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场真相,几百万人互砍是假象,一个坦克连守卫一座城市

兵哥有话说 2021-03-28 22:29:5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德战场,被许多军迷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局部战场”。尤其是1943年爆发的库尔斯克会战,也被很多军迷奉为“大兵团对战”的经典战例。而真相真是如此吗?实际上另有隐情。

在现在的许多书籍或者影像资料中,往往用几个镜头或图片一笔带过。而真实的苏德战场,却依旧被兵力不足所困扰。

就拿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举例,这场二战最大规模攻防战,德军共投入92万余人,苏军则投入192万人。双方共投入将近300万人!然而即便如此,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德军发起进攻的南北两线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兵力的短缺和捉襟见肘。

首先,双方虽然有上百万人,但这些部队并非都摆在前线。防御一方苏联红军,在突出部北面和南面分别构建了纵深几百公里的三道防线,三道防线内有各种反坦克武器,还有地雷、碉堡和路障。这样一来真正在战壕内驻守的苏军,合计不过100多万人。苏联红军剩下的部队,则陈兵库尔斯克地区,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员北线和南线。

而作为攻击一方,德军在南北两翼发动“钳形攻势”。真正的突击力量是装甲部队,因此绝大多数步兵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二战德军闪电战的主力是坦克,步兵要做的是坦克突破敌人防线后。快速占领敌方阵地。

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真正完成钳形攻势战役目标。北面莫德尔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只推进不到100公里就宣告失败,因为装甲力量不足,不得已原地驻守。

而南方集团军群的曼施坦因元帅,因为有501、502两个虎式坦克装甲营的加入。深入敌境300多公里,但即便如此,在会战后期,南方集团军群也因为装甲力量不足,不得已选择后撤。从始至终南北两线,就是两个装甲师在哪里独舞。德军后期巨大伤亡,都是苏军反攻时造成的。而并非突击战时期造成的。

苏德战场,库尔斯克会战尚且如此,那更别说一些规模较小的战斗。基本上没有几万人的互砍,双方建制都在营连级别。而且很少有装甲部队出现,大多数还是以步兵对垒为主。在苏德战场后期,德军的一个装甲连20多辆坦克,往往会被当做杀手锏来用,一个装甲连甚至还要完成救援一座城市的任务!

上述这种情况,在二战后期几乎随处可见。也成为德军输掉二战的原因之一,其实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数次战争,参战人数几百万人的大会战,真正在战场上交锋的往往只是几万人而已。任何战争中,都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上阵杀敌。比如部队中人员庞大的后勤部队,基本就没有上战场的机会。参谋人员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相比我们设想的战争场面,或许这才是战争的真相。

7 阅读:5878

兵哥有话说

简介:兵哥有话说,说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