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老蒋被冷落,出山后成国军头号悍将,粟裕:一对一不是其对手

双好的是乐 2024-12-05 04:20:34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蒋介石的用人原则一直都是以忠心为主,他能重用一个人,完全先看忠心,再看出身。就像黄埔军校的出身,就等于得到蒋介石的垂青。

而在国民党内部,嫡系部队与当年军阀出身的杂牌军,蒋介石就分得相当清楚。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得不到重用。

而谁都没想到,就是一个杂牌军出身的黄百韬居然能成为国民党军中的一员悍将。就连战神粟裕都觉得如果和黄百韬单挑的话,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究竟黄百韬如何能让国共两党对他的本事能有不低的评价?而他的杂牌军又是如何能成为蒋介石的利剑?

出身杂牌军

黄百韬出生在1900年,因为年少时嘴皮子功夫十分厉害,所以在军阀张宗昌和李纯的手下都混得相当不错。

当时李纯就觉得黄百韬为人处事相当周全,做事也稳妥,就将家中一个相当得宠的丫环送给黄百韬当老婆。

虽说当时的黄百韬并不欢喜,但是为了讨好李纯,他还是表现得相当开心,对李纯一副誓死效忠的模样。有了这层关系,黄百韬为奴为婢,在李纯的身边成了最得力的助手。

不过他后来在军阀混战中被张宗昌俘虏,黄百韬就易了主。不过即使换了一个地方,他依旧混得风生水起。

后来蒋介石力挽狂澜,打败了不少的军阀,其中就有张宗昌。被蒋介石收编的黄百韬想努力向上爬,但他没想到蒋介石这个人十分注重出身,粗人一个的黄百韬自然没有什么能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过此时就算在闲职上,黄百韬也过得相当滋润。他还去了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在几年后,还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当差。

后来经过来回的调任,黄百韬来到顾祝同的军部里当上了参谋长。此时他一门心思就要往上爬,所以在军中黄百韬都在阵前毫不退缩。

由于他不要命的打法,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此时的顾祝同觉得黄百韬非常有实力,就将他提拔成第25军的军长,还介绍给蒋介石认识。

在往后的日子里,黄百韬每次都运用战术,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想得相当周到。他优秀的表现让国民党不少高层注意到他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自己敢打敢拼,黄百韬从一个不知名的杂牌军成为蒋介石所有军队中最得力的战将之一。

粟裕的对手

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将中国拖到内战的境地。而自从1947年开始,整个战场的风向就开始扭转,国民党逐渐不占优势。

当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张灵甫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手中的军队都是装备精良的美式军械,打起装备落后的共产党简直轻而易举。

他只看重装备,并没有在战术上多下功夫。结果一个不小心就被解放军卡在山间,动弹不得。此时陷入绝境的张灵甫这才觉得慌张。

这次恨铁不成钢的蒋介石就让黄百韬去救援,于是他带着自己的25军日夜奋战。当他即将突破重围,能将张灵甫救下的时候,解放军的援兵来了。

眼看着偷鸡不成蚀把米,要是自己不放手,很有可能连25军都要折进去。此时在万般无奈下,黄百韬为了保存实力只能撤军。

结果这一回去,蒋介石暴怒,不仅大骂了黄百韬一顿,还要从重处罚。当时要不是顾祝同求情,黄百韬差点就要革职查办。

后来在1948年,区寿年被解放军的华野包围。蒋介石让老狐狸胡琏与邱清泉前去救援。此时饶是这两人再如何突破,解放军的防线就是突破不了。

眼看着区寿年要重蹈张灵甫覆辙,蒋介石只能让黄百韬带着25军去解围。结果他一路向西杀去,连续突破解放军的几道封锁,将区寿年的部队给救了下来。

这老狐狸胡琏都没办到的事情,黄百韬冒着生命危险都办到了。而此时的粟裕看到黄百韬那么勇猛,就立刻包围上去。可没想到,黄百韬与胡琏和邱清泉联手,活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等他们顺利逃回南京,蒋介石万分高兴,还亲手把青天白日勋章给黄百韬戴上,表彰他的实力。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蒋介石直接给了他第七兵团,还让他直接让他接任了任司令。

这就让当年的粟裕决定一定要先解决黄百韬的兵团,不然日后更加难以控制整个局势。

不过后来,黄百韬在碾庄遭到包围,他自己的12万军受到华野15万军的围攻,另外还有中野12万军在一旁救援。可就算是这样,黄百韬还是支撑了十几天。

粟裕此时很佩服黄百韬,虽然各自粟裕不同的阵营,但是粟裕真拿黄百韬当成自己真正的对手。

不过黄百韬似乎也明白自己被困,蒋介石没能及时地救援。如果自己是蒋介石的嫡系,那估计援军就火速赶来了。

黄百韬一直战到最后,都没能等来救援。也许他自杀时都在悔恨,为何要将希望寄托在一个腐败丛生的政党中。

参考资料:

1·澎湃网-《围歼黄百韬兵团,为何成了粟裕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2·新华网-《国军常胜将军黄百韬自杀:望眼欲穿援兵没来》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粟裕建议和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

4·中国经济网-《粟裕与黄伯韬的四次交手》

5·百度百科-《黄百韬》

0 阅读:63
双好的是乐

双好的是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