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苏联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为何落得晚年凄凉的下场?

不可思议的想法 2025-04-12 15:47:11

朱克夫,这个被苏联授予了4次英雄称号,同时在英美等国被誉为“顶尖统帅”的人,他的军事指挥水平那是没得说的。

他在苏联那次保卫国家的大战里,表现得特别出色,这简直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也难怪大伙儿都夸他,说是“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

这位苏联曾经的顶尖军事领袖,到了晚年境遇却十分悲惨。他不仅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还饱受诽谤和攻击,就连他想留下的回忆录,都无人问津,没人愿意帮忙出版。

朱可夫晚年咋就那么惨呢?他到底给苏联帮了啥大忙?咱们得琢磨琢磨,为啥朱可夫的老年生活过得那么不容易。话说回来,朱可夫在苏联那会儿,可是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到底做了啥,能让苏联记他这么久的好呢?

【斯大林的“救火队员”】

1896年,朱可夫在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庄里呱呱坠地。家里头穷啊,四口人愣是得窝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头。这事儿还让朱可夫后来常拿来自个儿打趣,说:“嗨,挤一块儿总比冻成冰棍儿强。”

朱可夫为了给家里帮忙,很早就放弃学业跑到莫斯科当起了徒弟,但这可不代表他是个没学问的人。

朱可夫平日里特别爱啃书本,爱学习,他硬是靠着自个儿的拼劲儿,一边当学徒一边还考上了莫斯科的晚班学校。

1915年的时候,19岁的朱可夫参军了。在接下来的一战日子里,他打仗特别勇猛,因此赢得了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的荣誉。

甚至还获得了斯大林本人的高度赞扬。

1939年,他走上了人生的高光舞台,那就是著名的诺门罕战斗。

以前,朱可夫一直是骑兵出身,不过到了诺门罕战役,他转而指挥装甲部队时,也是得心应手,毫无压力。

他带着苏联坦克第6旅、第11旅,还有装甲汽车第7旅、第8旅和第九旅这些队伍,跟苏联的炮兵、空军一起行动,把日本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

根据数据,这一仗打下来,日本那边至少没了上万人。

1941年1月份,他接过了苏联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和总参谋长这两个重要职务。

这一年,他和斯大林深入探讨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关于是否应该舍弃基辅。

那时候,纳粹德国出其不意地对苏联发起了猛烈攻击,苏联军队一时没反应过来,吃了大亏。朱可夫呢,他是苏军的头号智囊,眼瞅着局势不妙,赶紧给斯大林出主意。

简单来说,咱们得改变策略,先不管基辅那边了,得把所有力气都使在保卫莫斯科上。

很明显,朱可夫的那个主意挺有道理——“先把拳头收回来,打出去的时候才更有劲儿”。但他的上司斯大林却不这么想,无法接受放弃基辅的决定。

他当时对朱可夫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接着两人之间的争执升级。最终,斯大林做出了决定,撤掉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位,将他调任为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员,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但很快,斯大林就感到自己犯了个大错。由于他做的那个决定,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团团包围在了基辅,最后基辅也失守了。

幸运的是,朱可夫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指挥预备队在叶利尼亚那一带,打响了卫国战争里的头一回反击战,把德军的猛烈进攻给顶了回去,苏军的斗志又重新燃了起来。

从那时候开始,朱可夫就变成了斯大林,甚至是整个苏联的“紧急救援者”,硬是把苏联从最危险的关头给拉了出来。

【为战争而生的统帅】

朱可夫不光能把大伙儿的劲头鼓得足足的,他在制定打仗的大计划上也是一把好手。

他特别拿手的是将兵力巧妙部署,让自家队伍在某些战场上人数上压倒对手,接着就采取“人数压制”的策略,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1942年那会儿,大家伙儿慢慢瞧出朱可夫那战略的高明之处了。于是,苏联的最高军事头头们就照着朱可夫的打法,动手改了好一堆战术。

特别是在炮兵战术上,我们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几个关键地方聚集起强大的火力,这样一来,就能把敌人的整条防线给打出个缺口。

苏联军队的特别打仗方法,给德国军官们惹了不少的头疼。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德军一直觉得,他们在整个战场上都是彻底处于下风的。

不少人都误以为朱可夫只会指挥人多势众的“轻松战”,但实际上,情况大相径庭。朱可夫的好几个著名战役,恰恰是在兵力处于劣势的逆风条件下取得的胜利。

比如说列宁格勒那场激烈的战役,还有莫斯科那场至关重要的防守战。

当后者战争打响,苏联这边,不论是士兵人数,还是火炮、坦克的数量,都远远比不上对方,处于极大的劣势。

苏军兵力大约是110万人,相比之下,德军人数众多,达到了170万。说到火炮,苏军这边有7000多门,但德军更为强大,拥有超过13000门的火炮。

德军和另一方的坦克数量其实没差太多,但德军那边还是要多一些,比例大概是1170比774。

就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朱可夫硬是指挥着苏联军队,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一方面,这全靠他出色的指挥和教学本领,他亲自上阵,给各师团营级干部详细安排作战计划。

另外一方面,之所以能取得那样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时候推行了一个叫做“最高指挥机构特派员制度”的东西。

在很久以前的沙俄时候,就有了这种制度。但慢慢地,苏联那边觉得它效率不高,就开始一点点地把它给取消了。

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前头,斯大林为了让朱可夫大展身手,确保这场仗能打赢,就又把那个制度给恢复了。

实际上,朱可夫在各方面的战场监督表现极为出色,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朱可夫这样的将领,完全配得上英美等国家赞誉的“顶级统帅”这一头衔。

最后咱们得聊聊朱可夫那场决定性的战斗——“柏林大战”。

在这次交锋里,朱可夫虽然没那么出彩,不过他琢磨出的用143盏探照灯、加起来能照出1000多亿度电量的光亮来“赶走敌人”的招儿,确实挺管用的。

他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拿这个胜利来作为结束,其实也挺合适的。

朱可夫是二战里的顶尖将领,要是只看他指挥的战役,那规模之大、水平之高,简直能说他是指挥界里的“头一号”。

这位军事天才,在战场上的成就非凡,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活和事业却充满了坎坷。他不仅好几次被拿掉官职,到了晚年,生活也相当落寞。这背后到底有啥故事呢?

【因耿直带来的麻烦】

朱可夫工作和生活中碰壁不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那直来直去的性格。

他是个直性子,啥都敢往外说,特别是那些实话。在苏联那一大堆将领里头,就他敢跟斯大林唱反调。

之前咱们也聊过,朱可夫和斯大林在基辅那事儿上有过不同看法,结果两人最后搞得关系挺僵,没愉快收场。

朱可夫因为这事儿,直接被拿下了总参谋的位子。虽说后来斯大林又让他官复原职了,但说实话,那更像是没办法之下的让步。

到了1944年,瓦图京不幸离世后,朱可夫和斯大林又因为瓦图京的事情闹起了别扭。

有人觉得瓦图京挺让人惋惜的,但另一些人则直接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他们俩的看法明显对不上了。

这次,斯大林没对朱可夫让步,反而立场十分坚定,毕竟二战已经快接近尾声了。

从这事儿咱们能瞧出来,斯大林对朱可夫那“直肠子”性格,心里头多少有点不痛快。

除了斯大林,赫鲁晓夫也是这样做的。

赫鲁晓夫以前还挺“靠”朱可夫的,毕竟在那“六月事件”里头,朱可夫可是大力支持了赫鲁晓夫,给他撑足了场面。

那次站台事件里,朱可夫表现得太过直接,这让赫鲁晓夫心里头对他很是戒备。

那朱可夫具体采取了什么行动呢?

之前,为了表明自己站在赫鲁晓夫这边,当反对派和赫鲁晓夫起冲突时,朱可夫出人意料地说,他愿意动用武力来对付反对派。

同时,对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采取武力手段,这让赫鲁晓夫吓得直冒冷汗。想想朱可夫今天能对别人动手,明天说不定就会轮到自己,他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

另外,朱可夫有个挺大的毛病,就是对政治不够敏锐。

要是说他在打仗方面挺有“老天爷赏饭吃”的本事,那治理国家这块儿他可就“不太灵光”了。

二战结束后有个很出名的例子,说的是一次大阅兵,那次阅兵的大头儿,一般都是国家的一把手或者领导人物来当的。

二战打完赢了之后,苏联那边搞了个大阅兵。斯大林呢,为了表示友好,就让朱可夫去当头儿,指挥阅兵。

本来朱可夫应该拒绝那件事,但他却出乎意料地答应了,这让斯大林感觉朱可夫没太把他当回事。

1946年,柏林局势好不容易平稳了些,斯大林立马就把朱可夫从那儿召回莫斯科,并且剥夺了他的实际权力。

1946年,朱可夫被调回来后,他政治上的那根弦好像就没绷紧过,不但没去琢磨自己哪儿做得不对,还老是对斯大林嘀咕个不停。

这导致他在1948年到1949年期间,被安排到了更后方的地方,去做了乌拉尔军区的头儿。不过,这个差事也没啥大权在握。

斯大林离世后,朱可夫成了少数几个跟大多数人立场不同的苏联将领之一。他不仅这样,还对当时被大家看作是无可挑剔的斯大林主义军事学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原本有机会被委以重任,但不幸的是,他借着赫鲁晓夫搞改革那会儿,一个劲儿地往政坛里掺和。他甚至还在官方的报纸上大胆宣称,自己是苏联顶尖的政治领导人物之一。

上面朱可夫的那些举动,让赫鲁晓夫心里头很是不爽。

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可朱克夫却偏偏在这个时候,跟美国的名将艾森豪威尔走得越来越近,交往频繁。

1955年,日内瓦会议那会儿,朱可夫悄悄跟美国总统聊了回天,俩人关起门来说的。聊完之后,他还琢磨着要去美国溜达一圈呢。

这让赫鲁晓夫心里挺不痛快的。

要是说上面那些事儿,赫鲁晓夫还能咬咬牙,勉强撑过去,但接下来这事儿,直接把赫鲁晓夫的底线给击穿了。

1957年,在苏联的一次政治局大会上,朱可夫坚决地站在了赫鲁晓夫这边,替他抵挡住了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那帮人猛烈的攻击。

这让他又赢得了赫鲁晓夫的信任,重新掌握了权力,但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不仅亲自介入赫鲁晓夫的改革进程,而且把之前苏军政治部向党组织汇报的机制,改成了直接向他个人汇报。

这回,赫鲁晓夫对苏可夫的耐心彻底耗光了。

1957年10月那会儿,赫鲁晓夫瞅准朱可夫去南斯拉夫出访的空档,直接就把他从国防部部长的位置上给撤了下来。

后来,他被免去了除党籍以外的全部职位,直接安排了退休。一个曾经的军事大家,落到这种境地,真的是挺让人难过的。

【无法发表的回忆录】

尽管朱可夫在国内的日子不太好过,可在国际上,大家还是挺看重他的付出和本事的。

1965年,在巴黎,世界通讯社打算出一套关于苏联二战领导人的回忆录系列。他们专门找到了朱可夫,邀请他撰写其中的一部分。

朱可夫答应了出版自己的回忆录,但他提了个条件,就是说这本书得先在咱们国家面世,之后才能推广到全世界去卖。

这个要求其实挺简单的,法国巴黎世界通讯社很快就点头同意了。朱可夫呢,也按照说好的那样,在1966年3月份之前,把所有的稿件都交齐了。

不过,法国巴黎世界通讯社现在挺头疼的,之前他们轻轻松松应承下来的那点小事儿,现在竟然闹出了大麻烦。

最终,大伙集思广益,决定在书里虚构一段朱可夫在战争期间探访第18集团军的经历。

那时候,伯格日涅夫正好担任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的职位,因此发生了一段“差点儿碰上”的小插曲……

经过不少波折,1969年4月份,朱可夫大将的往事记录在莫斯科顺利问世了。

这本军事史书分量很重,但就算是这样,出版时还是碰到了好多麻烦。

话说回来,朱可夫在苏联的贡献那可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虽然他政治上可能不太敏感,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像他这样的将领,真心值得我们敬佩。

0 阅读:11
不可思议的想法

不可思议的想法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