础。这三大突破,连老外看了都直竖大拇指。

再来看看美国的技术,微软说他们研究出了拓扑量子比特,还号称是量子计算的“圣杯”。口气这么大,这东西到底是啥水平呢?
所谓的拓扑量子比特,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给量子计算机增加了一个防抖功能,抗干扰能力比较强,运行起来会更加稳定。
这个技术的实操性如何还没确定,微软的CEO又放狠话了,声称要在未来几年之内造出能够实际应用的量子计算机,甚至还说以后要用它来研究治疗癌症的神药。
微软的技术真有这么牛吗?期刊的审稿人发话了,上来就说微软的数据太草率了,论文用词也不严谨。联系2021年微软团队论文数据造假的事情,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够委婉了。
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吐槽到“连拓扑量子比特存在的依据都没有,简直在胡说八道!”除了他之外,还有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也同样提出了质疑。

就算微软的东西都是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竞争力,因为用他们的材料堆叠原子,就跟人工用镊子搭乐高差不多。另外,以微软的技术,芯片上只能塞得下8个量子比特,跟我们的简直就没法比,这回绝对是降维打击!
那么问题来了,微软为啥非要急着把这样一项技术发表出来呢?难道只是为了自己打自己的脸吗?看看他们发表的时间,不早不晚,偏偏跟我们同一天,难道只是巧合吗?不用想也知道,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首先,微软大概率是想借此分散国际对中国技术突破的关注。我们这篇论文发布之后,期刊审稿人直接用“里程碑”这样的词汇来评价,国际舆论上同样也是一片好评。
大家都知道,美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争第一,这次看到我们在量子领域的成就,不仅技术比他们强,而且关注度还这么高,他们生怕抢了自己领头羊的位置,所以就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

其次,微软还有可能是想借此掩盖技术的真实性。他们天真的以为选择和中国同一天发布,大家就没功夫去质疑数据的真实性了,却没想到群众的眼光如此雪亮,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另外,量子领域一度被视为未来的万亿级市场,微软也想通过制造一些话题,吸引国际投资者对其技术的关注,以便提振股价。虽然这次负面舆论比较多,但还是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短期关注。
至于微软为什么执着于超导路线,其实就是三个字,不甘心,不愿意服输,这次也是想通过拓扑量子比特来证明自己的技术路径并不落后,以此来向上下游合作伙伴传递信息,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从本质上而言,这其实是一场技术较量,不仅是两个研究团队之间的竞争,更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不过,这么高端的技术,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呢?很多人可能压根就搞不懂什么是量子纠缠技术,但是在未来,它将影响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如今,我们已经开始在各大一线城市铺设量子城域网了,以后的手机能够实现量子加密通话,聊天记录连FBI都很难破解,再也不用担心隐私泄露了。
还有大家关心的银行卡、支付宝被盗刷的问题,以后谁想破解,那得先攻克量子技术。有了它的加持之后,黑客们恐怕要集体失业了。
另外,利用量子计算模拟科学实验,精准度高、成本低,而且它还能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预测。最关键的是,研发周期会被大幅缩短,比如以前需要五年才能研发出来的特效药,以后可能只需要一年就能成功。效率的提升也意味着价格会被打下来,大家再也不用担心买不起药了。未来,癌症患者、罕见病患者都有希望痊愈!
量子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它将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