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私信我一个问题:魏国在战国初期为第一强国,为何没能统一全国?魏国没有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其国土位置不佳,四面都是敌国?
今天就来详细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01、关于魏的四战之地
魏国的地理条件确实不好,四面受敌。
但是魏地也有优点,魏居于中原大地,都是富庶之地,经济实力是首屈一指的。加上魏国初期也很是注重水利,农业发展也是很迅速的,这也是魏的优势。
邻国多,并不意味着敌人就多。四战之地,并不意味着四面都要交战。
四战之地,并不只有魏国一家。
比如秦国,北面是义渠、南面是巴蜀、东面是大荔和三晋,同样是强敌环伺。秦同义渠大战数百年,死伤无数,国力耗损严重。
我们看史书,秦国采取司马错的建议灭了蜀国,感觉很轻松,说消灭就消灭了。其实不然,蜀和秦的作战也是百年以上,蜀也不断向北进发,秦蜀对于南郑(今汉中)的争夺称得上你死我活。东面的三晋,更不用说,战国初期,可以说基本上是三晋的舞台。但秦仍然突围而出,将强敌全部收割,这与秦国正确的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魏的核心问题在于,本就处于在四战之地,还主动四面出击,这就是大问题所在。攻伐河西之地,与秦是死对头。拓展中原土地,跟楚争得死去活来。又多次攻打赵国,攻下邯郸。跟齐的关系也不好,齐国通过战争对魏进行了打击。错误的兼并策略和外交方针,才是让魏陷入鏖战的原因。
如果说攻伐河西之地和楚争夺中原土地还说得过去的话,打中山就莫名其妙了。当时,向赵借道的时候就,赵就看得很明白了,赵同意借,让魏消耗国力,然后魏即便灭了中山,也无法有效管理。魏国在攻下中山之后,魏国居然有四块土地,各不相连。果然,魏拿下中山之后,虽然派太子过去管理,最后中山还是得以复国,为赵做了嫁衣。
同样,攻伐赵国,就更是荒唐了。虽然,邯郸离魏国近,但灭赵又岂是那么容易,不仅消耗了国力,还丧失了大量精锐,秦又夺取河西之地魏从此一蹶不振。
02、魏国的人才
战国初期,魏是比较强的国家,但是相比其他几个强国,并没有强出多少。魏强,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取河西之地、灭亡中山、驱逐楚国、攻破邯郸这四项,是魏军事强大的重要标志。但正是这些战争,消耗了魏的国力。
魏国的强,并没有强出多少,比如与齐相比,魏并不占据上风。比如秦,魏虽然占据河西之地,秦找到机会就攻魏,一步一步拿回了河西之地。
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用了一大批人才: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这些人是魏国强大的坚强支撑。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魏国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是人才流失。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范睢这些如雷贯耳的人物,全部来自于魏国。魏国就算重用其中一半的人才,问鼎天下,也绝非痴人说梦。
03、简述魏国的历史
最后,我将魏国的历史简单罗列了一下,司马迁《史记》中有一些年代上的谬误,经过杨宽校正,得到了很好的补充,使我们今日能够比较清楚的了解魏国史。
1、魏经过多次攻伐,攻取秦河西之地(河西大致就是黄河和洛水之间的一块土地),距离雍城距离并不远,函谷关成为魏的领土。秦好不容易灭了大荔,现在也成了魏国领土。这些功劳,至少有一半要算在吴起身上。
秦不得已自洛水修建防御工事,因为一旦洛水被突破,秦将无险可守。(这个时候,秦是相对较弱的。甚至面对蜀也是处于防守,秦在现在的汉中这个位置设防,被蜀攻破)。
魏国在河西筑城,也修长城,算是对胜利果实的巩固。
2、魏国然后把矛头指向了中山国。灭中山必须要经过赵,赵同意借道给魏。赵一肚子坏水,让魏去灭,双方消耗,反正魏灭了中山,也算是一块飞地,不好管理。经过三年鏖战,灭亡了中山国。正如赵预料的那样,魏咬死了中山,却咽不下去。中山趁后来魏与他国大战之时,在齐的支持下复国了,成了赵武灵王改革后的牺牲品,那是后话。
3、三晋刚分家的时候,常常是同进同退。恰逢齐国田家兄弟打起来了,牵涉到了赵。三晋同齐国发生战争,把齐国痛殴一顿,周王室胳膊不粗,眼睛还是还是没问题,赶紧承认了三晋的诸侯国地位。
楚国和魏韩争夺郑国,三晋联合起来,连续多次伐楚,把楚国打得满地找牙。魏这个时候,从楚手里得到了大梁。
此时的三晋,那是不停的扩张,楚秦齐都是不在话下。周边的小国卫、郑、宋更是遭了罪,土地像切蛋糕一样一块块地丢失。魏国在中原的土地本来是很小的,而且是块飞地。经过多次战争,魏国在黄河两岸大大拓展了疆域。
魏和楚的争夺是比较多的,双方就榆关等地的,来回拉锯。
4、三晋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矛盾出来了。魏韩在南边拓展了土地,赵出了力没得到多少好处,于是就伐卫。卫是魏的小弟,魏出兵把赵打得鼻青脸肿,赵向楚求救,楚刚吃了魏的亏,欣然出兵。魏经不住赵楚南北夹击,出了点血。这一仗,魏国在地域上的劣势尽显。
5、魏武侯去世后,政局出现真空,赵韩联合出兵干涉。韩想把魏一分为二,赵国想夺取魏国土地,最终意见不统一,韩国退兵,魏赵单挑,赵军败得毫无悬念。魏惠王继位后,开鸿沟,修长城,国家建设搞得一片热火朝天。
6、魏在中原忙个不停,秦在西边缓过来了(献公改革),在与蜀争夺南郑的过程中取得了胜利,又挫了义渠的锋芒,接着打败了韩魏联军。魏不服气啊,大喊再来。秦满足了他的要求,在石门斩杀了六万魏军,这是魏的第一次大败,如果不是赵在关键时刻来救,魏的损失会很大。见风使舵的周王室见西风正劲,赶紧向秦祝贺。
7、三晋之间也是矛盾不断,魏当然忘不了韩赵前面的武力干涉。魏和赵韩大战,魏胜,三晋之间的同盟关系不复存在了,不过以前同盟的时候也是经常各怀怪胎。
秦国哪能错过这种好机会,赶紧出兵在后面捅魏的屁股,把魏丞相公孙痤也活捉了。
8、魏这下麻烦了,韩赵秦三国虎视眈眈,首都安邑岌岌可危,魏惠王为避锋芒,迁都到大梁。至此,三晋都完成了迁都工作。到了大梁,自然是要扩张领土。离邯郸近了,魏咬住赵国就打,赵国打不过。赵魏之间交换了一些飞地和突出地,让领土更便于管理。韩国迫于魏的压力,把交通要道轵道给换给了魏。魏的国土连成了一片,也算是做了一件大事。
9、卫国以前是魏小弟,赵不停打它,卫脑瓜子灵活,赶紧喊:赵大哥,我是你小弟。魏不爽了,到底谁是大哥?带着宋、卫两个小弟就包围了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国田忌和孙膑围魏救赵,把魏国玩了一把。但实际上,第一次围魏救赵并不完全成功,邯郸还是被围着的。
10、秦见他们打得热火朝天,故技重施,又出兵从后面来捅魏的屁股。魏根本无力招架,任由秦捅得一片血肉模糊,旧都安邑降秦。楚国自然也不会错过机会,表面上说是来帮赵,其实就是来割魏的土地,得了不少好处。魏惠王就是按住邯郸不放,把邯郸攻下了。然后,立即调用韩国军队打败了齐、卫、宋联军(宋卫果然是墙头草的模范),齐国不支,请楚出面,和魏和好。
魏这个时候被秦搞得痛不欲生,主动和赵和好,把邯郸还给了赵。搞定了中原,魏立即调动军队反攻秦,收复失地,秦也被打得手忙脚乱,秦孝公最后和魏惠王见了个面:兄弟,有话好说。
这个时候,河西之地仍然有部分在魏手里。魏军也是真够累的,打不完的仗。得亏魏的水利工程不少,农业发展不错,后勤保障也还过得去。
11、魏又向韩进攻,韩也向齐求救。孙膑这娃儿鬼得很,让他们两个打了一年,终于出兵了,魏派主力迎战。马陵之战,大家都知道,不多讲,魏败得惨不忍睹。韩国可不是向一个国家求救,赵、秦、齐三国三面合击,魏生无可恋,败得一塌糊涂。
魏又连续和秦战,不服气啊,打几仗就败几仗,而且每次都是主将被活捉,公子卬、主将魏错都被捉去了秦国。
12、魏被打得没了脾气,接受了相国惠施的建议,和齐国交好,齐魏互相尊对方为王(徐州相王)。秦楚不干了,你们两个当了王,我们是啥,出兵攻伐魏齐。秦这个时候还是不停的打魏,魏完全不是秦的对手,大片领土沦丧,河西之地全归秦所有。秦尝到了甜头,继续猛攻,掀起了一波攻魏的高潮。魏国河东土地也开始沦陷。魏无奈,把上郡十五县全部送给秦。河西和上郡的丢失,意味着黄河天险为秦独有,也意味着魏国无险可守。
13、秦的声势太大了,魏国只好联合他国一起伐秦。公孙衍执行合纵政策,出现了五国伐秦的盛况,推楚怀王为纵长(魏国已经不再是第一大国了)。但齐楚不出兵,三晋派兵攻秦,义渠看到机会,也从后面捅秦国,秦国不要屁股,只要脸,仍然把三晋打得落花流水。
14、秦空出手来,连续攻伐义渠,义渠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转手又把巴蜀收入怀中。自此,秦更加强大了,三晋坐看秦国磨刀。秦不断地攻打三晋,魏韩受不了,只能投靠了秦。
秦不打三晋了,为啥,国家局势风云突变。这个时候,齐楚结成了联盟,两大军事集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战争。秦军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狂败楚军(楚只要派出景姓将领一直都是败多胜少,宗室不给力啊,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威力),活捉了楚将领七十多,又连续挫败楚的反击,收割了大片楚国土地。
秦又连续挫败齐军,把齐将匡章打得爹妈都不认识,哭天喊地的回齐国去了。当然,匡章后来也报了仇,那是后话。韩魏跟着秦老大屁股后面,也攻入楚地,肉归秦老大,自己也喝了点汤。
这个时候的魏国,已经沦为秦国的半附庸。
15、因为楚国的背盟,齐魏韩又结成盟国,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胜了楚国,不过瘾,要打就打硬骨头。盟军又攻入函谷关,秦也有点招架不住,割了点肉,归还了魏国大片土地。盟军乘胜之威,又顺便教训了下燕国,好不威风。
这个时候的赵国,不跟他们搅和,偷偷在一边发展,独吞中山,吃得满嘴流油。
16、秦把矛头对准了楚,楚的土地太突出了。秦破了齐楚联盟,傻白甜的楚怀王也算帮了一次秦,楚失地不少。秦得以把关中、汉中、巴蜀连为一片。秦得罪了孟尝君,小田回到了齐,率齐魏韩联军攻秦,三年作战,攻入函谷关,秦回吐了点土地给魏。
17、秦继续坚持兼并战略,韩魏在伊阙被白起斩首24万之众。秦国掀起占领韩魏领土的狂潮,一次征伐就夺取魏六十一城。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之下,魏将河东四百里地献给秦国,魏国国土急剧缩小。秦还不收手,魏着急之下,跪着唱征服,只能不断的把城池献给秦。而小伙伴韩自然不甘示弱,你们家有地,我们家难道没有? 先献出二百里地,接着把重镇宜阳送给秦。
18、秦太强了,山东五国又开始合纵伐秦,五国各有各的小算盘,联军停在中原不进。秦也很识趣的退去了帝位,还了点土地,算考核过关。
秦看到齐是个刺头,组织联合五国伐齐。魏和韩见矛头不是对准自己,大喝:彩。齐竟被五国大败,又被燕差点灭了国。秦转过头又把楚揍得首都都丢了,这下又该轮到魏了,魏赶紧抱着赵不放。韩的头脑还是很清晰的:秦老大,我是你的人。赵魏联军惨败,秦白起在华阳斩赵魏联军15万。秦带着小弟韩围攻大梁,大梁城坚,没有攻下。
19、秦觉得赵有点意思,矛头对准了赵。赵奢在閼与让秦碰了壁,但只算是小打小闹,无关大局。秦在长平创下前所未有的大胜,活埋赵军40万,魏楚两国援军在邯郸大破秦军,这个大家都知道,不多讲。
魏乘胜之威攻下了秦占的陶地,并顺势灭了卫国,算是吃了颗补血丸。秦很快卷土重来,不仅夺取了很多魏的土地,连魏灭卫所得土地也占了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郡。
秦军开始了灭国战,围大梁,魏王出降,魏灭亡。
战国早期,秦真的不够看,威胁也不足够大,舞台大部分时间是三晋的,三晋没有把握住机会:先一致对外,瓜分秦楚。
魏国可能统一不到,地理位置不好,齐、楚、秦起码是强国,特别齐国和秦国称帝,没实力敢称帝吗
秦国怎么可能是四战之地,,南有秦岭,东有黄河,只防备西边和北边[得瑟]
统一了也不一定好,你看秦国几百年没事。统一了敌人进入内部就不好管控了
魏国和春秋的郑国一样,开局不错中后期拉胯。
魏惠王时期战略错误导致其四处树敌,就该一直与赵韩保持同盟关系对外扩张。魏国初期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无往不利。
先灭秦,与楚保持和平相持,交好韩赵宋齐燕,别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三晋怎么不联盟?
楚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楚庄王👑时代已经是霸主了,而到了战国时代更是七雄霸主!
大哥,它魏多大,军队再强,它的资源总归是有限的(参考二战小日子)。说到底,一是战争潜力太弱了,对外只可得一时之胜,二是战略纵深没有,疲于奔命(参考围魏救赵)
斩首六万魏武卒小编统计的?
地理位置,金角银边草肚皮!
战国初期,魏国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当时却没有统一的思想,称霸才是主流。
战国时期不管任何一个多强大的国家,都挡不住三个国家一起围殴,所以只能互相结盟对抗另一个结盟
好
楚是小周,诸侯割据王命难行,,有利可图人人争功,遇强敌则没几个愿意上,你看看好几代楚王都有哪些国策和政治倾向?战国中后期都在想怎么搞军阀和小诸侯国,霸主可以,想一统?自家都搞不定,魏也是跟希特勒一样,军事强国,输两次就完蛋,秦凭什么一统?只有秦有一统的资格
好多人玩三国群英开局选马腾是为什么?我也一样
能不能和想不想不是一回事儿
有没有实力统一天下一回事儿,有没有想要一统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