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称紫禁城,位列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总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房屋980座,共计8707间,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宫殿。

1987年它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
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紫禁城在明清两朝600余年皇宫建造史上, 有哪些杰出的工匠主导了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呢?


一、 明朝紫禁城的主要设计建造者
蔡信,现江苏武进人,是故宫最早的设计师。
相传当时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将建造紫禁城宫殿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宋礼找到蔡信设计。蔡信设计出的新皇宫依中轴线,左祖右社,十分规整;又开凿南海,堆砌景山,整个设计方方正正,稳稳当当,象征大明长治久安。
皇宫里有九重宫阙、9999间半房屋,比天宫只少半间,既表明了皇权的威严,又显示着人间帝王的谦虚。
设计方案让朱棣十分满意,于是痛痛快快地批准了蔡信的这套方案。




瓦匠杨青,江苏金山县人,出身瓦工世家。
头脑灵活,善于思考,精于测算,对于施工用料和建筑布局都能计算得十分精确和周密,用工用料的使用和调度得心应手。名叫杨阿孙。一日永乐皇帝偶然发现宫殿新粉刷的墙壁上有异彩,永乐帝便询问左右侍从,正在做工的杨阿孙回答了皇帝的疑问:这是蜗牛爬行的痕迹。
当永乐帝得知阿孙是他的乳名时,就笑着说,现在正是杨柳发青的季节,你就叫杨青吧。后来,杨青也由于出色的技艺得到了工部左侍郎的高官。




木匠蒯(kuai)祥,江苏吴县人。被尊为苏州香山帮匠人鼻祖,是明朝紫禁城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设计师。
他自幼随父学艺,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工于计算和绘画,他能够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为一,不出一点差错。每修缮,持尺准度不失厘毫。
在宫殿刚开始修建的时候,蔡信和杨青当时的时候他们年纪都非常大,在蔡信、杨青去世后,而蒯祥正值年轻力壮,大量的皇家工程便都由蒯祥主持。
先后兴建的工程除天安门外,还有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两宫、五府、六衙署等,晚年还亲自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
蒯祥作为这些重大工程的主持人之一,在建筑史上,颇有影响,素有“蒯鲁班”之称。
宫殿竣工后,蒯祥升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并留下《蒯祥营造图籍册》著作。


石匠陆祥:江苏无锡人,擅长雕刻,官至工部左侍郎。
紫禁城中那些以石工为主的建筑,如天安门前后与明陵碑亭四角的所镂交龙环绕的华表,多是出于陆祥之手或由其所监修。
明故宫的绝大部分建筑,在明末就已毁于战火之灾。尤其李自成在离开北京时,大面积焚毁了故宫的建筑,原来的故宫建筑只剩下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的角楼和皇极门完好,其他的建筑都被焚毁。



二、 清朝紫禁城的主要规划建造者
到了清代,从康熙中叶到清朝灭亡近两百年间,江西雷姓家族八代传人供职于清朝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并长期担当"掌案"(皇家建筑总设计师)。
先后主持设计并营造故宫三大殿、三山五园、四海、五陵、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恭王府等大量的皇家建筑及园林。
样式雷家族设计的项目共有故宫、天坛、颐和园、清东陵和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五个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更加难得的是,2012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世界记忆遗产,是全世界古代建筑设计领域唯一入选的项目。




样式雷烫样

太和殿(金銮殿)





对此,你怎么看呢?
我是美遗文化,分享好听、好看、好玩、好奇的中国文化遗产故事,期待你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