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众所周知,汉字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而汉字也时常出现在日本的书籍、地名之中,不过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每一个字我们明明都认识,但是凑在一起却不懂到底何意?
比如这个什么“磨毛”,有博主专程在街头采访了不少中国人,结果没一人猜得出这个词竟然是牙刷!

原来日本汉字的表达方式竟然这般直白:用来磨牙齿的那些毛,简称“齿磨毛”。
而这个“彼氏”,乍一听还以为是一个姓彼的妇人,真相居然是男朋友的意思。

为何日本的汉字和中国的汉字的用法和含义大相径庭呢?这就要从1900年日本文部省去汉化的事说起了……
汉字何时进入日本?在古代的时候,日本、朝鲜都同属于汉文化圈之中,因此他们与我华夏大地经历了上千年的“书同文”的时期。
而汉字又是什么时候传入到日本的呢?
根据日本的史料《日本书记》中的记载:上古的时候,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文化传承只能通过口口相传。
一直到了公元300年左右,应神天皇在位时期,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来了一位叫阿直岐的使者,日本一看这位使者满腹经纶,于是百般恳求、重金诱惑,将其留下给太子菟道稚郎子当教书先生。

毕竟朝鲜半岛和我国相邻,汉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也更早一些,因此当时的阿直岐的文化程度,可以说是吊打整个日本。
阿直岐在朝鲜只能当一个小小的使者,而他凭借带到日本的十卷《论语》和一卷 《千字文》,就逆袭成为了“太傅”,可想而知,当时的日本文化有多落后。
不过阿直岐的到来,也刷新了日本人的认知,从而开启了日本学习汉字的潮流。

日本人掌握了汉字之后,发现文字这玩意实在是方便,过去无论什么事,都得依靠口口相传,但是毕竟人的脑子也有记混的时候,因此信息传递经常出差错。
但是有了文字之后就不一样了,官员之间的通信、政府命令的颁布、文化知识的纪录和传播,都有了一个更精准的记载方式,从而开启了日本对华夏文化的向往。
去汉化行动回顾人类历史,文化一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这个软实力往往又依附于国家强盛的程度。
汉字在日本的兴衰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航海时代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也为日本带来了更新的视野。
当欧洲国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更是刷新了日本人的世界观,于是日本在推行明治维新的同时,也开始了一场去汉化运动。

1867年,明治维新正式推行的前一年,前岛密大臣向幕府提交了一份名为《汉字御废止之议》,他认为汉字太复杂,不利于日本向西方文化靠拢,他提出废除使用汉字,改用注音文字。
后来,在明治维新期间,又有不少大臣重提了废除汉字这事,还有一个叫西周主学者,为了证明不用汉字也能书写日文,专门发表了一篇用罗马字母注音代替汉字的论文。

此文一经发表后,得到了日本许多维新派的支持。
1900年,日本文部省任命前岛密等五人成立废除文字调查委员会,并让他们积极推进日本文字的改革,旨意是为了尽量去除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然而,汉字在日本早已流传了一千多年,说断就断也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更别说一刀切全部改用罗马注音。
当时日本民间许多传统学者站出来纷纷反对,坚持要保留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最后,日本文部省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式:推行简化字,保留少数汉字。
1900年8月,文部省发布了一项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学习的汉字控制在1200字以内。
虽然到了现代,这个1200范围扩大到了2000字左右,但是用这仅有的2000字去表达博大精深的汉学,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因此,在当代日本文化中,就出现了“齿磨毛”、“彼氏”这类令人爆笑的词组,根本原因就是字太少,不够用所导致!

参考资料:
1、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明治末期的汉字存废论争--以《东京朝日新闻》和《东亚研究》为中心
2、人民网:爆笑!日本发明“伪中国语”竟然行得通?!
3、澎湃新闻:日本为何没有废除汉字



西瓜霜
恢复正体字!
纵横三万里 回复 02-23 15:49
你知道吗?苏东坡写过简体字
明月清风 回复 02-23 15:00
识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