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中的4句精髓

人生这出戏 2023-02-23 10:50:43

1.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的解释是,不加考虑,率性而为,属于人的本能。

(1)就好像是先有了人之后才有了本能,又或者除了人之外,部分动物、所有植物、矿物不能率性而为,也就没有本能,不存在“心之体”。其实“心之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善无恶”是对“善”和“恶”同时否定,也是“对错”、“好坏”等等所有二元对立逻辑思维的否定。这里的“心之体”,也就是老庄的“道”、佛法中的“空”、基督中的“是”、“在”。

(2)既然否定了二元对立,也就否定了因果,最后这个时空也被否定。显然,不是我们的大脑可以想象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基于二元对立建立的意识架构,脱离这个架构无法运作。所以,把所有大脑能够想象的、判断的、推理的、以至于各种体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不是。不是到最后,所有的都否定,那个怎么也否定不了的才是这个“心之体”也可以称为“真实”、“绝对”、“一体” 其实“一体”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我们死后依旧存在。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也可以简单表述为“在”。

2. 有善有恶意之动

“有善有恶”是相对于“无善无恶”,也就是落在二元对立与因果时空的世界,包括我们从出生到接受教育、工作、组建家庭整个人生中建立的价值观、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也就是我们日常的习气,习气产生念头,念头带动情绪。情绪可以称为念头的“扩张放大器”。进一步泛化并增强念头的真实度,念头再强化情绪,不知不觉进入这种死循环。这也是现在很多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的根源。

不同意识轨道,但又互相含涉,悖论

3.知善知恶是良知

对于现代的普通人,这句话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心理疗愈的方法。我们每天脑子里的念头川流不息,没一刻停止过,受到家规、校规、单位规等各种价值观念的束缚;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变换角色——子女、父母、领导、员工.... 每个角色又有各种善恶是非标准,有这些标准必然会有摩擦。这里想表达的是:不管好坏、善恶、是非都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在二元对立的脑框架下才成立。对于“知善知恶”阳明先生是让我们去觉察每一个二元对立的念头,而不对当前的念头做出是非善恶的评判。这样我们自然跳出这个脑的框架,滑入一个不同的意识轨道。而这个“知”也可以称为“觉”本身——就是“良知”。

而对于修证的人而言则是一个法门。

4.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也是争议最大的,个人的理解是站在“一体”的角度在讲,也就是透过“良知”、“觉本身”由内在衍射到外在自然是为善去恶的。并不是通过“时空观”、“因果观”的视角在为善去恶。并不是否定所有做好事的,但有一些看似善的举动背后,其实有些为善的动机是不可取的——也就是“做意”的为善,需要有做善事的人、做的善事、被帮助到的人和期待做善事后的评价。

也就不是先生所说的“格物”了。“为善去恶”是自然而然,既没有做善事的人也没有做的善事,更没有被帮助到的人和期待的评价。还有一些是通过世俗的价值观认为的“善”,反而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

5 阅读:866
人生这出戏

人生这出戏

分享修心体会,聚焦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