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数十年,曾任兵团司令员,1955年授衔却未参与,是否遗憾?诚然遗憾,毕竟身为军人,谁不渴望成为将军?
对我们而言,有此经历者可能因未获军衔而感遗憾,但对当事人程子华而言,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1949年,东北野战军遵中央军委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下辖四兵团及诸部队,总兵力逾百万。
四个兵团司令员均为显赫人物:12兵团由肖劲光指挥,13兵团司令员为程子华,14兵团由刘亚楼领导,而15兵团则由邓华担任司令员。
授衔时,肖劲光作为新中国首任海军司令获大将军衔,刘亚楼以空军司令身份获上将军衔,曾任志愿军代司令的邓华也被授予上将军衔。
这四人里,程子华或最不显眼,他未掌兵种如肖劲光、刘亚楼,亦未在朝鲜战场立功如邓华,但此前,程子华已在诸多关键历史时刻留下足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程子华参与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至海陆丰参与保卫红色政权斗争。两年后,他在湖北领导了大冶兵暴。
兵暴影响深远且圆满成功,获中共中央赞誉为“模范兵暴之首”。程子华随后赴中央苏区,历任红军团长、师长,1934年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土地革命时,红星奖章分三等,二等被誉“免死金牌”,程子华因贡献获此殊荣。同年,他凭卓越表现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
红二十五军原军长为徐海东,程子华加入后,徐海东主动转为副军长。程子华在此期间担任红二十五军领导,指挥了军队的长征。
红二十五军非长征主力,却为中国革命贡献巨大,且为红军中独特之师,人数未减反增数百。长征中建根据地,抵陕北后,更助力中央红军,贡献良多。
这些成就非程子华一人之力,但无疑,他乃主要功臣之一。
抗战时期,程子华积极投身冀中,致力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倾注大量心血。
值得一提的是,“地道战”源于冀中地区,其广泛运用与推行和程子华紧密相关,如今这一战术已广为人知。
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定策经营东北,程子华迎难而上。鉴于其对革命贡献卓越且资历深厚,抵东北伊始,他便肩负诸多要职。
辽沈战役旨在落实毛主席“关门打狗”战略,关键在夺取锦州。塔山阻击战对攻打锦州至关重要,程子华受命指挥此战役。
观看过《大决战》的观众皆知,影片中林彪有句经典台词:“转告程子华,我无需伤亡数据,唯要塔山。”
塔山阻击战远比林彪所言复杂,程子华为确保胜利,多次战前会议讨论并视察,制定了详尽计划。他借鉴1942年冀中宋庄战斗经验,构筑单兵掩体,有效降低了敌军炮击伤害。
程子华针对敌弱处实施逐个打击,指挥塔山阻击战,历经六日激战,坚守阵地不失,圆满完成阻击任务,此战成为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1948年底,四野南进,程子华任13兵团司令员,指挥了渡江、衡宝等战役。其中,密云战役常被提及,被视为程子华的挫折之战。
电影《大决战》或影响认知,密云战役失利被归因于程子华泄露行踪,称伟人指责其多此一举,但此说法并非真正史实。
历史上,程子华攻打密云未受伟人责怪,其回忆录称此举为吸引傅作义部至北,为华北部队创造机遇。战后,中央军委发电嘉奖二杨及其兵团。
电影《大决战》虽高度还原史实,但仍属艺术作品,融入了部分艺术手段。
1949年末,程子华转至山西任主要领导,自此脱离军队。他未获授衔的主因是中央规定,工作重心转向地方的同志不参与授衔。
程子华因资历深厚、贡献卓越,党组织原计划授予其大将军衔,但最终未能如愿,这无疑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在我军19位兵团司令员里,他独未参与授衔。晚年时,程子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晋升至副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