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孙中山守灵多年,穷困潦倒,周总理:孙中山给你多少恩饷?

南萧看花回 2024-02-13 10:42: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周总理一行人来到了北京碧云寺。

这里,有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为孙总理守灵已长达31年,而未来,他还将继续。

周总理忍不住问起——孙中山给你多少恩饷?

魂灵不安

1927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灵堂内,一个身材瘦小的男人却如一座山般死死定在一台灵柩前,他的面前所站着的,是一批喊叫不休的军人。

这里,是安置孙中山遗体的灵堂,这批来者不善的军人,正是张作霖的部下张宗昌一干人。他们此行而来,正是为了毁孙中山的灵堂,砸其棺椁。

国民党对北伐已到第二个阶段,这一年,国民党的进攻愈发迅猛,致使他们这些军阀先后丢城失地,狼狈逃亡他处。

张宗昌愈发觉得国民党势头这般猛烈,定是与孙中山停灵之地的风水有关。

这里位于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塔内,在张宗昌看来,是有神佛庇佑,才能让孙中山的魂魄纠缠不休,一直助力国民党。

挡在张宗昌等人刺刀面前的瘦小男人名叫谭惠全,是孙中山生前的卫士。

因谭惠全等卫士的誓死阻挠,张宗昌一行人意欲毁灵堂、砸棺椁的阴谋没能当场得逞。

但谭惠全深知,这伙人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可现下差人去南京寻求支援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且1925年总理去后,张作霖很快于1926年攻入北京。

这时的北京,是被张作霖牢牢把控着,南京政府想派人进入,难度也是极高。

张作霖

思来想去,谭惠全选择孤身犯险,深入军阀内部去找张学良。

张宗昌作为张作霖的心腹,如果没有张作霖的首肯,他不敢擅做主张,这代表着张作霖也想毁掉总理灵堂。

但他的儿子张学良就未必。

他与总理之子孙科素有情分,对于总理也向来敬重,找他,或许能让这起灾祸扼杀于摇篮。

果然,当张学良得知张宗昌此行为后是大为光火,尽管将其训斥之后后者暂时没有了动作,可是上有张作霖压阵,下次再去灵堂,怕就不会这么轻易收场了。

张学良纵使想帮忙也不好与父亲对着干,于是只能密电南京,让南京政府抓紧时间移灵。

可是时值北伐时期,交通又十分不便,移灵这一建议短期实在难以实施。

谭惠全与其他卫士只能另想它法。

碧云寺地处于北京西郊,周边群山环绕,起到很好的隐秘性,于是众人最终决定——将总理灵柩暂时藏匿起来。

打定主意后,他们仔细勘察附近山林地形与环境,最后选定了一个十分隐秘的山洞。

自此,总理的灵柩便被藏于其中,这一藏,就是半年。

随着张作霖不幸被炸死于皇姑屯中后,北京不再由其所掌控,总理的灵柩才从山洞里移出。

为总理守灵的漫长的年岁里,谭惠全时常会忆起多年前与总理经历过的枪林弹雨。

他出生佛山顺德,一个武术人才辈出之地,也因此,自小习得一身好功夫。

两人相识于广州,那时的孙总理刚创建中国同盟会,正在大力发展爱国人士加入,武功高强却十分谦卑老实的谭惠全对于孙总理来说,是个很好的人才。

在孙总理的提议下,谭惠全不仅成为了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之一,甚至还有幸成为了孙总理的贴身卫士,并负责卫队成员的武术训练。

跟在孙总理的身边,自然是危机四伏,谭惠全犹记得,那时是1922年6月16日。

夜色深浓,万籁俱寂,密集的机枪扫射如平地一声雷,将死寂的夜空撕开一道口子。

随后,是更为猛烈而火光炽热的炮火。

而目标,正是孙总理位于广州的总统府与越秀楼。

对孙总理发起攻击的,竟然是总理十分信任的部下——粤军总司令陈炯明。

鞠躬尽瘁

孙总理给谭惠全发放的恩饷,也源于这一次陈炯明叛变。

在对总统府发起进攻的同时,陈炯明也正从东江方面召集兵力进攻粤北,意欲取而代之,甚至在军部发出悬赏,称成功将总理杀之者,赏银20万。

然而,陈炯明并不知道,在其叛军对总统府与越秀楼发动炮火攻击之时,孙总理已乔装从叛军的眼皮子底下离开总统府。

原来,早在叛变行动开始前的数小时,陈炯明军中一名名叫赖达的营长便秘密出营,将陈炯明叛变行动上报总理副官陆志云。

由于国民党已将主力投入到北伐当中,广州这边并无太多军力,这才让陈炯明钻了空子。

护卫孙总理转移的除了有谭惠全他们这一行卫队,还有参军林树巍跟秘书林直勉,后面的两位是没有武功在身上的。

一行人从总统府出来后从桂香街紧急奔赴长堤江防司令部,打算乘船登上永丰舰。

叛军很快攻破总统府跟越秀楼,处于越秀楼内的宋庆龄在危急时刻被卫士队长马湘等人救走,叛军进去看到人去楼空,很快追击上来。

谭惠全等人护卫总理抵达马坝江,江水中央已停靠着一艘汽船,正等着总理登船后将其送往永丰舰。

由于岸边水位浅,汽船只能停靠在江水中央,正当一行人准备涉水登船时,陈炯明的追击部队已赶到。

他们展开两面攻击,一面持枪对准汽船,一面负责攻击总理。

幸得船上有配备轻重武器,谭惠全等卫士一边向岸边敌军反击一边火力掩护总理登船。

几番激战下来,总理身边陆续有人倒下,鲜血在夜色的映照下在水面晕开,与江水形成了模糊的界限。

一场恶斗后,总理勉力登上永丰舰,登舰后,又亲自指挥作战。

与陈炯明的战斗持续到第二年的正月,国民党一边调遣许崇智率粤军进逼广州,一边又有滇桂军队从西边夹击。

很快,陈炯明被逼退至惠州,广州再度回到了总理手中。

而谭惠全等卫士因护卫有功,在1924年的1月1日获得奖章,并由宋庆龄亲自为他们佩戴。

另外,谭惠全与少数几人获得了每月60元的恩饷。

然而没过多久,总理被查出患有肝癌,已无治疗可能。

可北伐尚未成功,南北民众又因北伐势同水火,军阀占地为王,外国势力入侵,国家正值四分五裂。

正在这时,发动了北京政变的冯玉祥向总理发出邀请,请其北上主持和平统一之大计。

这时,总理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可为了和平统一、消除南北敌对势力,总理在发表了《北上宣言》后还是决定奔赴北京。

1924年11月13日,总理动身,终在抵达北京后不久病情恶化,于3月12日溘然离世。

生前,孙总理意欲魂归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但由于短期内陵园难以修建,故而灵柩暂厝于北京碧云寺,待中山陵修建完成再移灵。

悲痛不绝的谭惠全等卫士自此奉命跟随在碧云寺守灵。

谭惠全带着家人一起定居在了水泉院,这里处于碧云寺下坡方向,距离金刚塔很近。

总理身故后,谭惠全尽心尽职守着总理的灵柩,只待中山陵修建完成,让总理入土为安。

然而,到死也在为国家事业呕心沥血的总理即使在身故后,棺椁竟也要遭到各方势力的破坏。

除了张宗昌,日本人也曾动过总理灵柩的念头。

那时,正值日军大举侵犯中国领土之期,中国生灵涂炭,南京政府自顾不暇,定时发放的饷银骤然断掉,卫士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崩塌,很快陷入断粮的绝境。

一生为总理

为了生存,其他几名卫士不得不离开碧云寺,守灵的卫士最后只剩下了谭惠全一人,而留下来的他即使穷困潦倒到日子难以为继,也依然日复一日地守着总理的衣冠冢。

一日,碧云寺迎来了比张宗昌还要猖狂的不速之客,那便是日本华北地区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

他带领着荷枪实弹的日军来到碧云寺,谭惠全以一人血肉之躯,阻挡在碧云寺的门口。

这时的他,已经年过60,即使身怀武功,可面对装备齐全人数远超自己的日军,他能抵挡下来吗?

冈村宁次见其不知死活阻挠自己,下一秒,刺刀便对准了谭惠全,大有再不退让刺刀便会扎入身体的趋势。

然而谭惠全依旧不动分毫,不卑不亢、铿锵有力地与对方辩驳。

最后,冈村宁次竟当真没有再向前一步。

据张宗昌之后,谭惠全又一次护卫住了自己的总理。

原本,他本不用单枪匹马用肉身去堵日军的刺刀,是早年中山陵修建完成,移灵也于1929年尘埃落定,总理的遗体葬入中山陵,一些衣物则继续葬在碧云寺。

负责守灵的大部分都一同去往了南京,谭惠全跟其他数名卫士自请留在这偏僻的西郊,继续守着总理的衣冠冢。

随着日军铁蹄踏入中国,卫士饷银中断无法生存,最后走得,便只剩下了谭惠全与家人。

谭惠全不是没有机会离开,他烧得一手好粤菜,即使在抗日时期,也有不少开在北京的广东饭馆许他丰厚工钱请其下山掌厨,可他却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

这中间数十年光阴,全家多少次穷得揭不开锅,唯一的食物来源还是谭惠全在山上种的一点蔬菜玉米。

他们果腹之物,常常是在锅中倒入一大锅水,放入一点玉米面,熬成一锅比水浓不多少的稀汤,一家人分吃。

这样的日子直到新中国成立,谭惠全被安排进园林局工作才终于告终。

1956年11月12日,这一日,是孙总理诞辰的90周年,垂垂老矣但是腰背依然挺直的谭惠全穿上1912年孙总理发给他、尘封箱底多年的黄妮制服,戴上那枚宋庆龄亲自佩戴的奖章,等待周总理的到来。

亲临碧云寺的周总理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过碧云寺的每一个角落,总理左手边那位白须老者,便是谭惠全。

多年过去,不论是孙总理的衣冠冢又或者碧云寺,竟都被谭惠全保护得很是周全完善。

周总理心中很受感动,对于谭惠全30年来的坚守,毫不吝啬地给予夸奖。

当看到他身上所佩戴的奖章时,也不由得问出一个颇为敏感的问题,那便是关于孙总理发放给谭惠全的恩饷。

谭惠全有些难以启齿,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谦卑老实的他也从未向园林局提过当年中断“恩饷”补发的问题。

如今园林局每月会给他几十块的工资,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能让他们一家吃得饱穿得暖了。

但是,在周总理的追问下,谭惠全还是如实告知恩饷的数目。

周总理没有再说什么,可是当谭惠全下一个月工资发放之时,便多出了整整60块。

昔日贫苦得锅都揭不开的人一下子成为了整个园林局工资最高者。

这多出来的60块,一直持续到1961年、88岁的谭惠全病逝。

即使人不在,谭惠全依旧放不下他的总理,生前特意交代后人,将自己葬于万安公墓。

因为这里,距离碧云寺最近。

参考文献:

《孙中山衣冠冢 贴身卫士守36年》——凤凰网

《1956年 周恩来为孙中山守灵卫士“讨”恩饷》——凤凰网

《周总能力为孙中山卫士“讨”恩饷(组图)》——北京晚报

《陈炯明叛乱前后》——李卓才、李伟伦 江淮文史 1994-12-20期刊

3 阅读:2843
评论列表

南萧看花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