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1日,北京机场降落了一架名为“空军一号”的飞机,这个消息让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
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脚步踏入了北京的土地,中美外交关系的僵局似乎要从此打破。
人们只看到此次尼克松的访华之行非常顺利,却不知,他访华前,美军准将黑格惹得毛主席表示:“就算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
双方意见一致1956年2月24的深夜,寒冷的莫斯科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秘密会议。
时任苏联总统的赫鲁晓夫对他的前任斯大林总统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充分批评,并表示对斯大林在职期间的一切工作持否定态度。
对于斯大林先生的功过是非,中共中央与苏共的看法截然不同,这项分歧为日后的中苏交恶埋下了伏笔。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电我国国防部部长,提出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建立长波电台,以便苏联指挥在太平洋作战的潜艇。
长波电台建成以后,可以由中苏共同使用,费用大部分由苏联负责。
马利诺夫斯基致电的后第三个月,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又向毛主席提出要求:苏联希望中苏双方在共同中国建立一支潜艇舰队。
我国多位领导人认为,苏联提出的合力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的要求侵犯了我国主权,直接拒绝了他们。
苏联想在军事方面控制我国的企图已在此时显露无遗。
此事过后,中苏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直至1965年,中苏彻底断了联系。
我国与苏联关系破裂后,苏联不断陈兵于中苏边境,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
与此同时,美国的飞机与舰队也在不断地侵犯我国的领空、领海,我们处在了双面夹击的夹缝中。
1969年,尼克松上台执政,他利用媒体将苏联准备打击我国的消息告知了我们,而尼克松的这一行动也让我国领导人开始思考中美的关系。
我们不可能同时与苏联、美国两个大国作战,苏联现如今不断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尼克松上台后,我们是否有可能联美抗苏?
时值美苏争霸,美国最大的威胁亦来自于苏联。我国多位领导人研究国际形势,经过多次商讨后认为我们应当学习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战略方针,诸葛亮是联吴抗刘、我们是联美抗苏。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与美国的关系可以用宿敌来形容。我们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有着巨大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并不代表我们要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世界格局会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而我国与美国的关系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尼克松曾在上台前就表达过要寻求和中国对话的态度,在执政后,他更是表示要尽力采取手段改善美国同中国的关系。
尼克松的这些话并不是说说而已,他多次通过波兰、巴基斯坦、法国等第三方国家的领导人向我国领导人表达希望能够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
我国知道尼克松的意见,并与他意见一致,中美双方都认为应该寻求一个谈话的机会,使两国关系破冰。
为了寻求这个机会,我们可谓是煞费苦心。毛主席邀请了来华的美国记者斯诺同登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并在刊登照片表达我们国家对美国人民都善意。
接着,我国又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接到这一消息后迅速给接到邀请的队员解决签证 。
至此,中国和美国外交破冰已经铺垫的差不多了。
提前准备的黑格1971年7月,美国著名外交家在尼克松的授意下,秘密访华。
与我方对国际形势以及尼克松访华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于当月16日发布《公告》,说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意愿,以及我国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尼克松接受了这一邀请。
《公告》一经发出,世界人民都震惊了。这份《公告》代表着,原先是宿敌的中美两国关系将恢复正常,而国际政治格局也势必会发生改变。
1972年1月3日,美国负责总统安全的准将,亚历山大•黑格奉命来到北京,为尼克松的访华之行做准备。
黑格除了提前为尼克松做安全部署外,还给我国带来了美方的口信。黑格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深夜,周总理接见了他。
黑格面不改色地表示,他是一个军人,作为军人,他想要对亚洲形势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义表达一些直率的看法。
美方认为,苏联有包围我国的企图,而美国则对我国的生存能力持怀疑态度。
为了使我国能够维持独立、不被苏联侵犯,我们必须要寻求美国的帮助。
这次尼克松总统访华既能帮助我国,又能加强尼克松世界领袖的想象,是一件双方共赢的好事。
黑格说完他带来的口信后,周总理立刻起草了一份《答复》的稿件,并将稿件送给毛主席审批。
毛主席看完后表示:“一定要顶回去,无非就是尼克松不来了嘛,再过些年,就算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回来。”
我们中方寻求的外交关系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的,我们并不想依附于其他国家,致使我国的主权遭受侵犯。
在《答复》稿件中,我国对美国的的态度感到惊讶,我们始终认为,任何国家都坚决不能依靠他国的维护进行独立生存。
对于美方口信中所说的要“维护尼克松总统世界领袖的形象”,我们也表示不理解。
一个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取决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取决于其他任何国家。
很显然黑格准将带来的口信以及他的陈述是带着傲慢的,而我国决不会对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无动于衷。
听完我国的答复后,黑格准将面露尴尬地说:“可能因为我是军人,所以没办法准确表达尼克松总统的意思。”
黑格此时的话其实是为他此前直率地表达美方的口信做解释,此前的傲慢在听完我国的回复后已经不复存在。
访华之行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协商下,尼克松总统决定于1972年2月21日开启访华之行。当天,尼克松及夫人与随行人员乘坐的飞机落在了北京机场。
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看见了许多前来机场欢迎他的人,他看见了一个单薄而坚毅的身影,那就是前来迎接他的周总理。
当尼克松下舷梯走到一半的时候,周总理开始鼓掌,尼克松略作停顿后也以鼓掌相报。
等下完舷梯,尼克松伸出手,向周总理走去,总理与尼克松握手,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代表着中美外交关系的僵局被打破。
曾经中美外交关系陷入僵局时,杜勒斯在国际会议上拒绝周恩来总理的握手。
而在杜勒斯拒绝握手的18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主动伸手与周总理相握,此刻,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莫大的变化。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是不可逆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与国之间能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尼克松访华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愿意见到的情况,当时,远在美国的人民也在密切关注北京这边欢迎尼克松的情形。
下飞机后的尼克松夫妇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共同乘车前往他们下榻的宾馆。在车上,周总理与尼克松相谈甚欢。
此前周总理就听说,尼克松在访问法国的时候,向法国总统戴高乐表达过要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在车上,周总理询问了这件事。尼克松告诉周总理,戴高乐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人,而他对中国改善关系的一些见解也来自戴高乐。
对于尼克松的此次访华之行,毛主席指示,我们不安装窃听器,不搞录音。
按照中美双方的原来的计划,当天下午的4点30分,双方要共同举行会议。
然而等到了会议举行时间,周总理和尼克松都没有出现。
此前尼克松并没有出现迟到的情况,大家对他的迟到议论纷纷。原先的会议被推迟到六点。
然而在会议开始前的5分钟,美国白宫发言人宣布,此前尼克松一直在和周总理、毛主席交谈。原来是毛主席临时决定要见尼克松,他们的交谈非常愉快。
会议结束后,尼克松又参加了为欢迎他而举办的宴会,在中国度过了美好的第一天。
来到中国的第三天,尼克松和周总理走去钓鱼岛会谈,后面又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游览了我国长城、故宫等景点。此次,中美外交关系逐渐走向正常。
总结:尼克松的访华之旅表明,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可以慢慢建立起来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愿意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和平的外交关系,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寻求和平、寻求合作。
参考资料:
尼克松披露访华轶事(中国新闻网)
戏剧性铺垫:毛泽东主导1972年尼克松访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