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突然离职,这事儿你细品,是不是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东风和长安重组的大戏,真要开锣了?
这年头,汽车圈儿的消息,比娱乐圈儿还劲爆。
先说说这背景,湖北省,曾经的汽车大省,2025年头俩月,产量直接跌出全国前十!
为啥?
说白了,还是太依赖合资企业。
合资车企的日子不好过,地方经济自然跟着遭殃。
这时候,国家队出手了!
国资委放出大招,要重组12家汽车央企。
目标很明确: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集团,在全球汽车市场硬刚那些“老外”。
这不,长安和东风的重组,就成了“排头兵”。
可这重组,不是简单地“拉郎配”。
长安汽车的总裁王俊,突然走了。
你说,这到底是高升了,还是给重组让路呢?
官方说法是“工作变动”,调到兵装集团当副总经理了。
可这时间点,也太巧了吧?
有内部人士放风,说王俊这步棋,是为了在重组中发挥更大作用。
你琢磨琢磨,这“更大作用”是啥?
是不是要协调长安和东风的关系,平息内部的各种声音?
再说,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
接下来谁来接班?
内部呼声最高的是党委副书记谭本宏,技术背景加上营销经验,听起来就很靠谱。
但最终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
东风那边,人事变动也不少。
东风汽车集团的董事、总经理周治平,也去了兵装集团。
还有东风乘用车销售公司,高层也是一顿“乾坤大挪移”。
这背后,是不是也藏着重组的影子?
说到这儿,就得说说长安和东风的“家底”了。
长安汽车,这些年靠着自主品牌,算是混得风生水起。
特别是新能源这块儿,深蓝SL03、S7,卖得还不错。
但你也不能否认,比亚迪、特斯拉这些“狠角色”,也在疯狂抢市场。
长安想守住这份成绩,不容易。
东风呢?
在新能源这块儿,就显得有点“慢半拍”了。
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销量不太给力。
这重组,对东风来说,或许是个翻身的好机会。
朱华荣之前就提出“第三次创业”,要转型成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
这口号喊得响亮,但转型哪有那么容易?
技术、人才、资金,哪个都不能少。
重组之后,长安和东风到底怎么玩?
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合而不并”。
啥意思?
就是品牌各自保留,但研发、供应链、海外市场,要深度合作。
深蓝、阿维塔、岚图这些品牌,还是独立运营。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保持央企的“血统”,又能激发市场的活力。
但问题也来了,合作会不会变成内耗?
资源整合会不会出现“扯皮”?
这些都是未知数。
长安和东风,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长安汽车,瞄准了东南亚,在泰国建厂,还计划在越南、马来西亚设点。
东风汽车,则想在欧洲“插旗”,通过合作的方式,卖新能源车。
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说白了,就是要抢占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要面对技术壁垒、贸易保护,还要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市场环境。
长安汽车,2024年定了个小目标:年销量突破280万辆,新能源车卖75万辆。
这目标,可不轻松。
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稍微一松懈,就会被别人甩在身后。
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大佬”,也不是吃素的。
它们在技术、品牌、营销上,都有自己的优势。
长安想突围,必须拿出真本事。
央企重组,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搞好了,就能诞生世界级的行业巨头;搞不好,可能就泯然众人矣。
回顾2023年,长安深蓝SL03和S7销量确实不错,但进入2024年,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的降价攻势,压力山大。
市场对深蓝的产品定位、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要求更高了。
东风汽车在欧洲的探索,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欧洲市场对汽车品质和环保要求很高,东风需要拿出过硬的产品,才能赢得认可。
而且,你别忘了,重组之后,还有人事安排的问题。
20万员工,怎么安置?
在建的泰国工厂、欧洲研发中心,会不会受到影响?
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这次重组,与其说是两家企业的合并,不如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豪赌”。
赌的是未来,赌的是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汽车,冲鸭!
天宇
看来长安完蛋了!
海棠飘香(autocontrol)
不看好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