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5岁入党,18岁和主席结婚,如今仍健在,但几乎不出来露面!

历史海大富 2025-01-08 02:21:46

祖国曾经饱经沧桑,那段苦难的历史烙印于每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山河,却未曾摧毁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国史激励着国人同心协力,而今的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赢得尊重。

今日之昌盛,离不开每位无私奉献的建设者,更少不了那些默默支持他们的家属。

韩俊芝,这位新中国“最低调的第一夫人”,便是其中典范。

她无怨无悔地追随丈夫,为国家献身,用一生书写了伟大背后的平凡。

她15岁入党,18岁和主席结婚,如今仍健在,但几乎不出来露面!

风雨之中,携手走过

说起华国锋,不少人会用“长者”形容。

他的言行间,总带着一股和蔼与从容,令人感到平易近人。

他重调查,讲实干,工作细致入微。

与人相处,他既谦逊宽厚,又关怀备至,深得同志和干部的尊敬。

他一生生活简朴,秉持着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从未因地位改变初衷。

1976年,那是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继逝世,政局一度动荡不安。

在此关头,华国锋毅然担起重任。他果断采取措施,扭转危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开辟了新航道。

这场斗争关系重大,他的作用不可忽视。

离开领导岗位后,华国锋选择深居简出,过起平静的晚年生活。

他住在北京西皇城根9号的一处四合院内。

院里树木葱茏,种满葡萄、海棠、桃树,还有一些蔬菜,透着一片生机。

即便如此,他依然是党和人民心中的重要人物。

在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虽已白发苍苍,仍作为特邀代表出席。

这些场合无不彰显党和人民对他的尊重。

他的夫人韩芝俊,比他小十岁,山西五台人。

其父韩七海曾在抗战时期任五台县游击队队长。

华国锋和夫人韩芝俊在国家风雨之中,携手走过,令人动容。

1948年10月,华国锋离开阳曲,随晋中一地委机关转移至盂县,暂住北关村傅兰芳家。

彼时,北方解放区土地改革已告一段落,全国解放战争也进入全面反攻阶段。解放区的群众热情高涨,处处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待与筹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国锋与韩芝俊的故事悄然展开。

韩芝俊,那时已学习三年,对文艺格外钟爱,尤擅饰演男角。

她曾在村中演出《王贵和李香香》、《兄妹开荒》等节目,颇受乡邻喜爱。

华国锋也被吸引,特地前去观剧。几场演出过后,他被韩芝俊的才华与气质打动,缘分也由此悄然结下。

11月下旬,经盂县县委书记田泽仁介绍,华国锋与韩芝俊正式相识。

田泽仁,韩芝俊的三舅,解放后曾任山西省纺织厅厅长,是这段姻缘的见证者。

很快,华国锋与韩芝俊在地委书记赵鹏飞的住处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

地点设在闫中昌家,一切布置虽朴素,却显心意。

西屋门框上方挂着毛主席像,两旁红旗鲜艳,门前合并的方桌上摆满了水果和柿蛋子。

那一天,地委机关全体同志、房东傅兰芳一家以及附近的乡亲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幸福时刻。

婚礼仪式由田泽仁主持,他郑重宣布典礼开始。新郎新娘首先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又向房东与乡亲行礼致谢。

随后,面对众人善意的逗趣与催促,28岁的华国锋与韩芝俊简单讲述了他们的相识与情感过程,言辞虽不多,却情真意切。

整个仪式简洁温馨,笑声不断。典礼结束后,地委机关特地准备了几桌便饭,款待来宾。

大家围坐一起,共同祝福这对新人,场面其乐融融。

那一天,秋风清爽,红旗飘扬。

虽无奢华排场,却满载希望与欢欣。那份朴素的幸福,成了记忆里最亮的一抹光。

低调的第一夫人

1949年3月,按照党中央和省委指示,华国锋夫妇离开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盂县,与晋中南下区党委全体人员一道,奔赴石家庄参加整训与学习。

那是一个紧张而充实的时节,整整一个半月,他们在学习中提升思想,在训练中磨砺意志。

“五一”节后,队伍离开石家庄,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1949年8月,华国锋随大军抵达湖南湘阴县,出任县委书记兼地委委员。

他在湘阴扎根,开始了繁忙的工作生活。

1950年初,他们的长子苏华出生,之后又陆续有了一子两女。

韩芝俊既要投入工作,又要照料家务,还要抚育孩子,可她从未因家庭琐事耽误工作。

华国锋则更是忙碌,经常深入农村,回家的时间寥寥,湖南的岁月转眼就是二十多年。

1971年初,华国锋调入国务院业务组工作,韩芝俊也随丈夫一同迁往北京。

虽然环境变了,节奏变了,职位也变了,但他们生活的本色始终未变。

韩芝俊先后出任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政治部主任,当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执行委员。

她在各岗位上恪尽职守,毫无懈怠。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夫人,韩芝俊本可享受许多特权。

专车接送的待遇早已摆在面前,但她却选择了最普通的方式上下班。

无论风雨,她总是骑着那辆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街巷间。

那辆自行车,或许连普通公务员的标配都算不上,更别提“第一夫人”的派头。

她用行动告诉人们,身份再高,也可以朴素;生活再难,也可以自律。

这一份朴实,似乎成为她生命的底色。不求声张,不图奢华,她的每一天都过得安然踏实。

在公共场合,她从未与丈夫同行。

即便身份特殊,也从不以此自居。她总是低调行事,悄然无声,仿佛只是邻里间的一位普通大姐。

面对同事与邻居,她永远带着笑容,乐呵呵地打招呼。

谁家有难事,她总是热心伸手,毫无推诿之意。

邻里有急需,她更是跑前跑后,从不计较。

晚辈们皆尊敬她,亲切地唤她一声“韩姑”或“韩姨”,这一称呼中既有尊重,也透着暖意。

丈夫肩挑国事,她则立足细微。

一个为国家前行开路,一个为民众默默奉献。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各司其职,彼此成就。

他们不求回报,也不炫耀功绩。日常生活中,他们始终秉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态度。

于他们而言,只要人民的日子过得好,便是最大的满足。

恪守职责,甘于奉献

华国锋退位后,中央对他的生活安排极为周到。

他被安置在北京西皇城根9号的一处四合院内。

这院落幽静宽敞,四周绿树成荫,几乎无人打扰,清静得如同世外桃源。

院中树木繁茂,花草竞秀,还有一片由华国锋夫妇亲手开辟的小菜园。

瓜果蔬菜种类繁多:葡萄、樱桃、苹果、李子、桃树错落其间,菜地里更是苦瓜、丝瓜、南瓜、辣椒轮番登场。

葡萄树尤为茂盛,硕大的绿叶间垂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果实。

每到夏天,华国锋总要亲自为葡萄树浇水、剪枝、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虽然种葡萄有成,他却因患糖尿病被严格限制饮食,葡萄只能看,少有口福。

每日的主食被精确到2两8钱:早上5钱,中午1两3钱,晚上1两。

偶尔也有例外,譬如某次吃饺子,华国锋一时馋了,多吃了十几个,最后还是韩芝俊“开恩”,才添了两个。

与华国锋携手六十余年的韩芝俊,虽笑称自己是“老保姆”“老护士”,对丈夫却始终照顾得细致入微。

早上五六点,韩芝俊便起身,在菜园间忙碌半小时,然后叫醒丈夫。

华国锋醒来后,总会先在院中散步,或坐在屋内稍作休息,接着便是他们简朴的早餐时光。

这片庭院绿意盎然,充满生活的气息。

每年果蔬收成颇丰,特别是某年的丝瓜竟结出600多斤,不仅自家吃不完,还晒成干菜,留作淡季储备,韩芝俊则把余下的赠与亲朋邻里。

院子虽小,生活却丰盈。

日复一日,这座院落见证了两位老人的平凡生活。

他们不求繁华,不图享受,只求在这片清净天地间安度晚年,尽显朴素人生的本色与深沉。

华国锋家的会客厅,既宽敞明亮,又朴素得让人感慨。十余年来,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仿佛时光在此停住了脚步。

客厅占地七八十平方米,空间开阔,高挑明亮。

两侧整齐排列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

北墙正中央悬挂着毛主席1961年的工作照,照片左侧是华国锋亲手写的两个大字:“清静”,字迹遒劲有力,恰如其人。

家具陈设极其普通,中间一圈灰布包裹的老式沙发虽显旧,但洁净如新,给人一种庄重却不失温馨的感觉。

地上铺的地毯,是由几块拼接而成,墙上挂着旧友赠送的书法作品。

书柜占据了客厅南面的整片墙,七八个书柜一字排开,整齐有序。

平日里,华国锋很少外出。

他不愿兴师动众,更不想给他人添麻烦。

有一次“五一”节,他带着小孙女去北海公园散心,结果刚进园就被群众认出。

人群很快围拢过来,有拍照的,有围观的,最后公园也没能好好逛成,只得提前回家。

小孙女因此大为不满,甚至生起气来。

但华国锋并未多言,只是默默安抚,继续保持他一贯的低调与淡然。

然而,一年之中,总有两天是例外。

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9月9日,毛主席忌日。

这两天,华国锋会亲自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带着家属和工作人员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七岁。

这一消息传来,举国哀悼,千人缅怀。

在北京的追悼会上,2000余人齐聚一堂,深情送别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革命先辈。

华国锋去世后,韩芝俊独自生活在北京那座熟悉的小院中。

这个院子,承载了他们共同的回忆,也见证了她几十年来的默默坚守。

年过九旬的她,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继续在绿意葱茏的庭院中度过日常。

她从不诉苦,也从未言累,这种坚韧的品质,正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更是她生命的写照。

韩芝俊的一生,是平凡中的伟大。

她与丈夫并肩走过战火纷飞的岁月,共同经历新中国的风风雨雨。

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和平建设中,她始终恪守职责,甘于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学习。

如今,韩芝俊奶奶已是九十三岁高龄。

岁月虽在她的容颜上留下痕迹,却无法磨灭她在人们心中的伟岸形象。

作为人民公仆,她和丈夫为国家所做的一切贡献,将永载史册。

祝愿这位令人敬仰的老人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她的故事,将始终激励后人,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快门下的红色瞬间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回忆录》 钱嗣杰口述《雪泥鸿爪》向新阳著

0 阅读:45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