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区域性银行领跑年报季

周仓与商业 2025-02-09 03:25:28

随着2024年年报季拉开帷幕,A股银行业绩快报陆续披露,展现出行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韧性。截至目前,已有13家银行发布业绩快报,包括4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和1家农商行。区域性银行凭借强劲的业绩增速和信贷扩张能力成为焦点,叠加高分红、长线资金入市等利好,银行股的红利逻辑正被市场重估。

一、业绩分化:区域性银行逆势增长

在息差收窄、中间业务收入承压的行业背景下,区域性银行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从营收来看,南京银行以11.32%的同比增速领跑,成为唯一营收增幅超两位数的银行;浦发银行则以23.31%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位居利润增长榜首。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等江浙地区城商行净利润增速也保持在两位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份行中仅招商银行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增速超10%,而厦门银行成为目前唯一净利润下滑的银行。

这一分化背后是经营策略的差异。以浦发银行为例,其通过优化付息率管控、拓展非息收入、压降管理成本等举措实现“降本增效”;南京银行则在巩固“U型”营收曲线的同时,推动不良率持续下降,进一步夯实盈利基础。区域性银行依托本地经济活力,深耕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客群,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二、规模扩张与信贷提速:江浙银行的进击

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容是银行业绩增长的基石。截至2024年末,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总资产同比增幅均超14%,其中江苏银行以3.99万亿元逼近4万亿门槛,宁波银行突破3万亿,杭州银行站上2万亿台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银行的信贷投放显著提速:宁波银行贷款总额增长17.83%,杭州银行增长16.16%,南京银行增长14.3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信贷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银行的竞争力。宁波银行将资源向先进制造业、民营小微和外贸企业倾斜;杭州银行则在2024年四季度抓住按揭贷款回暖机遇,并计划在2025年加大科创和实体制造业支持力度。这种“量增质优”的投放策略,既响应了政策导向,又为资产收益率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三、资产质量改善:风险防线加固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13家披露业绩的银行中,12家不良贷款率持平或下降,7家银行不良率低于1%。南京银行、厦门银行、苏农银行的不良率进一步压降,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长期维持低不良水平。这一方面得益于区域经济韧性对贷款质量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行风控能力的提升。例如,江苏银行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贷后管理,宁波银行建立行业专营团队强化风险预判,均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敞口。

四、红利逻辑重构:长线资金加速布局

银行业绩的稳健增长在资本市场得到正向反馈。2024年银行板块全年涨幅达43%,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主动型基金四季度银行持仓市值环比增长22.87%,城商行超配比例自2023年三季度以来首次转正。这一趋势与政策导向形成共振——六部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方案落地后,险资增持银行股动作频现:新华保险斥资43亿元受让杭州银行5.45%股权,平安人寿、长城人寿等机构也加码布局。

高股息特性成为银行股吸引长线资金的关键。目前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超5%,部分城商行股息率接近7%,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显现出类固收资产的配置价值。据测算,仅五大险企每年即可为银行板块带来超1600亿元增量资金。随着险资A股投资比例提升,银行股的流动性和估值中枢有望进一步上移。

五、结构性机会与挑战并存

尽管银行股红利行情有望延续,但分化仍是未来主旋律。区域性银行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区域经济优势,或持续领跑业绩增长;股份行则需在零售金融、财富管理等领域寻找突破,以应对息差压力。此外,长期资金入市虽带来流动性红利,但也对银行盈利可持续性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资本充足率、维持分红水平与补充核心资本,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总体来看,A股银行正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区域性银行的崛起和长线资金的加持,正在重塑行业估值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兼具高分红、低估值与成长潜力的优质城商行,或成为2025年银行股投资的最优解。

0 阅读:104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