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正在悄悄加重孩子的抽动症!已有研究证明!

儿科叶冬兰 2025-03-28 16:30:41

作为一名从医四十多年的老中医,我接诊过无数抽动症患儿,我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很多家长明明一心为孩子好,却因为一些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让孩子的症状越来越糟。

更痛心的是,这些行为往往披着"关爱"的外衣,家长却浑然不觉。今天必须用研究数据敲响警钟:抽动症调理不仅是吃药补营养,家庭环境中的"隐性伤害"更需警惕!

《美国儿童心理学杂志》追踪300例抽动症患儿发现:长期处于高压力家庭环境的孩子,抽动频率比普通患儿高2.8倍,且更易出现共患病(如焦虑症)。国内研究也证实,家长的无意识行为会扰乱孩子‘肝主疏泄’的功能,导致肝风内动,加重抽动。

案例分享:

去年接诊的10岁男孩小杰,让我深刻感受到家长行为对孩子病情的影响。初诊时,孩子频繁眨眼、甩手,每分钟抽动达15次以上,更棘手的是伴随尖叫发声。家长焦虑地掏出手机:"大夫您看,我们每天记录抽动次数,怎么越记越严重呢?"

在随后的沟通中,我还了解到,孩子除了上述症状以外,入睡也非常困难,而且一遇考试,就特别容易腹泻,家长还自制一个奖励机制本,上面写满了"√""×"

小杰属典型的"肝风夹痰"证。肝主风,风性主动,故见抽动;脾失健运生痰,痰浊上扰清窍,则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过度关注形成"情志刺激-抽动加重"恶性循环,正如《素问》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疗方案

内调药方:柴胡、黄芩、半夏、生龙骨(先煎)、牡蛎(先煎)、茯苓、竹茹、钩藤(后下)

功效:疏肝解郁,重镇安神,化痰息风

行为干预:建立"三不原则":停止记录抽动次数,取消奖励机制

2周后:抽动频率降至每分钟8次,入睡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

4周后:发声抽动消失,注意力测试从5分钟延长至15分钟

关键转折:第3周家长因工作暂停记录,孩子突然说:"妈妈,你不再数我眨眼,我觉得轻松多了"

半年后复诊,抽动症未复发,家长反馈:停止过度关注后,孩子反而主动要求参加书法班,期末考试成绩提升18名。舌象转为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有力,显示肝脾功能调和。

抽动症不是孩子的"污点",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与其把精力放在控制症状上,不如反思家庭环境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记住:最好的治疗不是药片,而是家长稳定的情绪和智慧的陪伴。当您不再把抽动症当洪水猛兽,孩子自愈的力量才能真正觉醒。

中医提醒,家长的行为干预应建立"三不原则":

不提醒:用"忽视疗法"淡化症状意识

不贴标签:避免说"你有抽动症"

不特殊化:让孩子参与家务、运动,回归正常生活

0 阅读:41
儿科叶冬兰

儿科叶冬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