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烟台各地财政收入成绩单新鲜出炉。1-2月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3.7%。从区域格局看,开发区以28.67亿元继续领跑,龙口市24.07亿元稳坐亚军宝座。芝罘区以17.38亿元守住第三,招远、莱州分别以11.89亿、10.02亿位列四五名。
值得关注的是,莱阳以5.77亿元险胜蓬莱区0.05亿元,海阳市则以5.59亿元首次跻身前十。在13个统计单元中,仅栖霞市出现5.1%的负增长,其余地区均保持正增长态势。

作为烟台老城区,芝罘区17.38亿元的财政收入虽保住第三名,但3.2%的增速已连续两年低于全市平均。翻看2024年同期数据,该区1-2月收入为16.82亿元,今年增量不足6000万。这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辖区内的世茂大厦、大悦城等商业综合体贡献稳定,但缺乏新经济增长点。
正在推进的朝阳街改造工程尚未形成税收效应,海上世界项目仍在建设中。有市民调侃:"守着黄金地段,却像老钟表走得准但跑不快。"

5.77亿对5.72亿,莱阳与蓬莱的"五亿元对决"充满戏剧性。这两个体量相当的区县,在2024年1-2月时,蓬莱还以5.65亿元领先莱阳的5.31亿元。今年莱阳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始发力,鲁花、龙大等龙头企业春节期间满负荷生产,仅龙大肉食就贡献税收3800万元。
反观蓬莱,虽然3.8%的增速不算低,但旅游淡季的天然短板依然存在。当地干部坦言:"蓬莱阁门票收入要到五一才能显现,开年这两个月主要靠葡萄酒产业撑着。"

从去年同期的第11跃升至第10,海阳市5.59亿元财政收入背后,藏着张"绿色底牌"。2024年1-2月该市收入仅4.83亿元,今年清洁能源项目开始兑现红利:投资600亿元的核电站已有两台机组并网发电,中广核风电项目实现税收破亿。
当地渔民转型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原来捕捞海带的船老大王建国,现在承包了20台风机的运维工作。"以前开春是晒海带,现在是擦叶片,收入翻了两番。"这种产业转型带来的税收增长超过15%。

当目光投向其他区县,福山区以5%增速成为最大黑马,汽车零部件产业迎来爆发期;牟平区4.98亿元收入中,生物医药产业贡献率达40%;高新区虽然体量最小,但3.94亿元收入中数字经济占比超六成。唯有栖霞市1.58亿元的财政收入令人揪心,苹果产业遭遇价格波动和仓储成本上升双重打击,果农老李叹气:"冷库电费涨了三成,好苹果卖不出好价钱。"
这份开年"账本"折射出烟台经济转型的阵痛与希望。传统强区需要寻找新动能,农业县市亟待延伸产业链条,而清洁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改写竞争格局。值得注意的是,13个区县中有9个增速在3.5%-4%的狭窄区间内胶着,预示着区域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如何在稳增长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烟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