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肇基——拓跋珪志高天下,改号北魏,联合慕容垂,击溃刘显

诗情画音儿 2025-01-23 14:34:11

有人将匈奴人比作狼,狼之所以凶猛,是因为它们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狼群所到之处,任何动物都无法幸免,无论其多么强大或狡猾。然而,一旦失去团结的精神,狼群就会失去这种可怕的力量。同样,人性中的嫉妒也会让人类的团结变得脆弱。此时的匈奴人已不再是草原上的霸主,三大部落之间缺乏团结正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一百年前,鲜卑人征服了骄傲的匈奴人。北匈奴逃到了遥远的地方,据说他们甚至到达了欧洲,并在首领阿提拉的带领下攻入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南匈奴则四分五裂,大部分部落成为了晋王朝的附庸。这些受西晋保护的附庸一度占领了洛阳,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但最终被来自中亚的羯人击败,再次沦为牧羊人。

大匈奴的复兴只能寄希望于那些留在草原上并与鲜卑等北方民族通婚的三大部落:独孤部、铁弗部和贺兰部。虽然拓跋鲜卑已经成功复国,留给匈奴人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仍然没有团结起来。

铁弗匈奴人安逸地享受着黄河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草原的肥沃草地;贺兰匈奴人则梦想着成为拉木伦河流域的霸主;唯有独孤部采取了行动,这是匈奴人最后的机会。他们并不奢望消灭所有的拓跋人,只希望能推翻他们的领袖拓跋珪,因为此人实在太危险了。

拓跋珪最显著的优点在于他那非凡的志向。正如古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北魏名臣张衮曾对他人评价道:“主上天资杰出,志向高远,必定能够统一华夏,平定四海。”

张衮认为,拓跋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这种品质正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

当时,牛川处于贺兰部的控制之下,但心高气傲的拓跋珪不愿受制于人。他不愿成为像汉献帝那样软弱无能的傀儡,很快便与贺兰部首领、他的两位舅舅贺讷和贺染干决裂。

拓跋部与贺兰部的关系仅维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拓跋部便脱离了贺兰部的庇护,从牛川迁移到了云中川。云中川即今天的内蒙古前套平原,虽然当时还没有呼和浩特这座现代化城市,但这里却是一片广袤无垠、水草丰美的大草原。

《魏书》中有记载:“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年秋季,马匹聚集,几乎布满了整个山谷。”这里是拓跋鲜卑兴起的地方,代王什翼犍在此建造了盛乐宫。

然而,在拓跋珪复兴之初,代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年轻的国王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从整个中国的版图来看,王国实际控制的区域仅限于现今内蒙古前套平原这片狭长的草原地带。北方有贺兰部,南方有独孤部,西方有匈奴铁弗部,东方则有一个强大的后燕国。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拓跋珪凭借着坚定的志向和非凡的领导能力,逐步奠定了北魏的基础。

在四面强敌的包围下,危机四伏,但拓跋珪并未退缩,反而选择了主动进攻!

公元386年四月,年轻的代国国王拓跋珪满怀壮志,向草原各部落宣布将代国更名为魏,并自称为魏王,改元立国,标志着北魏的成立。

代国仅复国四个月,拓跋珪便决定更替国号。这一决策背后有何深意?放弃沿用了百年的国号对这个新生的草原王国而言,究竟是福还是祸?

更改国号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巨大的勇气。

代国曾在草原上称霸超过百年,拓跋珪正是凭借这一传统重新建立了国家。如果现在他亲手摧毁这个传统,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相比之下,慕容鲜卑族则始终保留着“燕”的称号,无论是哪个分支建立政权,都称之为燕国。

各分支争夺权力,互不相让,都是为了维护“大燕”这块金字招牌。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难题: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名称让人难以区分。

那么,为何要改称魏国呢?历史学者对此进行了无数次讨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人重视五行运势,按照五行理论,“魏”属于土德,继承了汉晋之间曹魏的土德属性,代表着从汉朝火德到曹魏土德的延续。拓跋氏的“魏”,实际上指的是曹魏时期的“魏”。

八王之乱之后,中国出现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政权,每个都声称自己是正统。面对这种情况,拓跋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代王”的称号,寻找一个合法的身份。显然,他不能继承东晋,因为东晋依然存在;也不能继承匈奴汉国、羯族赵国或氐族秦国。于是,他选择了彻底否定这些政权,宣称自己就是曹魏的继承者,恢复曹魏的地位。

这样,拓跋珪通过改称魏国,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还巧妙地解决了身份认同的问题。

十六岁正是充满理想与憧憬的年纪,如今的年轻人常常沉浸在游戏和网络世界中编织梦想。对于那些热爱战争游戏的玩家来说,他们会精心挑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拓跋珪心中的英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他觉得仅凭代国的称号无法让四方臣服,并且不愿听到他人说:“你今日的地位不过是依靠祖辈的光辉。”于是,在漠南云中川大草原上,北魏正式成立,拓跋珪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尽管代王这一封号是由晋朝授予的,但拓跋珪却放弃了对晋朝正统地位的认可。即便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获胜,由于前秦苻坚的努力经营,东晋在北方地区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从前,各路豪杰都渴望取而代之,曾经被少数民族敬仰的大晋王朝已不再辉煌。

改称魏国标志着拓跋珪的雄心壮志,摆脱了晋朝的限制,设定了更高的战略目标,意图与各地豪强一争高下。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并支持他的抱负与胆识。在拓跋联盟内部,有些部落并不看好魏国的发展前景,认为拓跋珪过于自负,抛弃了晋朝这把保护伞,仿佛一个老字号突然更换招牌,简直就像个败家子。

虽然代国得以复国,但在这些人看来,这位自视甚高的年轻人很快就会将其毁灭。他们哪里懂得拓跋珪那如鸿鹄般的伟大志向?自古以来,英雄总是孤独的!

护佛部的首领侯辰与乙弗部的首领代题带领各自的部落离开了魏国,选择独立游牧。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剧了联盟内部的动荡,使得人心惶惶。

拓跋各部落的首领和将领们对此次叛逃事件感到极为愤怒,纷纷聚集在魏王的大帐中,请求追击这些叛徒。然而,拓跋珪却出乎意料地冷静。他有自己的看法:“侯辰和代题的部落世代为我们的拓跋部效力,即使有罪也应尽量宽容。如今国家刚刚建立,人们的观念各异,那些愚昧的人看不清形势,自然会进退无常,不值得去追赶。”

两个月后,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水草资源且安全得不到保障,代题率领乙弗部重新归附魏国。然而,拓跋珪的态度并不热情,这也导致了代题再次叛离魏国。这一次,乙弗部的民众不愿跟随,代题只得独自投靠匈奴独孤部的刘显。

通过此举,拓跋珪成功安抚了部落联盟中的人心,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最大的敌人——匈奴独孤部。拓跋部之所以强大,在于其团结一致;而匈奴之所以衰落,则是因为内部的分裂。

从南北匈奴时期起,匈奴人就陷入了这个怪圈。拓跋珪和他的母亲贺氏共同致力于瓦解独孤部。草原上的民族通常由一些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组成,独孤部也不例外,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由刘罗辰领导。刘罗辰是刘眷的儿子,而刘眷曾被刘显所杀。

拓跋珪利用刘罗辰与刘显之间的矛盾,延续了老代王什翼犍时代的联姻政策,迎娶了刘罗辰的妹妹刘氏为夫人。这段婚姻不仅综合了部族利益,还包含了两人多年的情感基础,堪称完美。

拓跋珪年少时曾寄居于独孤部,期间与刘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们的婚姻不仅巩固了拓跋珪与刘罗辰部的关系,还导致了独孤部的分裂,刘显的弟弟刘肺泥也率领部落归顺了魏国。

刘显派遣其弟刘亢泥前往山西的西燕国,向西燕国主慕容永索要一个名叫拓跋窟咄的人。拓跋窟咄是前代王什翼犍的小儿子。在前秦灭掉代国时,拓跋窟咄已经成年,为了避免潜在的变故,他被强迫迁往长安,并被安排进入太学读书,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随着长安战乱爆发,拓跋窟咄跟随慕容鲜卑东归,在行军中担任一职。他是什翼犍唯一幸存的儿子。

西燕主慕容永的人生经历颇为奇特,命运多舛。他曾经历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巨大变化。作为前燕国贵族,慕容永与慕容皇族有着远亲关系。前秦灭亡前燕后,苻坚将鲜卑人迁徙至关中地区。

慕容永曾流落于长安街头,妻子在家缝制皮靴,而他自己则外出摆摊售卖鞋子。不要轻视卖鞋这样的小生意,就像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也曾以卖草鞋为生。无论命运多么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最终都能取得成功。从万人敬仰的贵族沦落到普通商贩,并未使慕容永丧失斗志。

在前秦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永毅然放弃了摆摊的生活,跟随了被称为“帅哥皇帝”的慕容冲起兵关中,成为慕容冲手下的一员猛将。

然而,慕容冲因留恋长安享乐,不肯东归,被思乡心切的鲜卑人杀害,慕容永趁机夺取了西燕国的大权,率领军队东归,击败了盘踞在晋阳的前秦天王苻坚之子苻丕,最终独霸山西并称帝。

根据慕容永的见识与才智,他清楚地看穿了刘显的真实意图。他知道,拓跋珪在草原上复兴代国对独孤部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刘显决定扶持一位新的代国继承人,试图借此引发魏国内乱,并趁机铲除拓跋珪。

协助刘显无异于向魏国宣战,成为其敌人;而不援助刘显,则不会给西燕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慕容永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支持刘显。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慕容永认为刘显所在的独孤部在草原上的影响力最大,而拓跋珪所建立的新魏国尽管潜力巨大,但毕竟根基尚浅。此外,随着拓跋窟咄的消失,如果再有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出现,必然会导致魏国内部的分裂。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任何部落都难以抵挡外敌的侵袭。

通过帮助刘显,慕容永实际上是在为西燕争取到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使独孤部能够称霸草原。于是,他最终决定将拓跋窟咄交给了刘显。

正如慕容永所料,刘显的动机确实险恶。既然拓跋珪已经成功复国并自立为王,但他毕竟是前代国王什翼犍的孙子。刘显想把什翼犍的儿子请回来,看看拓跋珪如何应对。按照草原的传统,拓跋珪应该主动让位;否则,反对他的行动就有了正当的理由。刘显的策略不仅获得了西燕的支持,还几乎导致刚刚团结起来的魏国部落联盟再次分裂。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刘显率领独孤部的大军护送拓跋窟咄返回盛乐城,以图恢复王位。这一举动引发了魏国部落联盟的巨大震动,各部落人心惶惶,局势动荡不安。

拓跋珪身边的亲信,包括勿忸于部族的于桓兄弟以及莫那娄等八个部落首领,秘密策划了一场叛乱,企图迎接拓跋窟咄的到来。

在这场密谋中,莫那娄部族的首领莫题建议派遣使者携带弓箭向拓跋窟咄表达忠诚,并且嘲讽道:“三岁的小牛犊能拉动重物吗?”暗示着拓跋珪虽然年轻有为,但在经验和能力上可能不及年长的拓跋窟咄。这段话无疑加剧了魏国内部的紧张气氛。

莫题这个人非常聪慧,但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献给拓跋窟咄的那支长箭,最终却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莫题不仅是部落的首领,还担任着幢将一职,负责统领拓跋珪的禁卫军。然而,就连他的亲兵中都有反对的声音,这表明局势已经十分危急。

众多部落之所以纷纷策划叛乱,是因为他们与莫题持有相似的看法,认为拓跋珪年轻且行事冲动,难以掌控大局。此外,他们还抱怨拓跋珪与贺兰部的关系恶化,导致四面楚歌,无法抗衡拓跋窟咄和刘显。因此,这些人决定尽早投靠新的主子以求自保。

在这些人心中,讨好新主子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抓住拓跋珪。于是,于桓等人迅速制定了抓捕计划。

然而,在那个晚上,参与密谋的勿忸于部五位头领,包括于桓兄弟,被鲜卑武士从睡梦中强行拖出,带到魏王的营帐前,面对的是拓跋珪那冰冷的目光。

于桓意识到一切都结束了,但他始终不明白拓跋珪是如何如此迅速地得知了他们的阴谋。直到看到舅舅穆崇站在身边,他才恍然大悟。然而,他一直认为穆崇是最不可能告密的人。

还记得穆崇这个人吗?他与奚牧一同前往七介山,向拓跋珪及其母亲通报了刘显的阴谋。穆崇是代国人,其家族自拓跋力微时期起就一直忠于拓跋部。

年轻时以偷窃为生,虽然职业并不光彩,但他非常讲义气。

在拓跋珪母子寄居于独孤部的时期,穆崇常常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其贡献无人能及。当拓跋珪遭遇危机时,穆崇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传递关键信息。

当年,刘显企图谋害拓跋珪,梁六眷便委托穆崇向拓跋珪通风报信,并叮嘱他说:“如果刘显怀疑是我在背后泄露消息,你千万不要暴露我的身份。现在骑上我最好的马,带上我珍爱的女人一同离开。万一刘显怀疑到我,你就说是偷了我的马和女人逃走的。”

刘显从七介山返回后,心中愈发感到不安。在营地进行了一番调查后,他发现梁六眷的一个仆人穆崇失踪了,同时梁六眷的一匹好马也不见了。

考虑到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并且参与了此次事件,刘显怀疑是梁六眷泄露了机密,正准备派人去抓捕他。

然而就在这时,穆崇却突然回来了,并四处传播消息:“我实在看不惯梁六眷那副奴才相,背叛主人,忘却自己身为代国奴才的身份。我夺了他的马,抢了他的女人,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刘显听到这些话后,认为梁六眷并没有背叛自己,于是决定不再追究此事。

穆崇与拓跋珪一同逃亡至贺兰部,本无需再冒险返回独孤部。然而,他重视“义”,对拓跋珪母子讲的是“大义”,对梁六眷则是“小义”,堪称侠义之人,其义气之重令人敬仰。虽然讲义气的人有时会吃亏,但并非所有讲义气的人都如此。拓跋珪向来不易被打动,但穆崇的义举却触动了他那颗冷酷的心。后来,穆崇参与策划谋反,尽管拓跋珪在极度猜忌中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但他还是宽恕了穆崇。

当外甥于桓告知穆崇八家部落密谋捉拿拓跋珪时,穆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告密,以维护大局。面对危机,拓跋珪冷静应对,果断处决了于桓等五人,而对于莫题等七家部落首领则予以宽恕,不予追究。这一举措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通过诛杀主犯立威,赦免从犯以安抚各部落人心。为了防备联盟内部继续发生叛乱,拓跋珪带领众部落北越阴山,再次依附于贺兰部。

尽管之前与贺兰部关系紧张,但此时的拓跋珪展现出了能屈能伸的一面,重新投靠贺兰部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一个离心离德的部落联盟如何能对抗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呢?这便是他的坚忍精神的体现——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即便身处贺兰部,也难以指望其出兵相助。于是,拓跋珪将目光投向中原的后燕国。作为姻亲关系,拓跋珪是慕容垂的孙外甥,而他的祖母正是慕容垂的亲妹妹。

拓跋部派遣使者长孙贺和安同前往后燕求援,然而长孙贺中途倒戈投奔了拓跋窟咄,只有安同历经艰辛从小路抵达中山城(今河北定州)。

长孙贺之所以背叛,一方面是因为看轻拓跋珪的实力,另一方面认为慕容燕国正忙于战事,无暇顾及草原之事。因此,拓跋鲜卑的命运似乎掌握在遥远的中山皇宫之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常胜将军并不多见,但慕容垂却堪称其中的一位。他自十三岁起便投身军旅,历经大小战役逾千场,从未尝过败绩,因此被尊称为枭雄。

前燕覆灭后,凭借其坚毅不拔的精神,慕容垂成功复兴了故国,成为慕容家族中复国的第一人。然而,在他去世仅一年之后,这个依靠无数胜利建立起来的后燕王国便在河北遭遇军事挫败,逐渐退出中原地区。对于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将领而言,命运似乎对他格外苛刻。

纵观整个历史,鲜有家族能与鲜卑慕容氏相提并论。慕容一族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烟火,在短暂闪耀之后便隐没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之中。实际上,慕容家族并非源自江南水乡姑苏燕子坞的参合庄,而是活跃于辽阔无边的东北大地。金庸先生曾言,他们拥有非凡的武艺。作为生活在东北森林中的民族,早期的慕容鲜卑并不使用汉语。那么,“慕容”这一姓氏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据说它源于一顶帽子,这听起来确实颇为奇特。毕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奇异之事层出不穷。

慕容鲜卑源自东部鲜卑,其根源可追溯至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现今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

在檀石槐的时代,东部鲜卑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以北三百多里的弹汗山建立了自己的大帐,并在此设立了鲜卑廷。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统一了众多鲜卑部落,构建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然而,在檀石槐去世之后,鲜卑的力量有所减弱。直到后来一位名叫轲比能的鲜卑领袖重新组建了鲜卑部落联盟。但轲比能去世后,这个联盟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慕容部原本居住在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

三国时代,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带领族人向东南迁移,最终来到了辽西郡沿海地带。由于莫护跋协助魏国将领司马懿击败辽东公孙渊,因此被封为率义王,并在大棘城(今辽宁义县)定居下来。起初,莫护跋并没有使用“慕容”作为姓氏。

当时燕地与代地的人们热衷于佩戴步摇冠,这是一种流行于汉朝时期的笼冠,最初是武将所戴的帽子,形状类似倒置的高脚杯,周围包裹着笼状的硬壳。

而所谓的步摇冠,则是在这种笼冠上装饰有金质的枝叶,行走时会发出声响。莫护跋对这种时尚的步摇冠十分喜爱,经常戴着它四处炫耀,于是人们开始称他为“步摇”。随着时间推移,“步摇”逐渐演变为“慕容”,莫护跋便以此为姓。

后来,慕容家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解释说选择“慕容”作为姓氏是为了表达对天地之德的崇敬以及对日月星辰光辉的向往。无论如何,“慕容”这一姓氏的确立标志着该部落从原始状态迈向文明社会、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的开端,也是他们汉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在公元285年,慕容廆接任慕容部的首领,并被西晋王朝任命为鲜卑都督。八王之乱后,匈奴势力进入中原,晋朝南迁,北方陷入匈奴与羯族的争夺之中。在此背景下,慕容鲜卑迅速在东北地区扩展其影响力,人口激增十倍,国力日益增强。

到了公元333年,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创立了前燕王国。作为开国君主,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击败了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的远征军,消灭了宇文部和段部,征服了高句丽,统一了辽东地区。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是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皝共有多个儿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次子慕容俊、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霸(即后来的慕容垂)以及幼子慕容德。

由于慕容霸性格豪放且极具战略眼光,慕容皝对他格外喜爱,预言他将来能够成就大业,因此赐名为“霸”,字“道业”。然而,由于并非正妻所生,慕容霸未能成为继承人。

在对高句丽及宇文部的战争中,年仅十三岁的慕容霸担任先锋,表现出色,赢得了家族内部的高度评价,被视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慕容皝对他的偏爱引发了未来将成为前燕皇帝的二哥慕容俊的嫉妒。

慕容皝去世后,慕容俊继承了燕王的位子。随后,慕容霸与慕容恪一同入关,擒获并处决了冉闵,占领了邺城,使得慕容鲜卑得以进入中原地区。

慕容霸酷爱打猎,有一次因为骑马不慎坠落导致牙齿断裂。慕容俊登基为帝之后,出于嫉妒心理,便将慕容霸的名字改为慕容垂,并封他为吴王。从那以后,慕容垂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而改名仅仅是不幸的开端。不久之后,前燕宫廷发生了一起涉及巫蛊术的案件。

巫蛊是一种古老的巫术形式,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意念进行诅咒或者祈福能够产生效力,通常会使用木头或玉石雕刻成人形来进行仪式。

这起巫蛊案的核心人物是吴王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她所诅咒的目标正是当时的皇帝慕容俊。

之所以会对皇帝施展巫蛊之术,是因为她的丈夫是慕容俊的五弟,若皇帝遭遇不测,那么她的丈夫就有可能登上皇位。负责调查此案的是皇后可足浑氏,表面上看案件的所有要素——作案动机、行为以及证据都指向了段氏,但她却始终没有认罪。

“我有无数种手段让你坦白。”尽管审讯者声称可以迫使段氏供述,但这位性格坚韧的鲜卑女子并未屈服。毕竟,段氏出自鲜卑三大显赫家族之一,东部鲜卑最为尊崇的三个姓氏分别是:慕容、宇文和段氏。这种背景使得她在面对指控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女性天生具有嫉妒的心理,这与取悦男性无关,而是难以接受其他女性比自己更优秀。例如可足浑皇后,她因嫉妒而将段氏投入大狱,对其进行严酷的刑讯逼供。

然而,段氏性格刚烈,始终不肯屈服,可足浑皇后便命令廷尉对她施以重刑,致使段氏遍体鳞伤。

慕容垂对段氏的遭遇感到痛心疾首,他暗中派人劝说段氏:“人生终有一死,何必承受如此痛苦,不如招供吧。”

这场巫蛊案实际上是慕容兄弟之间斗争的结果,可足浑皇后企图借此案件来牵制慕容垂,以除去这个眼中钉。段氏宁死不屈的行为令人敬佩。慕容垂怀念段氏,于是娶了她的侄女段元妃为妻。然而,可足浑皇后依旧不肯放过他们,与慕容俊商议后,罢免了段元妃,并让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嫁给慕容垂,名为妻子,实为监视。

慕容俊去世后,慕容暐继位。当时中原地区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东晋的大司马桓温率领五万步骑兵从姑孰出征伐燕。

桓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曾说过一句豪言壮语:“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因其灭成汉、伐前秦等战绩而威震天下。

东晋军队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多次击败燕军,一直打到了枋头,逼近燕国都城邺城。面对东晋名将的强大攻势,慕容暐准备撤退回到东北。在国家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慕容垂挺身而出,在朝堂上自信地请求迎战:“臣愿意率军迎敌,如果不能取胜,再撤退也不迟!”

慕容垂一生从未打过败仗,而桓温也是一位常胜将军。两位不败之人在战场上相遇,最终决出了胜负。慕容垂通过切断晋军粮道和伏击战术,成功击败了桓温,斩杀了三万多敌人,取得了襄邑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成为了桓温一生中唯一的败仗,令他深感耻辱。

而吴王慕容垂也因此名扬四海。

在宫廷这个阴谋滋生的地方,太后可足浑氏察觉到慕容垂功高盖主的威胁,便抹杀他的战功,并与太傅慕容评联手,企图加害于他。

面对亲信们提出的先发制人的建议,慕容垂展现出枭雄特有的冷静与理智:“亲人之间的残杀,是国家混乱的开端,我宁可赴死,也不愿做这种事!”

真正的枭雄绝不会在道义上给他人攻击自己的把柄,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慕容垂决定逃离险境。他假借打猎之名,带着家人和亲信悄悄离开邺城,前往旧都龙城(现今的辽宁朝阳)。然而,在邯郸却发生了意外,由于幼子慕容麟平日里不受慕容垂的喜爱,竟跑到邺城向慕容评告密。慕容评随即派出精锐骑兵追捕他们,幸亏长子慕容令英勇无比,在后方断后,使得追兵不敢过于逼近。慕容垂和他的儿子们不得不改变路线,向西行进,投奔前秦国。

慕容垂的到来令前秦天王苻坚欣喜若狂。前秦一直觊觎燕国的土地,迟迟未敢动手的原因之一就是忌惮慕容垂这位军事天才。如今慕容垂投靠自己,前燕的覆灭似乎已成定局。

慕容垂心中始终怀揣着重振旗鼓、复兴故国的梦想,因此怂恿苻坚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慕容垂率领三万军队成功牵制了桓冲所率领的十万荆州大军,且毫发无损。

随着前秦主力在淝水之战中的惨败,慕容垂将手中的军队完好无损地交还给了苻坚,随后带领亲信返回邺城,斩杀官吏,焚烧亭驿,召集旧部起兵反抗,逐步收复了河北、辽宁等原属前燕的土地,重建了燕国政权,史称后燕。

魏国的使者安同踏入了后燕的皇宫,见到了那位威名远扬、从未败绩的名将——燕帝慕容垂。宏伟壮丽的太极殿内,金光闪耀的须弥宝座上,庄严肃穆的仪仗队列和身着金甲的武士们,以及慕容垂头戴缀有十二旒白云珠的通天冠,身穿绣有日月星辰图案的绛纱龙袍,这一切都彰显出如今的慕容鲜卑族已经不再是那个说着东胡语、以捕鱼牧马为生的东北蛮荒部落,而是中原大地的新主人。

慕容垂挺拔站立,他那如雪般的白发与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在诉说着慕容鲜卑一族所经历过的辉煌、灾难与不幸。他的手紧紧握着腰间的宝刀,这把刀象征着慕容鲜卑人的力量与不屈的精神。慕容垂麾下有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安同深知这一点。

此时,后燕正与东晋争夺山东地区,并且与丁零人争夺河南一带的土地。慕容垂视士兵如珍宝,又怎会轻易牺牲他们的生命去援助他人呢?

然而,对于拓跋珪而言,如果得不到后燕的帮助,就只有死路一条,整个魏国的命运此刻完全系于安同一人身上。安同出身西域,其先祖世高乃是在东汉末年作为安息国王子来到洛阳求学的。

在八王之乱时期,有一家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至辽东,并以“安”为姓。父亲安屈曾在前燕国任职,但随着前燕国的覆灭,家族逐渐衰落。后来,安同投身于运输业,组建了一支商队,专门从事草原和中原之间的马匹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面对挑战,安同从未退缩,这正是商人应有的勇气。他准备凭借自己的口才游说各方势力,没想到慕容垂竟然爽快地同意了他的提议。慕容垂的迅速决策让安同感到意外,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竟能如此轻松地说服这位名动天下的枭雄。

那么,慕容垂为何要出兵?是为了他的孙外甥拓跋珪吗?其实不然,亲情对慕容垂来说并不重要。当年,慕容皝将女儿嫁给拓跋什翼犍,是为了借助拓跋代国的力量入主中原。如今,拓跋王国已十分脆弱,而燕国已经占领了河北之地,同盟似乎不再必要。

实际上,慕容垂出兵援助魏国是因为慕容永支持独孤匈奴。对于正在与东晋、丁零人作战的慕容垂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东晋或丁零,而是西燕皇帝慕容永。慕容冲是前燕皇帝慕容暐的亲弟弟,曾称帝阿房,慕容垂只能称燕王。慕容冲死后,慕容垂才得以正式称帝。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只有一个结果:要么慕容永死,要么慕容垂亡。

凡是慕容永支持的,慕容垂都坚决反对。这场争斗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

为了防止西北边疆受到亲西燕的草原政权威胁,身为后燕国皇帝的慕容垂决意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他的重装骑兵部队急需塞上的优质军马,因此他果断派遣儿子赵王慕容麟带领五千步骑支援魏国。

值得一提的是,慕容麟曾经背叛过自己的父亲。这种行为足以证明他的冷酷和狡猾。然而,在复国战争中,慕容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使得慕容垂重新审视了对他的看法,并给予了他这次重要的任务。

在慕容麟的带领下,后燕军队穿越太行山进入塞外,而安同则提前一步回国传递消息。不幸的是,牛川已被拓跋窟咄与刘显的联军占领。联军四处搜捕行人,显然叛徒长孙贺已经向敌人泄露了情报,阻止了魏、燕两国之间的联系。安同藏匿于商人的货物袋中,趁着夜色跳进一口枯井才得以逃生。由于无法通过关卡,他只能返回燕军营地。

魏国对于援军的到来毫不知情,拓跋窟咄与刘显的联军继续逼近南方。与此同时,贺兰部的贺染干也加入了这场混战,掠夺了魏国北部部落的牲畜和财物。各部落陷入恐慌与混乱之中,形势十分危急。没有人相信慕容垂会在与周边国家激战之际,还愿意帮助看似无关紧要的魏国。于是,北部首领叔孙普洛等十三位酋长以及众多乌桓部落纷纷投靠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

冬季降临,西伯利亚的寒风席卷了蒙古高原的一切。初冬的冷空气预示着这个寒冬将异常严酷。尽管如此,拓跋珪心中依然燃烧着希望之火,坚定地期待着最后一丝曙光。

随着部落的人数逐渐减少,他已经无力阻止牧民们纷纷离去的脚步。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危机时刻。每当危险逼近时,穆崇总是及时出现。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关于白狼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拯救了拓跋珪,也挽救了濒临崩溃的魏国。

在部落撤离之际,穆崇自愿留在盛乐刺探敌军动向。他独自一人深夜潜入刘显的营地侦察,把马匹和随从留在营外。然而,意外发生了——他在一处有火光的地方被一位女子发现,女子大声呼喊,惊动了敌人。穆崇迅速向外逃窜,慌乱中找不到随从和马匹,只好躲进一个泥坑里。

追兵过后,穆崇重新潜入敌营偷得一匹马逃了出来,夜晚他在沼泽旁休息时,半夜听到一声狼嚎。那是一只白狼,穆崇醒来后猜测白狼的意思,并跟随它成功逃脱。

当他回头看时,发现自己之前休息的地方竟然有火光闪烁。对于草原民族来说,白狼是神圣的存在,就像中原地区的龙一样,许多人认为狼的精神象征着草原民族的精神。

穆崇回到部落后,讲述了自己与白狼的故事,这让拓跋部的牧民们相信天神站在他们这一边。至于是否真的有白狼,只有穆崇自己清楚,也许这只是他为了鼓舞士气而编造的故事。

魏国部落离散的消息传到了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耳中。为了稳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生命危险再次穿越牛川报信。

得知后燕将派兵支援的消息,处于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松了一口气,魏军士气大增。听闻后燕军队即将前来相助,拓跋窟咄急忙撤回高柳进行防御。

拓跋珪则率领他的精锐部队返回牛川,穿过参合陂,从代谷出击,与燕军会师。两军联合作战,在高柳川与刘显和拓跋窟咄的联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是拓跋珪首次目睹慕容鲜卑的强大军事力量,这支铁骑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独孤部惨败,刘显率残部退回马邑;拓跋窟咄向东逃亡,投奔铁弗匈奴。刘卫辰心胸狭窄,想起与拓跋部的旧仇,最终处决了拓跋窟咄。拓跋珪收编了拓跋窟咄的部落,慕容麟则班师返回中山。

北魏与后燕的首次军事合作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在看似完美的结局中隐藏着一丝不和谐。后燕皇帝慕容垂派遣使者册封拓跋珪为西单于、上谷王,但拓跋珪拒绝接受。因为他放弃代王称号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天下英雄平起平坐,怎么可能接受燕国的册封呢?慕容垂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埋下了日后失败的种子。

刘显在战败后并未放弃,他以马邑为据点,积极招募士兵、扩充势力,并试图重新崛起。然而,他的兄弟刘罗辰和刘肺泥拉拢了刘亢泥背叛他,导致刘显不得不亲自领兵平叛,独孤部因此陷入内乱。

谋士张衮向拓跋珪建议:“刘显野心勃勃且非同小可,一直有吞并我国的意图。如今他们内部混乱,正是我们一举消灭他的绝佳时机。如果我们单独行动,恐怕他会逃走。不如派遣使者与燕国联系,东西夹击,定能将其擒获。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拓跋珪采纳了张衮的建议,并派安同前往中山城联络。此时,刘显又因抢夺了刘卫辰献给慕容垂的三千匹良马而激怒了慕容垂。慕容垂本就计划进攻代北,以从东面和北面包围西燕,再加上此次事件,便与魏国使者一拍即合。

次年秋季七月,魏国和燕国联军再次出动,分别从两个方向进攻代北地区。燕国将领慕容麟和慕容楷率领军队对刘显发起攻击。刘显惨败,仅率少数残兵退回马邑西山。在弥泽,他又遭遇了拓跋珪的魏军,最终全军覆没,刘显只身投奔西燕主慕容永。慕容麟则收编了刘显的所有部众,并缴获了数以千万计的牛羊牲畜。

交易没有徒劳无功的。后燕成功地将代北地区纳入其控制之下,并获得了马邑等地的战略要镇。慕容垂扶持了刘显之弟刘亢泥为乌桓王,作为傀儡统治匈奴部落。随后,他将独孤部的八千户迁移到中山城,以增加当地的人口数量。

然而,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北魏。拓跋珪通过战胜拓跋窟咄和刘显,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增强了在塞北草原各部落中的声望,使北魏逐步成长为塞北草原上的强国。

随着前秦因淝水之战失败而分崩离析,中国大地进入了分裂时期。东晋占据长江以南;后燕则控制河北与辽宁;西燕据有山西;而后秦则坐拥关中;吐谷浑则称霸青海及西藏地区。

为了积聚力量与各方势力竞争,拓跋珪开始对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进行远征,踏上了统一草原的道路。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方,一个跨越凉州与西域的王国正在崛起,它在无尽的沙漠中升起旗帜,守护着众多绿洲。

0 阅读:1
诗情画音儿

诗情画音儿

一个音乐、历史、体育、影视、动画、情感,六边形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