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哪个世外高人,竟然将三国时期的24位名将写成了一首诗: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这诗里出现的24位名将分别为: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
这些武将在三国时期都是有着赫赫威名之人,但是他们俩的实力参差不齐。有些武将之间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事实上,他们之中,只有2位超一流大将,7位一流大将。至于剩下的人,只能说名气比实力大。
两位超一流大将什么叫超一流大将?自然是超越了武将范畴的存在。

作为超一流武将,仅仅武功远超众人那是不够的,要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这种武将,起到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领军出征了,还要能执掌一方。
而有这等实力的,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也只有关羽和孙策了。
先说关羽。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他在蜀汉的地位仅次于刘备,就连诸葛亮都无法与其比拟。
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意义非凡,绝不可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蜀汉的根基所在。而且刘备想要实现《隆中对》里的战略,就必须掌握荆州。

正所谓最重要的人,要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当刘备远征益州、汉中的时候,镇守荆州的正是关羽。
即便益州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刘备也不曾调走关羽。因为他知道,只要关羽在,则荆州在。
关羽的武功自不必说,绝对是三国时期的战力天花板。而他能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也足以看出他在文治方面的建树。他那么多年的《春秋》可不是白读的。
更不必说他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三国志》中就给了四个字评价“威震华夏”,曹操听说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第一反应就是迁都逃跑。

曹操什么大场面没见过?能把他吓成这样,整个三国独一份。
有人肯定会说,关羽最后还不是输了,只得败走麦城。是的,关羽确实输了,可问题是当时东吴倾巢而出,曹魏更是发举国之兵,名将尽出。双拳难敌四手,关羽只有半个荆州,肯定打不过呀。
将任何人换到关羽的位置,只会做得更糟糕。关羽虽败犹荣,他表现出的实力就是超一流的。
再来说说孙策。这位江东的小霸王因为退场太早了,以至于很多人对他没什么印象。其实孙策超猛的。

东吴的江东基业基本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孙策打仗,颇有当年项羽的风姿。打起仗来奋不顾身,而且越挫越勇。这种气质在主公身上不多见的。
此外,孙策也不是项羽那样的莽夫。他实际上是十分有眼光、心计的。
孙策起兵初期,袁术称帝。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命孙策、吕布、陈瑀联手攻打袁术。
结果陈瑀却想趁机夺了孙策控制的郡县,并且已经私下联系了孙策的部将多人。但是孙策一直防着类似的事情,陈瑀这边刚有行动,孙策就得到消息了。

于是孙策先下手为强,轻轻松松击败了陈瑀。
后来曹操与袁绍对峙的时候,孙策又打算突袭许都,将汉献帝接到江东去。如果此计划成功,将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
可惜他在行动前夕,死于死士手中。虽然杀死了死士,但是他也不治而亡。如果让孙策多活20年,估计刘备都没有登场的机会了。直接是曹操和孙策二分天下。
孙策绝对当得起这超一流武将的称号。

不得不说,刘备这人本事不太行,文不成武不就的,但是运气爆棚。超一流武将,他蜀汉有一个,7个一流武将大半也在蜀汉。
蜀汉的这四个一流武将分别是张飞、黄忠、马超、赵云。
张飞自不必说了,和关羽齐名的万人敌,武功不输关羽,也属于三国武力天花板的存在。而且张飞有勇有谋,看上去粗枝大叶,其实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比如他当初降服严颜就是一个经典例子。

不过相较于张飞,我个人更佩服老将黄忠。毕竟张飞属于天赋异禀的存在,而黄忠代表的大多数普通人。
黄忠的表现虽然没有关羽、张飞那么亮眼,但是他立下的功劳并不少。
黄忠没背景,也没遇到慧眼识珠的主公。他是从一个小兵做起,一步步凭借战功升上来的。然而年近五旬,依然寂寂无闻。
但是几十年的沙场征战,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刀法、箭术都被磨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来他遇到了刘备,刘备当时手下缺人才,虽然黄忠没啥名气,但是刘备依然重用黄忠。
结果黄忠打起仗来一点不像老人,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益州之战,他接连拿下十多座城池,让敌人闻风丧胆。
汉中之战,他更是阵斩魏军主帅夏侯渊,直接影响了战局。虽然关羽看不上他(关羽就这臭脾气,看谁不是插标卖首),但是黄忠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再就是马超。不得不说马腾一家打仗都很猛。马超得到父亲真传,作战勇猛,即使是曹操在他手中也吃了不小的亏,损兵折将。
最终,曹操靠着计谋和兵力优势,才勉强击败马超。即使如此,他也没能生擒马超,让他给跑了。
马超后来辅佐刘备,成了刘备的一大助力。汉中之战,马超竟然能说动氐族七万人起兵,帮刘备牵制住曹操。足以看出马超具有何等号召力。
光凭武功和号召力,马超都足以位列一流武将。

至于赵云,虽然很多人都调侃他是刘备的“保镖”,但是他的本事也不差。
赵云的武功自不必说,一杆银枪难逢敌手。即使是看谁都是插标卖首的关羽,在面对赵云的时候也不得不慎重起来。能让关羽慎重对待的人,整个三国时期屈指可数。
而且赵云很有眼力劲,总能看到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
比如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为了摆脱曹操的追兵,刘备光顾着跑,结果老婆孩子都找不到了。

当时有人说赵云投奔曹操了,刘备压根不信。过了几天,赵云果然带着阿斗和甘夫人返回。
“长坂坡上七进七出”虽然是演义杜撰的,但是以当时的情形,危险程度也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甘夫人是主母,阿斗是储君,他们落入曹操手中,对刘备的影响其实挺大的。
后来刘备攻益州的时候,东吴派战船接走孙尚香。孙尚香顺手牵羊,想带走阿斗。是赵云不顾危险,率领水军去拦截,这才救下了阿斗。
他做这些可没人指挥,全凭自己判断。一个武功过人,能够自行判断的武将,绝不简单。更何况他忠心可嘉,赵云当得起一流武将的称号。

肯定有人会疑惑,三国一共就三家。除去蜀汉,就剩下曹魏和东吴了,如何三家分呢?
因为剩下的三个一流武将中,有一个叫吕布。
吕布杀了董卓后,自成一方势力,自然算一家。
吕布这人人品确实不咋地,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本领高强。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吕布的本事不行,丁原、董卓又怎么会抢着认他做义子?要知道,古人对于认义父、义子是很慎重的,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更何况吕布是当时公认的第一猛将,即使是傲气过人的关羽,也不曾小看吕布。
此外,吕布还曾经统帅一方,虽然表现不太行,但是也比不少诸侯要强了。综合来看,他能入选一流武将。
曹魏这边的一流武将是张辽。张辽的武艺可是关羽亲自认可过的。而张辽能够位列一流武将,还要感谢孙权“孙十万”。

孙权十万大军被张辽八百铁骑击溃,放眼整个古代历史,也绝对是独一份。
而且看看孙权,再看看吕布,是不是觉得吕布的指挥还行了?
有时候,成功全靠同行衬托,这话一点没错。
至于东吴这边的一流武将,则是太史慈。

大概是退场太早的缘故,很多人对太史慈并不熟悉,但是他的本事可不小。有一次太史慈外出探查,偶遇孙策。二人大战上百个回合,依然难分胜负。
孙策可是打遍江东无敌手,可见太史慈的武功了得。
而且他最厉害的还是箭术。他曾经在城下射箭,直接将城楼上的人的手和柱子钉到一起。要知道,二人当时相距数百步。这箭术甚至比黄忠还厉害。
曹操得知此事后,还特意招揽太史慈,可惜没能成功。

后来太史慈被孙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成了东吴的将领,为了东吴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只可惜他死得太早,在三分天下之前就去世了。
那些不入流们其实也不简单剩下的那些武将虽说不入流,其实他们的本事也不差,只是和前面这些超一流、一流武将比起来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颜良、文丑,这两位袁绍的心腹大将就不简单。袁绍巅峰时期,其势力远胜曹操,就连曹操都要选择避其锋芒。
袁绍手下人才济济,他的心腹大将实力又怎么会差?

很多人只因为颜良被关羽轻易斩杀,就觉得其虚有其名,这是不对的。
颜良当时名满天下,而关羽当时寂寂无闻。颜良哪里能想到,一个前来挑战的“无名小卒”竟然是日后的天下第一猛将?
他原本还想装模作样摆个造型,结果关羽不讲这些虚的,手起刀落,直接取其项上人头。
关羽也是凭借此战才闻名于诸侯的。此前,除了曹操,根本没人看好他。

而文丑与颜良实力相当,实力自然也不差。
再比如张绣,也算是个小诸侯,而且他的武艺不差,有说法认为他与赵云师出同门,乃是赵云的师兄。
张绣的武艺虽然比不上赵云,但是应该也相差不多。
事实上,能上名单的人,哪有易于之辈?换作其他朝代,不少人都能大放异彩。只可惜三国时期将星云集,实在是太卷了。卷出来的,就是超一流、一流武将。那些卷不出来的,就只能是不入流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