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汉字几十年后,韩语终于被确诊“中国拼音”,韩国人又破防了

玮宏看历史 2025-04-07 08:28:37

前言

做了中国数千年的藩属国,曾以崇华为荣,如今扬言废除汉字。

喜欢偷中国文化的韩国,到处吹嘘韩语,却被处处打脸。

韩语能有什么文化底蕴,不过是另类的“中国拼音”罢了。

韩国学汉字

前段时间,韩国风台山遗址出土了很多中国瓷器和带着汉字的印章, 被推测为韩国新罗王室的专用物品。对此,韩国人表示考虑将它申请为国家保护遗产。

这件事很快引来一阵群嘲,韩国挖出了中国的瓷器和文字,居然还要申请为韩国保护遗产,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吗。

这些年,韩国对我们表现出的恶意并不少,甚至还曾大张旗鼓的要废除汉字,结果整个国家的人,都看不懂本国历史资料。可见,韩国是无法脱离汉文化的。

根据古书记载,朝鲜半岛的最早的国家,叫箕子朝鲜。

公元前1120年,周武王灭掉商朝统一了中原,商纣王的叔叔因不愿投降,便带人向东迁移到了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

秦国末期,燕国将领卫满率部东迁,最终在朝鲜半岛推翻了箕氏政权,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当时,半岛居民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却尚未发展出成熟的文字系统。

因此,关于这一时期的详细历史,大多依赖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依据。

后来,汉武帝带兵灭掉了卫满朝鲜,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高朱蒙又在此建立了高句丽,让朝鲜半岛的历史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公元668年,新罗在李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从此成为唐朝的附属国,定期朝拜纳贡。

由于唐朝是公认的世界强国,还没有形成自有文字的新罗,索性将朝鲜语发音与汉字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

由于两种语音的兼容性存在一定问题,新罗便用汉语的发音标注朝鲜语。这种方式固然可行,但是理解难度很大,需要由专人翻译,再在朝鲜半岛流通。

为此,他们设立了一个名为“吏读文”的岗位,专门做转译的工作。

到了15世纪,李氏朝鲜意识到自己国家依然没有文字,但是周边如日本、蒙古等国家和民族,都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便想创造出朝鲜文。

为此,他颁布了《训民正音》方案,于是朝鲜文就这样诞生了。

有些韩国学者吹嘘韩文的出现,是韩国民族意识的崛起,这是完全不对的。

韩国古书《朝鲜王朝世宗实录》和《东文选卷》中记载的非常清楚,谚文的出现,是因为“国之语者,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并且“自我祖宗事大至诚,于是译洪武正韵,以正华音”。

意思是李唐朝鲜一直以中国为尊,但是本国语言和中国又多有差异,所以他们便想办法以中国话(当时是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发音为蓝本,矫正朝鲜半岛的发音。

由此可见,李唐朝鲜虽然是独立的国家,但是一直以中国为尊。

像这样的国家,只会想办法亲近中国,可到了现代,为什么又在汉字的取舍上忽然转变态度呢?

韩国废除汉字

19世纪后期,大量欧洲人来到亚洲,掀起了规模浩大而持久的动荡。身在亚洲的朝鲜半岛,自然没有逃过欧洲的冲击,连统治阶级都面临着被覆灭的风险。

这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只是清政府也在这场变动中自身难保,哪还有精力顾及朝鲜半岛。

于是,一批民族主义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认为本民族的才是好的,其他的都要被剔除。

在这种情绪下,谚文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打压,朝鲜半岛上的人也逐渐脱离中国,建立了大韩帝国。

迫于生存压力,统治者选择效仿西方改革,尝试自救。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激发民族凝聚力,“去汉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韩文的普及率直线上升。

不过,所谓的大韩帝国既然算不上大,也承受不起帝国的称号。这次改革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被日本殖民。

日本人明白文字的力量远大于长枪大炮,所以禁止韩国人使用纯韩文,而倡导用韩汉混合的方式进行书写,以削弱民族凝聚力。

日本轰炸珍珠港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已初露颓势的日本人依然十分关心韩国的情况,下令全面废除韩文,如此反倒让谚文的普及率快速飙升。

二战结束后,韩国建国,当时韩文和汉文混用的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韩国的发展并不完全受自己控制,而是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毫无疑问,韩国的“去汉字化”又开始了,同时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国内,对韩国原有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对于美国人来说,将韩国西化,是文化入侵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旦此事成功,韩国将成为美国忠实的盟友。

那么去汉字的目的真的达成了吗?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国用了那么多年汉字,怎么可能马上完成转变。

在朝鲜战争时期,韩国报纸上的文字依然是韩文和汉字混用。

在1962年和1968年,韩国领导人都强烈表达了去汉字化的诉求,并通过几十年时间践行这一标准。

可是到了1998年之后,汉字依然没有在韩国消失,很多人还习惯使用汉字。

而且韩国政府也不再对汉字的态度如此坚决,甚至韩国上下的风向也有了变化,从当初的去汉字,逐渐转向恢复汉字。

这其中主因并不是为国民书写习惯考虑,而是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量也很大,汉字会在其中起着很好的作用,至少在沟通环节上很高效和方便。

对于汉字的去留,韩国人的态度是十分割裂的,比如这届韩国领导人提倡恢复汉字,下届可能又主张去除掉汉字。

而在民间,大多数人对文字的敏感度并不是很强,只是有一些学者经常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将大家注意力引向韩文与汉字上面。

比如2010年为了庆祝光复节,韩国还特意重修了具有代表性的光化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牌匾上“光化门”三个字,是否由汉字改为韩文的问题上争吵不休,一度引起较为恶劣的口水战。

最后韩国官方没有任由人们天马行空的讨论,表示要尊重历史,依然沿用汉字。

到了2024年,韩国体育文化观光部长表示,有必要将光化门牌匾上的汉字改为韩文,对此又引来一片谩骂。

不难看出,韩国人对本国文化确实有一些迷之自信,也经常标榜本民族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这点与印度人很像。

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不管以前的谚文,还是现在使用的韩文,其实是在汉字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即使将汉字去掉,韩文的源头依然能追溯到汉字。

比如韩国姓氏中的柳、俞、郑、丁等姓氏,发音跟汉语几乎一致。而且韩文本身就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有些意义不同的词语,书写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不用汉字来区分,会产生很大歧义。

总结

毫不夸张地说,韩文发展到现在,始终没有脱离汉字文化圈,就算他们不承认,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甚至很多韩语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拼音罢了。

部分参考资料:

《“去汉字运动”五十年后,韩国人为何开始后悔了?》澎湃新闻

《王宏嘉:韩国人还记得“训民正音”的初心吗》观察者网

0 阅读:27
玮宏看历史

玮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