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这水泼得再远,心里那根线却始终牵着娘家。
我远嫁他乡整整10年,从25岁到35岁,从一个懵懂姑娘变成两个孩子的妈,这10年里,我每年雷打不动给娘家转3万块钱,不是显摆,也不是家里多富裕,纯粹是觉得父母养我不容易,弟弟还在读书,能帮一点是一点。可今年,家里生意不景气,老公工资也降了,我咬牙断了这笔钱,没想到弟弟一个电话,直接让我气得浑身发抖。这世道,难道亲情也成了"按钱计价"的买卖?
我和老公是打工认识的,他家在南方,离我老家足足2000多公里。结婚时,我妈拉着我的手直掉眼泪:"闺女啊,嫁那么远,以后受委屈了,连个撑腰的人都没有。"我当时还笑她多虑,说现在交通方便,想回来随时能回来。可现实呢?前几年孩子小,来回一趟光机票就得好几千,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销,回一次娘家就得花掉小一万,哪敢随便动?
头几年,我在婆家站稳脚跟不容易,婆婆总觉得我"胳膊肘往外拐",动不动就说:"你们那边是不是特别穷啊?怎么老往娘家寄钱?"我每次只能赔着笑解释:"爸妈年纪大了,弟弟还在上学,就当是尽孝了。"其实我心里也苦,老公虽然没明说反对,但每次转账后,他总会沉默几天,我知道他压力大,可我能怎么办?
弟弟比我小6岁,我出嫁那年他刚上高中,后来考了个普通大学,毕业后工作一直不稳定,换了几份工作都没攒下钱。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前年我爸做心脏支架手术,我二话不说打了5万回去,那是我和老公攒着换车的钱。当时老公没说什么,可夜里我听见他在阳台叹气,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今年年初,老公公司裁员,他虽然保住了工作,但工资砍了30%。我们算了一笔账,房贷、孩子学费、生活费,样样不能少,实在挤不出那3万了。我犹豫了好几天,终于鼓起勇气给妈打电话,支支吾吾说今年可能没法打钱了。我妈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了一句:"哦,你自己看着办吧。"语气冷淡得让我心里发凉。
没想到,三天后弟弟的电话直接打了过来,开口就是:"姐,你今年钱怎么还没转?妈都急死了!"我愣了一下,解释说今年家里困难,他立刻拔高嗓门:"你困难?你在那边有房有车的,能有多困难?我这边谈了个女朋友,人家要求彩礼18万,家里一分钱拿不出来,你这不是坑我吗?"我气得手直抖:"我坑你?10年我给了家里30万,你毕业3年了,给过家里一分钱吗?"他居然理直气壮:"那是你应该的!谁让你嫁那么远?爸妈白养你了?"
我啪地挂了电话,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10年,30万,换来的是一句"你应该的"。我忽然想起去年回家,弟弟新买的苹果手机,爸妈身上却还穿着我5年前给买的外套。原来,在他们眼里,我不过是个"提款机",一旦断供,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了。
亲情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可当它变成一场"金钱交易",再深的情分也会被消磨殆尽。我不是计较那30万,而是寒心——寒心的是10年的付出,换不来一句理解;寒心的是至亲之人,把我当成理所当然的"供养者"。
这世上,有一种累,叫"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有一种痛,叫"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或许,有些关系,早该重新掂量了。不是所有亲情都值得毫无保留地付出,有时候,"狠心"一点,反而是对自己最大的仁慈。
往后,该尽的责任我不会推脱,但不会再让任何人把我的付出当作"天经地义"。毕竟,人心换人心,换不来的时候,就得学会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