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过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抵达现实。尽管它不能为人类提供答案,却始终尝试对那些疑问作出回应,以促成内在的自我和解。
这就是日常中的文学,或者说普通人进行阅读以及写作的意义。在《文学七日谈》一书中,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与图书编辑刘盟赟就通过轻松的对话形式,解读7部经典文学名著。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堂吉诃德》《十日谈》《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印度之行》和《黑暗的心》。
当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作家所在的时代、经历以及写作风格,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无疑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世界文学的多般面貌。
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化
谈及《堂吉诃德》,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一个滑稽的老骑士形象。在梁永安教授看来,正是由于作家塞万提斯活在一个历史的关键坐标上,才创作出这部伟大的作品。
所以,在堂吉诃德身上,可以看到旧世界与新工商业文明的碰撞。一方面,堂吉诃德崇尚古老的骑士文化,另一方面又抛却宗教,以爱情为信仰,勇敢前行。
众人皆醉我独醒,堂吉诃德的疯癫,何尝不是一种极致的孤独?即使他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不被尊重,也从来没有退缩过。
爱情小说与两性婚姻
重读《傲慢与偏见》,很难不被简•奥斯丁的小说打动。虽然美好的大团圆结局让人欣慰,但事实上两性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伊丽莎白的偏见与达西最初的傲慢,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门当户对确实是婚姻选择的一个客观条件。
当然,双向奔赴的爱情,也定会冲破重重关卡。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真诚地沟通,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遗憾的是,当下的我们太容易冲动行事。
海外贸易与种族鸿沟
作为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用一个看似波澜不惊地故事,讲述了英国人与印度人的相遇。在巨大的文化差异面前,种族矛盾是切实存在的。
小说中接连不断的骤然性事件的出现,是福斯特式的“暴力美学”,让故事的讲述变得意味深长。尤其是在洞窟事件发生之后,一切都变得无比微妙。
另外,围绕莫尔太太周围飞行的那只黄蜂,也是值得注意的细节手法。从个体的生存到种族的对立,这种来自文学的探讨,深切地展现了生命的残酷真相。
文学为所有的人类行为做出诠释,藏着一群人的情感过往,一个时代的痕迹,一段历史的发展。
《文学七日谈》就是这样一部接地气的小书,告诉我们“何为文学”以及“文学阅读的价值”。
如果你喜欢阅读,或者写作,相信这本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