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芳华——61师参战女兵纪事

绿拂晓 2024-02-11 12:27:28
编发:拂晓哨位首发 王伟功供稿

点击收听播音版↓↓↓

李太忠将军导语: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们走开”,而参加老山作战的61师近百名女兵们,她们非但没有走开,反而组成了“女子三队”活跃在老山前线。

女子救护队把白求恩精神融入到战场救护中,挽救了无数的伤残战士。

女子服务队送温暖到一线,冒着生命危险为一线官兵排忧解难。

女子宣传队把歌声送进猫耳洞,歌声就是战斗力,歌声就是医治寂寞的灵丹妙药。

她们把一生中最宝贵的芳华留在了老山,老山把最坚强的军人意志赠给了她们。感谢王伟功同志和郭建民同志,让当年这些花木兰们再现荧屏。

▲ 1987年,兰州军区政委李宣化(左4)接见61师“火线女子三队”

战地芳华(预告片)

——61师参战女兵纪事

▲61师火线女子“三队”与军区、军、师首长合影

序 篇

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船头村以西的老山,群峰叠嶂,青山如黛,仿佛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巨大宝石。

然而,它的出名并非因为它的雄伟与壮美。越南黎笋集团的狂妄与贪婪,使此地重燃战火。

中国人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1985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诞生于鄂豫皖、有红军师称号的61师,配属陆军第47集团军开赴已持续数年的老山前线。

文山州的砚山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人口不多的小地方。因为战事,人们记住了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地名。61师为期3个多月的临战训练就是在此进行的。

战争让女人走开。但纵观古今中外,哪场战争没有女人的参与和身影?

1986年2月底3月初,根据师首长指示,火线女子救护队、火线女子服务队、火线女子宣传队在临战训练地域先后成立,96名女兵名列其中。

“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这是61师全体官兵在战火中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也是官兵们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早在61师接到预先号令之时,96名女兵中的一部分人就放弃原本优越舒适的生活条件,积极要求参军入伍,或通过各种方式,想方设法从其它非参战部队调入61师。

部队铁路输送途中,在陕南略阳火车站,出现了勇“扒”军列、硬“闯”前线的闫妍、李群。后来,此二人都成为宣传队的队员。

剪去秀发,脱下时装;换上军装,扛起钢枪。她们如愿以偿地来到英雄的61师,并成为后来被人们给予较高评价的女子“三队”中的一员。

4月下旬,61师13000余名官兵顺利接替济南军区138师,开始坚守绵延13公里的八里河东山防御阵地。

从此,女子“三队”的96名女兵以女性军人特有的风采——

出现在炮火与硝烟中……

出现在一线阵地和猫耳洞里……

出现在为出击拔点作战官兵壮行的誓师会上……

出现在雨季道路跨塌后向一线运送弹药和给养的崎岖山路上……

火线救护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英雄的部队一定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牛先民,这位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181团6连战士,在战斗中腹部受伤,肠子流出体外,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位于芭蕉坪的师医院第三救护所在第一时间果断施行手术,配合副所长毛志平做手术的就是火线女子救护队的政指马志萍和队员马海芳。

手术后,牛先民在三所被护理了两天,由于伤口发炎引起发烧,救护所缺乏相应药品,牛先民被转送位于坪寨的师医院。

多年后,《在阵地上的100多天》的作者、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二等战功荣立者韩武广这样回忆:“在芭蕉坪,我掀开救护所的帐蓬,只见马志萍脸上身上全是血。因为彼此熟悉,我狠狠地说了一句,你是刽子手。”

一个17岁的小战士永远地闭上了那双明亮的眼睛和爱说俏皮话的嘴巴。作为救护队副队长的吴琳昨天还在救护所接到过这位小战士从阵地上打来的电话,告诉她今天是他的生日。

此时,看到他苍白、稚嫩的面孔和空荡荡的右腿裤管,泪水潸然而下。

作为全师少有的女大学生军医,吴琳是放弃了在军区大医院工作的优越条件和复习了两年得以报考研究生的机会,强烈要求来到61师的。不过,与她后来所获得的二等战功相较,前者在她眼里或许要苍白许多。

在一线救护所,她闻到了太多带着浓浓硫磺味的硝烟,目睹了不少血与火的场面。那次去猫耳洞巡诊,隆隆的炮声不断从她要去的那个高地传来,感觉大地在颤抖。泥泞不堪的小道,纵横交错的荆棘,每迈进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

平时坚持体质训练,这时派上了用场。雷区越过了,与死神接吻的危险地带越过了,布满弹坑的高地终于攀上了,给她带路的就是眼前这个已经告别这个世界的小战士……

女儿当关遥指剑,一身铁衣万里行。

曾理、张雯、仲晓荣、王萍等等,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串让人不能不动容的故事。

火线女子救护队由48名官兵组成,既有师医院的女军医、女护士、女卫生员,也有总部、军区派来见习的女军医、女护士。

她们当中有的是夫妻双双上战场,有的已经成为孩子的母亲,年龄大的已过而立之年。她们抛却诸多家事和儿女情长,全身心地投身于战场。

——冒着越军随时可能炮击的危险,翻越茂密的亚热带丛林,往返“百米生死线”,把受伤的战士从阵地抬下来,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为配合出击拔点作战任务,她们似乎已经忘记什么叫死亡,紧跟出征将士伴随保障,及时把伤员安全运往后方医院。

——坚持上一线阵地和猫耳洞巡诊问诊,治病送药,并细心指导官兵防疾病、防毒蛇咬伤、防烂裆和蚊虫侵扰等等。

——坚守防御作战,官兵们付出更多的是生活和单调和精神上的烦躁。多少次,她们像宣传队员一样用自己柔美的歌声和舞姿,给阵地上的官兵带来愉快和欢乐。

“战地女神”,她们无愧于一线官兵送给的美誉。

火线服务篇

李英,一个皮肤白皙、标致漂亮的西安姑娘。

1986年六七月份,服务队四五个女兵去较为前出的017阵地慰问。战士们好热情,一边开罐头、拿好吃的,一边收拾石桌石凳,准备联欢,不料一发越军炮弹呼啸而来,战士们赶紧保护女兵进猫耳洞。

天呐,这不是生死一忽间吗?

事后有人推断,越军若从望远镜里看到中国军队的阵地上有女兵上来,就判定其中会有大一点的官,于是炮弹很快就飞过来了。

182团9连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10.19”出击拔点作战任务历史地落在了该连官兵的肩上,战后该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副连长赵怡忠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如此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官兵,多少人多少双眼关注着、凝视着,多少人多少颗心牵挂着、纠结着……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自戎装沙场边。

战斗开始了,通信连总机班承担着上情下达、确保通信畅通无阻的重要职责。

火线服务队队员司燕萍从早上8点坐到主机台值班,一直坚持到晚上战斗结束,凭着娴熟、过硬的业务能力,每次接转都能实现“秒通”。

多年后,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但描述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像年轻时那样激情澎湃:“神经高度紧绷,一天没喝水没吃饭,从机台下来后耳朵嗡嗡响,说不出话,整个人都瘫软了。因为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坚决完成好任务!”

逆风吹过战旗背,女子战士如战鹰。

丁瑞玲、周琳、于玲等等,她们的事迹哪一个都不逊色。

火线女子服务队由师通信连20名女干部、女战士组成。作为战场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她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前线的各个地方。

——全副武装,穿越雷区,架设维护线路,确保通讯畅通无阻,作战命令及时下达。

——急一线所急,想“猫耳洞”所想,空余时间上阵地帮战士们洗衣服,缝被褥、做饭炒菜、改善伙食,既象姐妹,又象慈母。

——前线突发暴雨,道路中断,她们用娇嫩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在雨水、汗水和泥泞中历经困苦,为一线士兵送去弹药、装备和食品。

当一线官兵们激动地高呼“女兵万岁”的时候,应该是她们感到最为幸福的时刻。

火线宣传篇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崔文毓,一个在地方歌唱和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在单位有着舒适工作、月工资48元有余的西安姑娘,在得知61师要特招女兵时确实也犹豫过,然而她最终选择了后者。负责特招工作的师宣传队队长邓东虎现场表示:“我们就需要这样成熟的歌唱演员。”

只因入伍前在单位从事财会工作,崔文毓把队里的另一个活儿也兼上了,被称为全师“第一位女司务长”。但不知有多少次,去一线阵地的慰问演出中都有她的身影。

那次是与另一名宣传队员一起随师首长去的。她俩把录有自己歌声的磁带送给战士们后,就现场唱起《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

没有话筒,没有音响,也没有伴奏,但周围是一张张兴奋异常的脸庞,一个个听得入迷的神情,唱到最后她俩激动得都哽咽了。

饭后大家又围在一起唱《小草》,跳迪斯科……

在宣传队,要说上一线阵地的次数,队长杨冬梅应该是最多的。她能成为5个被战场提干的女兵之一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

一次,她与其他几名队员上一线阵地慰问演出,猫耳洞里的一名战士说:“光线太暗,看不清,你把钢盔取掉吧。”杨冬梅这样做了,马上有一个充满惊喜和兴奋的声音传来:“你,你怎么这么美啊!”

也许是老天的有意安排,就在此时,越军突然打炮,出于保护女战友,那名战士本能地一把将杨冬梅抱进猫耳洞。

多年后回忆起那个时常萦绕脑海的场面,杨冬梅这样说:“我很理解这些战士们,我是把他们当自己的亲兄弟看待的。”

年仅15岁、被大伙亲切地称为百灵鸟的“小不点”杨红娟,是随师首长去一线慰问最多的女战士之一,她不仅能演能唱,而且她与崔绍良的男女相声,风弥一时,开了师宣传队男女相声的先河。

朱喜荣的民歌,尤其是创作歌曲,唱得很出名,与陕西省慰问团同台演出时,得到著名歌唱家冯建雪的高度评价。

还有身材标致、模样俊秀、歌声甜美的南京姑娘、副队长张秋萍,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火线女子宣传队由19个能歌善舞、才艺出众、相貌俏丽的女兵组成,她们同那些血性满满的普通士兵一样,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在火线宣传工作中独当一面,成为八里河东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围绕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把部队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创作、编排成歌舞、快板、相声以及女声表演唱、男女对唱、器乐独奏等为官兵喜闻乐见的文艺小节目。

——冒着危险,不辞劳苦,深入前沿阵地,在哨位和猫耳洞为战士们演出或通过“通播电话”倾情演唱,让官兵紧绷的神经能够得到些许放松,枯燥的生活能够增添一点乐趣。

——与师“猫耳洞之声乐团”溶为一体,在该团进京演出前,创作赶排了情景剧《电话晚会》。在首都正式演出时,该剧获得广泛好评,晚会结束时台上台下齐唱当年在国内颇为流行的《小草》,许多人都热泪盈眶,成为整个晚会的高潮。

所有这些,不仅给参战官兵带去欢声笑语,鼓舞了部队士气,而且对于在军内外广泛宣传师对越防御作战的战果、经验以及涌现出的英模单位和个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爱的战地百灵鸟们,61师能赢得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文明之师的美誉,“军功章里也在有你们的一半”。

女性,总是与美结伴而行的。谁说八里河东山只有炮火与硝烟、流血与牺牲、紧张与艰苦?实际上,小憩与恬静、温馨与欢乐、漂亮与美丽的场景也是常常出现的。

除了嫉妒者,恐怕没有人不会去欣赏她、赞美她!

结束篇

“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这是61师党委在赴滇轮战期间提出的口号,在老山前线广为流传。这也是火线女子“三队”最豪迈的誓言,更是她们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在防御作战的整整1年里,条件不可谓不艰苦,环境不可谓不恶劣,她们何以坚持下来,并做出不凡业绩?

“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这就是答案!

光阴荏苒。八里河东山的硝烟已过去38年,但红军师官兵,特别是96名巾帼英雄们用青春书写的赤胆忠心和对祖国母亲的赤诚爱恋,与高大巍峨的老山同在,与文山州麻栗坡县的日月同辉,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史册。

天若有情人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们记住她们那不乏女性特点的靓丽的名字吧——

61师参战女兵名单(96人)

火线女子救护队( 48人)

队 长:周迎春 (护士)

政 指:马志萍 (护士)

副队长:吴琳(军医)

队 员:张春燕(战场提干)、黄敏、仲晓荣、李艺军、冯玉婷、史红莹、田毅、辛琼英 (护士)、张晴(战场提干)、范小红、许红、曹华、廖晓、牛亚君、贾艳军、李丹慧(护士)、马海芳(战场提干)、曾理、杨香红、俞洁、贾长俊、闫梅、王晓华、刘淑艳(化验员)、孔宝玲(化验员)、秦艳、田婉梅、刘毅霞、赵新红、张雯(战场提干)、王萍、李淑艳、胡卫红、朱红、周广霞、李燕、柳燕、叶平(干部)、梁萍(军医)、任京梅 (护士)、梅意(护士)、李晓波(护士)、沈戌(护士)、周建华(护士)、闫毅梅(护士)

火线女子服务队( 20人)

队 长:丁瑞玲(干部)

队 员:于玲、张淑雯、司燕萍、周琳、张荣、李婷、李英、赵雅峰、陈建华、郭小军、孙冬青、齐广霞、周佐莹、刘艳霞、夏淑珍、吴继红、何秀娟、马军芳、付红英

火线女子宣传队( 19人)

队 长:杨冬梅(战场提干)

副队长:张秋萍

队 员:范爱华、杨红娟、朱喜荣、王淑红、刘春华、彭秀敏、李群、闫妍、崔文毓、李瑞芳、马欢妮、谢文莉、李晓军、王和清、杨改、赵颖、陈红

其他参战女兵(9人)

师卫生所:张燕妮(军医)

师司令部:苗虹、宫长虹

师政治部:裴晓宁(干部)、王凤梅、吴亚蓓、谢晓玲

师后勤部:梁军、李旭

合 计:96人

王伟功

,赞2

以上为《战地芳华》预告片的内容。目前,编创人员已收集并精选出相关照片500余幅,视频录相20余节。正式片(预计时长30——40分钟)将于今年五一节前后隆重推出,敬请期待,并请大家继续提供相关资料,包括照片、视频、实物(作战服、钢盔、匕首、铜拐杖、和平鸽、纪念币、军功章、证书、慰问品等)。这些资料用过后将一一归还,正式片推出时将在片尾对积极提供资料者以字幕形式表示感谢。

策划:王伟功

编辑:任 伟 付文霞

撰稿:姚村社 张春燕

解说:王 志 崔文毓

统筹:郭建民 纪大海 韩武广

感谢西安铁路局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0 阅读:13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