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像一锅沸腾的火锅,每个品牌都在往里扔食材,但真正能让食客记住的,永远是那口最独特的汤底。红旗天工05的四个版本,像四道不同火候的涮肉——有人吃到了鲜嫩,有人尝到了嚼劲,也有人咬到了未化的冰碴。
15.98万元的入门款,是红旗向市场抛出的橄榄枝,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根刺。
它拥有550km的CLTC续航、210kW的单电机、400V高压快充(19.8分钟补能至80%),甚至标配了L2级基础辅助驾驶。
乍一看,这似乎是20万元内纯电轿车的六边形战士。但掀开参数表的背面,会发现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需求拆解游戏。
没有司南智驾系统,意味着城市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缺席。对于习惯用手机导航的年轻人而言,这或许无伤大雅;但对追求科技感的用户,这相当于花15万买了一台电动卡罗拉。
仿皮座椅、无加热/通风/按摩功能,入门版没有跳出乞丐配置,甚至方向盘加热都需要额外付费选装。在北方冬季零下十度的早晨,手握冰凉方向盘的体验,足以让用户怀念燃油车的远程预热。
550km的CLTC续航,实际使用中打七折后约385km。对于跨城通勤者,这意味着每周至少两次充电——而快充站的排队时间,可能比续航本身更让人焦虑。
这个版本的真正目标用户,或许是那些只要四个轮子能转的务实派。但讽刺的是,当比亚迪汉EV以相近价格提供全系座椅加热、华为鸿蒙车机时,红旗的品牌光环能否撑起这份简配的底气?
加价1万元来到了16.98万次低配,用户换来了司南智驾系统的入场券。这套与大疆卓驭联合开发的纯视觉方案,能在无高精地图支持下实现城市NOA、高速NOA和40cm极窄车位泊车。实测中,它的变道逻辑像极了国企中层干部,两个字沉稳,绝不冒险超车,但遇到加塞时会优雅避让,甚至在上海内环高峰期展现出令人意外的沉稳。
然而,这份沉稳背后藏着隐秘的代价,100TOPS的算力在2025年已属入门水平,面对复杂路口时,系统可能出现“思考人生”般的延迟。有用户反馈,在路口车辆曾因无法识别临时施工围挡而紧急退出智驾。
纯视觉方案依赖海量场景训练,但红旗的智驾数据积累远不及特斯拉。当遇到未被标注的异形障碍物(如倒地的共享单车),系统的避让策略可能从优雅变成僵硬。
10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1个毫米波雷达的硬件组合,在激光雷达逐渐普及的当下,更像是对成本和技术的平衡把握。
对于预算有限的科技爱好者,这个版本像一份预制菜——能吃,但别期待出众的口感。
17.58万长续航版750km的CLTC续航,让这个版本成为长途旅行者的理论救星。
得益于85kWh大电池和自研低温电芯(-10℃电量保持率98%),它在北方的冬季实测中仍能跑出520km的实际续航。但深入使用后,用户会发现续航只是故事的A面。
电池增重导致整备质量突破2吨,让6.9秒的零百加速变得虚胖。在类似重庆的驾车场景中,频繁的电机高负荷运转会让电耗飙升,续航折扣率反而比550km版本更大。
补能的“时间黑洞”:尽管支持400V快充,但750km版本从10%充至100%需额外15分钟(相比550km版本),这对部分赶时间的人群而言,可能比续航本身更令人抓狂。
与16.98万版本相比,它仅增加续航却未升级智驾硬件。当用户为多出的200km续航多付6000元时,是否想过这些里程可能被充电时间抵消?
这个版本完美诠释了新能源时代的边际效应递减——为最后10%的体验提升,往往需要付出50%的成本。
站在价格链顶端的顶配版,试图用全家桶式配置证明自己的物超所值。除了750km续航和完整版司南智驾,它还独享AR-HUD抬头显示、四音区语音识别、65英寸HUD观影投屏。
匹配了诸如露营空间、游戏空间、休憩模式等场景化功能,可谓亮点堆满。
不过18.58万元的价格,已触及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的领地。当消费者面对红旗情怀与特斯拉信仰的抉择时,后者遍布全球的超充网络和FSD智驾口碑,可能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这个版本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秀,观众鼓掌喝彩后,掏钱的却是另一批人。
在15.98万到18.58万元的价格带里,每个版本都在与自己的影子搏斗,入门版试图用“够用就好”打动务实派;次低配用智驾点燃希望;长续航版瞄准里程焦虑者;顶配版堆砌黑科技亮点“点满”。
或许,红旗真正的对手不是比亚迪或特斯拉,而是用户心中那个“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婪心魔。当车企试图用四个版本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往往意味着它尚未想清楚——究竟谁才是天工05的真命天子?
互动话题: 如果必须二选一,你愿意为续航买单,还是为智驾付费?评论区说出你的选择,或许能帮车企找到下一个爆款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