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抗日名将魂断野人山,“告诉校长,海鸥回不去了”

青林知青 2024-10-30 19:11:36

戴安澜: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上世纪70年代,台湾发行了6枚一套的《抗日英烈邮票》,面值最高的一枚是战死缅北的200师师长戴安澜。

毛主席一生写有很多的诗词,但所写的悼念诗仅有两首,一首是为罗荣桓元帅逝世而作,另一首就是悼念戴安澜将军,这也是毛主席唯一为国军将领所写的诗,诗名为《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在诗中,毛主席高度赞扬了戴安澜抵御外辱,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对他战死沙场,扬威异域的民族精神给予了肯定,其中的棠吉,是指戴安澜率部攻克日军盘踞的重镇,歼敌八百余人的一场胜利。

戴安澜是国军中少有的被国共两党共同认可,并给予高度评价的抗日名将,周总理题词称赞他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而美国总统罗斯福评价戴安澜,“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其他如朱总司令以及彭大将军,对戴安澜将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9岁时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他自幼便崇拜如岳飞和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决心以他们为榜样来报效祖国。

当他看见所处的整个中国都陷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境地时,便在收到粤军任团长的叔伯戴端甫的来信后,决心投笔从戎,于是,他独自南下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员。

毕业后,他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参加了北伐,因作战勇猛,多次立功,军阶也一路攀升,1933年,29岁的戴安澜就担任了团长一职。

日寇侵占东北后,随即便向热河及察哈尔发动进攻,戴安澜随关麟征和杜聿明一起,在古北口抗击日军,在战斗中,戴安澜奋不顾身地同日军血战,因表现出色,战功卓著而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云麾勋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先后参加过台儿庄、中条山及武汉会战,并于1939年接替杜聿明担任了200师的师长,这是新建第5军的主力师,也是国军中唯一的一个机械化师,时年戴安澜仅35岁。

接着,戴安澜率部参加了随枣会战和长沙保卫战,年底,日军发兵广西,意欲通过攻占南部沿海地区,彻底切断我国沿海的补给线,然后由南向北夹击重庆。

为粉碎日寇的战略企图,国军发动桂南会战,戴安澜率200师开赴广西,参加了昆仑关攻坚战,阻止日寇继续北上。

面对敌人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戴安澜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三失三夺昆仑关,经过近一月的苦战,在歼灭数千日本精锐的同时,还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战斗中,戴安澜身负重伤。

因重创日本侵略军,200师全体官兵受到国民政府的集体嘉奖,而师长戴安澜英勇杀敌,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获得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蒋介石称他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我国的军事援助快速增加,200师的战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伤愈归队的戴安澜又作为远征军的先锋,率部开赴缅甸,以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这是戴安澜将军在入缅途中所写的诗,其杀敌报国的豪迈之情溢于言表,他抱着必死之决心,踏上了扬威异域的疆场,人生处处是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然而,在缅北的作战中,由于英军自保和怕死的心态,他们将远征军当做为他们作掩护的牺牲品,在仰光失守后,英军不战而退,撤出同古,使得200师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在极端困难的危局下,戴安澜仍指挥所属各部坚持抵抗,死战不退,他指示部属道:“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营各级亦是如此。”

同时,他也给妻子王荷馨写了遗书,其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视死如归,感天动地!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200师的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他们与日军血战12天,以牺牲千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敌5千余人,取得了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为鼓舞士气,时任中印缅总司令的蒋委员长,携夫人宋美龄来到前线指挥部,除与远征军将领商讨和部署方案外,特地召见戴安澜将军,邀请其一起进餐并留宿行辕,对戴安澜是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然而,由于英军的怯战,战略要地棠吉失守,为争取主动,戴安澜率军猛攻,激战一夜,歼灭了守城的日军而攻占棠吉,捷报传至国内,国人欢欣鼓舞,在对远征军寄予无限希望的同时,戴安澜将军的威名也迅速被人们熟知。

尽管攻克了棠吉,但整个缅北战场已经不能抵挡日军的进攻,形势急转直下,在日军攻占了腊戍,远征军的归国之路被截断;杜聿明拒绝了去印度休整的建议,选择率军穿越野人山回国的死亡之路。

作为杜聿明的老部下,戴安澜当然是要跟随老长官一起撤离的,然而,在退至胡康河谷时遭遇到日军阻击,戴安澜身负重伤,被士兵们抬着在原始密林中穿行,在没有食物和药品的情况下,一路向着祖国的方向艰难地跋涉。

1942年5月26日,200师残部来到了离国境仅几十公里的茅邦克钦寨,而此时的戴安澜将军终于没能挺住,他用尽最后力气对副师长郑庭笈说:“告诉校长 海鸥回不去了。”然后溘然长逝,一代将星,就此殒落,年仅38岁。

部下们没有将戴安澜的尸身就地掩埋,而是在进行了简单的火化后,用一截粗壮的树段掏空后抬回了国内,到达边境后,一位士绅将自己的楠木棺材献出,盛放了这位抗日英雄的遗骨。

戴安澜的灵柩每到一处,当地政府均隆重地举行公祭大会,沿途民众也都自发地加入迎送的行列进行拜祭。

到达广西全州后,蒋介石委托李济深主持举行了安葬仪式,有上万人参加了悼念仪式,国共两党的领袖都亲撰挽联,蒋介石的挽联是: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而我党除了毛主席派人送来了他所作的诗以外,朱总司令和彭大将军则联名作了挽联,一表对戴安澜的敬重之情:

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万众恭送戴安澜将军灵车

国民政府颁布命令,表彰戴安澜“视死如归,悲壮激烈,临阵不退,见危甘蹈”,追授他陆军中将,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

戴安澜将军的血衣

1942年10月,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因此,戴安澜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贵阳市公祭戴安澜将军的灵堂

1944年,日军进占广西,政府担心戴安澜墓遭到破坏,被迫移葬于贵阳花溪河畔;1947年,戴安澜将军魂归故里,安葬在芜湖小赭山,将军隔江遥望家乡,英风正气壮山河。

更让人感动的是,戴安澜公正清廉,家无余财,妻子独自抚养4个儿女,还要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婆婆,经常是入不敷出。

戴安澜将军和夫人及子女们

在戴安澜将军殉国后,夫人王荷馨却将国民政府发的20万元抚恤金,全部捐给了以将军的名字命名的安澜职业学校,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这所学校几经转折,最后落户到将军的家乡,也就是现在的芜湖第二中学,也叫作“安澜中学”。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准备让王荷馨带着孩子们一起撤离,但被王荷馨拒绝,她坚定地表示,“我的丈夫葬在哪里,我一辈子就带着孩子在哪里,决不离开他。”1971年,王荷馨去世,与戴安澜合葬。

然而,尽管戴安澜将军被新中国追认为革命烈士,还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署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史无前例”的狂潮中,他的墓还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家人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直到文革结束后,在将军后人的请求下,邓小平专门批示要对戴安澜将军的墓地予以修复,也算是给了戴将军和他的家人一个交代。

2009年,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今,戴安澜将军静静地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四周苍松翠柏环绕,整肃静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看着他为此献身的祖国日新月异,必定会含笑九泉的。

将军风范,山高水长;英烈不朽,浩气长存!

0 阅读:9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