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李小龙11秒内打倒日本挑战者之情况

坚料瑶 2024-09-04 14:34:42

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上回谈及,成龙于多年前暗示李小龙或打他不过,其实并非有意自吹自棒,而是想表达他认为李小龙被世人「神化」之情况。

李小龙在世时,比较流行公开搏击比赛就只有拳击及柔道。空手道爱好者于1971年左右才开始正式举办公开的「踢拳比赛」(kick boxing)。传统国术或武术擂台赛亦要等到70年代中期左右才兴起。于李小龙的时空里,传统武术爱好者较技,通常就只能「闭门切磋」,亦即「私斗」。我们研究李小龙的实战能力时,没有影片,也不会有公开比赛纪录,就只能靠对比当事人、目击证人及某些「江湖传闻」的不同说法,再推拷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于1960年,李小龙19岁,曾于美国接受某名通晓「柔道」及「空手道」的日本人之挑战。整个比武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李小龙在北美上学,入读爱迪生工业学校,大约于1960年11月毕业,并于翌年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读书。李小龙差不多完成爱迪生工业学校的课程期间,曾在当地表演及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并于同年成立国术会。

某日,李小龙于爱迪生工业学校的礼堂表演「中国传统武术」,并扬言「柔道」及「空手」道皆源于「中国传统武术」。这番话惹来一位名叫中地佑的日本人不满。那人当众要挑战李小龙。

我们找不到关于中地佑的太多资料,只在李小龙死后才公开的日记及他徒弟忆述中得知,中地佑是日本人,当时是「空手道黑带初段」及「柔道黑带两段」。这场比武的经过亦记录在李小龙的日记里,还有不止一名李小龙的徒弟作证。整件事应该很可信,其细节亦应该非常接近事实。

我们在稍后李小龙的「试片」纪录中,亦曾听过李小龙不只一次的说:「『中国传统武术』是日本『柔道』及『空手道』的『祖先』(ancestor)。」由此可见,李小龙确实不遗余力的四处宣扬这理念。当然,如果李小龙用词稍为谦逊一点,避免「祖先」这些较敏感的「字眼」,或许便不会引来那日本人挑战。另一方面来说,稍微「嚣张」一点,大量吸引「眼球」,亦是李小龙当时的宣传惯技。

此外,中地佑兼学「柔道」及「空手道」。 「柔道」源于「柔术」,「柔术」早已被认定由中国传入日本,并有清晰文献记载。此外,「柔术」起源自中国,但却在中国「失传」。虽然很多传统武术门派都有「摔拿技」,仍会兼练「地堂功夫」,但却已没有门派会系统性地练习「柔术」的诸般技术,连练法也不大相同了。既然「柔术」已在中国「失传」,当时的日本人,亦应该不会太介意「柔术」起源于中国了。

另一边厢,当年对「空手道」的源头尚有一点争拗,即使空手道取材自「唐手」,风格与「中国南派武术」相近,但日本人亦有其创见及改良,当时更视之为「新发明」。

现代资讯流通,曾接触过「中国传统武术」的朋友,相信都会知道「空手道」与「中国南派武术」同源。特别是「永春白鹤」与「刚柔流空手道」,即连套路设计及手法也类近。另外,其打法亦与「洪拳」有很多近似之处。 「唐手」、「空手道」及「南派传统武术」同源,应该是一个不争之事实。现代人不会太计较传统武术流派的起源,但于1960年代,「空手道」爱好者却不这么认为,双方争拗的细节,也符合那个时代的情况。

据李小龙弟子忆述,二人到了区内的YMCA会中的一个「手球场」私斗。这次李小龙没有抢先,中地佑则冲前以「直撑腿」攻击,被李小龙以手拨开。接着李小龙便冲前以连横直拳不断向中地佑的头部进攻。中地佑头部中拳后开始不支,李小龙还乘势踢了中地佑一脚,使他直接倒地。整个比赛过程有人计时,只是11秒左右。 (另一说是13秒)

据李小龙弟子的忆述,李小龙的打法非常简单直接,以连横直拳为主,亦成功以桥手拨开对方的「直撑腿」,这种打法与咏春拳较相近似。

至于对手的武术水平如何呢?我们只知道中地佑的「柔道」修为较高,已是「黑带两段」,其当时的「空手道」修为较浅,尚是「黑带初段」,应该是一名精通「柔道」的高手,并兼练「空手道」。换句话来说,中地佑或许尚未有机会施展他的「看家本领」,便已被李小龙以「连横直拳」击倒(KO)了。

于60年代,「柔道」仍以「有袍」(GI) 训练为主,相对较少「无袍」(NO-GI)的练习。其实直至MMA兴起后,「巴西柔术」的课程里,才开始流行「无袍」的摔拿练习。当然,我们始终无法得知中地佑的「柔道」之实战水平,或许他触类旁通的懂得「无袍」的「柔道」亦未可知,只是当时尚未「埋身」,便已被李小龙打晕了。

至于中地佑的「空手道」在什么水平呢?我们只能瞎猜。当时尚未兴起「公开踢拳比赛」,无论是「空手道」或是「中国传统武术」,皆以「套路演练」及「对拆」为主,当然亦会击打沙包或手靶,并锻练体能。因为大家都认为「拳打脚踢」容易「搞出人命」,又没有后世「对打陪练」(soft sparring)的概念,当时一般的训练方式,与现时不尽相同。

当时,在香港的拳馆亦经常流行「私斗」,相信日本武术界的情况应该相近似。如此一来,当时的「私斗」模式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据笔者了解,某些香港拳馆举办的「闭门切磋」,甚至乎容许记者采访,但不准拍照。双方不仅「不决生死」,连「胜负」也不用分,比斗过便算了。若一定要决「胜负」的比武,则要请来第三方作为「拳证」。后期兴起「戴拳套」,便要检查清楚拳套内有没有「古惑」,亦要循例「搜身」,禁止拳手暗中带有硬物或利器等等。

于60年代,「中国传统武术」的「私斗」,并不主张「戴拳套」。很多人认为「戴拳套」影响「中国传统武术」的全面发挥,打起来又不够「真实」。

但另一个更合理的可能是,当时战后的华人社会经济条件仍不大许可。拳套及手靶等至近年才开始被量产,早年一直算是「手工艺品」。每名学员都要买拳套,用一年多便可能要作废,成本实在太高。于相同的时空,泰拳拳手则会缠上手带及绳子,以保护指骨。

当时连「薄拳套」也没有的「徒手私斗」,会怎样「演变」下去?拳手担心「指骨爆裂」,所以不会随便攻击头部。拳头多招呼「肝部位」、「横隔膜」、「肋骨」及「颚骨」等等。打身体的拳,还会有不同的「握法」,「半握」便成为「插捶」,有的甚至乎「半握」,但却手指张开的,名为「弥勒手」。那种打法,相对更加重视指骨及手腕的硬度。

中国传统武术仍会有专打「颚骨」及「下巴」的练法,「日字冲拳」非咏春独有,各门各派,都有「日字冲拳」,其路径有些许由下至上,目标就是「下巴」或「颚骨」了。当然,还会有人改用掌攻打头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拳击身体,用掌掴对方头部。

即使专攻攻打「下巴」及「颚骨」,亦未必是上算。人家稍为低头便会击中其前额。对方被击中头部当然不好受,但攻击者如以拳头击中对方,其指骨却很有可能爆裂,便不用打下去了。

在香港「徒手私斗」当然是犯法,门派比武也十分克制。虽然传统武术的「私斗」没有禁止攻打头部。但若有人的头部被击中,便会直接终止那场比赛。就算第一次头部中拳马虎不计,若再中拳便会喊停,反正「不分胜负」,便容许双方门派在某程度上「自说自话」。既然大家都不愿看到有人受重伤,那种「私斗比赛」仍会有人计时,一般以两至三分钟一局,但若有人被打中头部,便会改为如first hit的模式般,并终止该局比赛。

我们再看看大概18世纪的英国。当时,在拳套尚未流行时,徒手的比赛里,选手亦尽量不攻打对方头部,以防指骨断裂。

由于大家都不会集中攻打头部,当时西洋拳的准备及防预姿势,并非「双手抱头」,更不用「高举双手」护头;当时西洋拳手的「起手式」或「防卫动作」 (guard),甚至乎跟「中国传统武术」一模一样,一手护「肝」,一手放出,紧守「中线」。

另那时候,戴拳套练习对打或比武亦非「空手道」的主流。某些流派甚至乎不容许攻击头部。有空手道流派标榜要学员「出尽力的真打」,还所有人要挨过「群殴」的锻练。学员练习或考核期间,即使确实要「真打」,但却禁止攻击对方的头部。

简单来说,在「踢拳比赛」尚未流行之际,这些「闭门私斗」的方式,很少会戴拳套,攻击头部时亦会非常谨慎,出拳中头的机率及频率相对较低。

话说回来,我们便不难理解中地佑被击倒的原因了。中地佑应该较擅长「柔道」,但当时「柔道」以「有袍训练」为主,很多手法无法直接套用到「街头殴斗」上。即使他懂得把柔道活用至街头殴斗,但他最终无法欺近李小龙身便已中招倒地了。

另一边厢,李小龙却一反当时的常态,并不断出拳击打对方头部。除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日字冲拳」之外,李小龙少年时亦学习过西洋拳。当时的西洋拳的练习及比赛,都早已戴上拳套,并专门学习攻打对方的头部了。同时间,西洋拳亦有很多保护头部及闪避的法子需要练习。

以中地佑那个时代的空手道训练及平均水平来说,他有可能尚未完全适应对方高频率击打头部的「街头打法」,所以才会「中招」。

最后,李小龙打赢了那场「私斗」不是最值得高兴之事。让一众弟子松一口气是,中地佑倒地后没多久便转醒过来,最终没有「搞出人命」。若中地佑不幸重伤或死去,李小龙很有可能便要在美国坐监,直堕「人间炼狱」;或许会产生「蝴蝶效应」,并影响了稍后中国武术在全世界的发展历程。

文:寒柏

从事金融业,亦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坚料网立场

0 阅读:5

坚料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