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龚自珍
【其一】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其二】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赏析以雄奇之笔写哀怨之情,最为定庵所擅长,亦最能体现其“剑”、“箫”合一的独特的美学品格。这两篇《夜坐》如此,下面两篇《秋心》亦复如是,将其对读,能对定庵诗歌卓绝处有更深一重体验。
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孤愤之情、奇崛之意纷至沓来,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突奔之篇章。前首一开始即点出“伤心”二字,为一组诗之关捩,而“不如放眼入青冥”则将视野放宽至无垠的夜空,藉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于是全诗基调顿时超越了一城一地的鸡虫得失,而是展现出广阔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一山”二句为定庵诗中奇语,与其说是遥望黑夜所见,毋宁说仍是展现了心灵化的“夜色”,“山”、“丘陵”、“万籁”、“帝坐”等亦皆是人文化了的意象,其造势之峻峭、思想之锋锐曾为康有为等激赏。五六句以旧典隐微陈郁地表现作者对时政、尤其是人材问题的见解,一“似”字、一“久”字为匠心所在,充满指责愤激之意。“平生不蓄湘累问”一句反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诗意,既然问天而无效,那便只有月中嫦娥能够听取自己的忧愤了!汹涌的失望孤独之情跃跃然于纸上。
第二篇首联之“沉沉”二字、“一睨”二字均极精警,活画出定庵“一山突起”的人格风范,可是这位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不是因为幼年即堕入晋贤的通脱狂浪、不拘礼法之风,至而立之年才参与史席、距离自己的理想长途漫漫么?然则作者理想为何?古之所谓“三不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类为人艳羡者居然都不在其眼中!他所期冀的原来是一种“回肠荡气”的又与解脱烦恼的禅学相关的“情”和“才”的交融。然而,所谓“逃禅一意皈宗风,惜哉幽情丽想销难空”,诗人对禅宗真的虔信否?这只是无奈之下的遁逃而已!那些难以销除的如玉美人和如虹剑气才是他深心处想往的境界啊!作者豪气横空,可“万一”二字又透出明知难以实现的“伤心”与苍凉。中夜独坐,总不过是以“来何汹涌”开始,以“去尚缠绵”告终的罢!
尝见张远山(《齐人物论》作者之一)称李白将“愁”写得“欣喜若狂”,以为深得太白诗歌三昧。不妨也如此说,如龚自珍将“伤心”写得如此气象万千者,太白之后,亦不多觏。
夜坐(北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作者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张耒晚年的作品,大约作于崇宁(1102-1106)末期。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刚毅而超脱的性格。
作品鉴赏整体鉴赏这首诗首句起得平稳,次句承接自然,三句陡然转折,末句推向高潮。结构上的特点,是由诗人的整体构思决定的。由静看到细听,到深入地想,是诗的脉络。表现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则是诗的主旨所在。
首句“庭户无人秋月明",紧扣诗题“夜坐”二字,交代了环境。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难以成眠,独坐月下,把自己融进了静谧而优美的自然之中。“秋月明”三字,乍看似陶渊明“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明澈淡远之境,可是韵味迥然不同。“庭户无人”四字,将月色衬托得孤冷寒冽,使秋景变得萧瑟清寒。次句“夜霜欲落气先清”,使人惊叹诗人对大自然观察、描绘的细腻与准确。清秋之夜,霜雾并不是骤然降临,它常常是随着月转星移而逐渐显现,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欲”字。气清才显月明,月明益见气清,两者互为因果。此句与上句所构成的境界,使月与人离得更近了。明月近人,才更能逗引诗人心驰神往。
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这时,诗人独坐室内,静听秋声,不免神驰千里,情骛八极。他从稀稀落落的桐叶声中,听出了刚强的抗争精神、强烈的生命力,从而心灵受到震动,被带进了对人生哲理深邃而渺远的思考之中。当霜风凄紧之时,几叶寒桐迎风抖动,铮铮有声,多么扣人心弦。“尚”字紧扣上句而来,表明这数片寒叶在寒风中仍不甘心凋零,同时还暗示诗人内心的倔强之态。
《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此时闻声兴感,情怀发于不自觉,正是思与境谐的天然妙合。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杜诗纬》也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张耒的这首诗就有意境深远的妙处。
名家点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宋诗举要》:“后两句所写者不过风吹残叶、沙沙作响而已;诗人却用拟人化手法,翻出新意,称赞‘梧桐真不甘衰谢’,令人深受鼓舞……表现了不甘屈服、敢于抗争的坚强意志。”
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北京大学教授冯沅君《宋诗精华》:“‘梧桐’二句,写物而有人在,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沈时蓉、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宋诗精华》:“古诗中写到秋风残叶,总是充满了悲凉凄恻之感,因为那确是肃杀的季节的象征。但此诗则一反寻常,偏偏写残叶不甘衰谢的精神,真可谓出人意表。在这一点上,此诗比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更胜一筹。宋人作诗力避陈俗的精神,于此可睹一斑。”
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宋诗卷·上》:“‘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二句似从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化出,但孟诗悲酸苦涩,而此诗刚硬劲拔,格调不同。”
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诗以秋桐之不甘衰谢、迎风有声,寄寓自身不甘废放的健劲之心。看似漫不经心,实有风人之致,自然流转,词浅意深。”
夜坐(唐)元稹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此诗元和十年(815)作于通州,元稹做官,遭到旧官僚的排挤,一个人被贬到江陵,诗人初到江陵之时,诗人的女儿保子还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长安距江陵1730里,江陵长期潮湿,作者郁郁不得志。元稹的病情加重,自己做了后事的安排,已将文稿搜集在一起,准备死后送给白居易,也好作为遗文传世。病中,元稹心情落寞,常常是夜里欲睡不能,只有静坐,苦思冥想,最不放心的就是几个孩子,于是夜里写下这首《夜坐》感情真切、动人。
夜坐白居易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夜坐(南宋)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赏析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
首联“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写作者背着墙壁的青灯光焰摇曳,好像在殷勤地劝人读书一样,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短短两句,就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月夜读书的场景,颇有情趣。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大意是说,那些古代先贤和诗人素来的所思所想究竟像什么,千年后的读者未必不如。诸老,指读书时接触的古人或书籍的作者。端,究竟的意思。作者认为,读书既要传承和吸收古代的优秀传统,也要注意剔除糟粕。这是写夜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未必千年便不如”,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超越前人的决心。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回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诗人通过春后春前,写出时间的流转;又由江南江北,表达出空间的转换,情感含蓄蕴藉。他立志要赶超前人,但要如此,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春后春前”二句正是写他勤学不倦,刻苦攻读,力践前言。
尾联“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写夜读之乐。读书到三更半夜,十分辛苦,也感觉到肚子饿了,正愁“夜饮无供给”时,小雨却恰好下起来了,可以滋肥园子里的蔬菜,可以到菜园子里摘些新鲜的蔬果当作夜宵。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
纵览杨万里的这首七律,语言朴实浅易,抒写生动活泼,更充满幽情逸趣。首联就技法高超,灵动非要,描摹了一幅夜坐读书的图画,青灯劝读、明月相伴,显得多么温馨和闲适。颔联表达了作者的治学理念,他勤奋学习,又并不盲从,才让自己的作品独具一格。颈联更是形象地彰显出作者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使身处茅屋也可安然读书,非常值得人们敬佩。最后诗人依然不失他一贯的诙谐诗风,半夜里还去菜园子摘菜,也令人赞不绝口!
《夜坐》
(唐)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夜坐(南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夜坐,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②蛩,蟋蟀。
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作品鉴赏《夜坐》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的秋雨图,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
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
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夜坐陆游。 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