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宦官,很多人会想起赵高、魏忠贤等人,然而在宋朝,有一位宦官比起这几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童贯掌兵二十余载,权倾一时,发号施令甚至超过了皇帝的制敕。不过,与赵高、魏忠贤等人一样,即便曾经位高权重,童贯最终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
依靠蔡京出任监军,凭借战功获得重用童贯本是开封人,年少时便已经入宫,最初在宦官李宪门下做事。当时童贯虽然年少,但凭借着性格乖巧且聪明伶俐,深得李宪的喜爱。此后,童贯又渐渐磨炼出了善于揣摩上级和皇帝心意的能力,虽然借此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但却仍然难有出头之日。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于杭州设置金明局,专门为宫廷采购物品,对于这么一个肥差,已经四十多岁的童贯,凭借着多年在宫中积累的人脉,终于捞到了一个出头的机会,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
与童贯不同的是,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蔡京却在宋徽宗上台后,多次遭受贬谪,被夺去所有官职,只让其提举洞霄宫,闲居于杭州。
对于童贯来说,他必须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尽全力讨好新皇帝,从而获得进一步的重用,而素有野心的蔡京也不甘心就此养老,想要重新回归朝廷。于是,同在杭州的两人一拍即合,童贯利用蔡京在书法上的造诣,甄别收集了大量名家字画,不断送往京师,童贯则在其中夹杂了不少蔡京的作品,并大赞蔡京的忠心和能力。
蔡京
正是凭借童贯与朝廷的这条通道,蔡京很快便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先被升任定州知州,后又调任知大名府,不久后又先后升任尚书左丞、右仆射,最终于崇宁二年(1103年)升任左仆射,成为宰相。
宋徽宗自亲政以来,便一直在谋划用兵河湟, 收复元符末年弃掉的鄯、湟等州,蔡京升任宰相后,也对此表示赞成,同时对宋徽宗说,童贯曾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边的情况和将帅的才能,如果朝廷出兵可以重用,这显然是对童贯的投桃报李。“童贯,少出李宪之门。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徽宗立,置明金局于杭,贯以供奉官主之,始与蔡京游。京进,贯力也。京既相,赞策取青唐,因言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与诸将之能否为最悉,力荐之。合兵十万,命王厚专阃寄,而贯用李宪故事监其军。”
崇宁二年(1103年) 正月,朝廷调集十万大军,任命王厚为主帅,以童贯为监军,率领大军西征。同年夏,就在朝廷大军进入湟州时,恰好皇宫中失火,宋徽宗认为这是不利的预兆,连忙派人携带手谕禁止童贯用兵,童贯接到手谕时,王厚已经在准备攻打湟州了,童贯于是并未遵令行事,“至湟川,适禁中火,帝下手札,驿止贯毋西兵。贯发视,遽纳鞾中。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复四州。擢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内侍寄资转两使自兹始。”不久又出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并连续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
屡立战功权势日重,出兵讨平方腊起义虽然自“崇宁河湟之役”后北宋收复河陇之地,但由于西夏和吐蕃的插手,该地区并不稳定,宋徽宗于是采用剿抚并用的手段,在加封吐蕃首领为官的同时,命童贯继续用兵河湟,成功收复积石军、洮州,童贯因功被加封为检校司空。
由于长期统兵在外,且又屡立战功,童贯开始日益骄横跋扈,即便是选拔将领官吏,也都是直接奏明宋徽宗,而完全不经过朝堂,这导致他与掌握朝政大权的蔡京关系日益紧张。宋徽宗意图加封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蔡京便以“宦官不能出任使相”为由拒不奉命。“颇恃功骄恣,选置将吏,皆捷取中旨,不复关朝廷,浸咈京意。除开府仪同三司,京曰:‘使相岂应授宦官?’不奉诏。”
童贯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奉命出使契丹,虽然当时有官员认为以宦官为使者不妥,但宋徽宗却坚决信任童贯。
童贯出使归来后,权势日重,他请求出兵进驻西夏衡山,宋徽宗便命他以太尉身份出任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此后三年间,童贯不仅得以主管枢密院事,而且得以统领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并获封泾国公,当时人称媪相。“政和元年,进检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帝曰:‘契丹闻贯破羌,故欲见之,因使觇国,策之善者也。’使还,益展奋,庙谟兵柄皆属焉。遂请进筑夏国横山,以太尉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俄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不三岁,领院事。更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太傅、泾国公。时人称蔡京为公相,因称贯为媪相。”
童贯前后掌兵二十载,要说最大的功绩,应该就当属平定方腊起义了。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于睦州帮源峒发动起义,由于宰相王黼隐瞒不报,导致起义规模不断扩大,方腊仅用数月便占领了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更要命的是不断有各地百姓发动起义响应,导致东南半壁江山都岌岌可危。
方腊
宋徽宗得知消息后,连忙任命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率兵南下平定叛乱。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率领大军南下,由于当时方腊率主力南下,导致童贯大军轻松渡过黄河,并击败北线正在进攻秀州的方七佛,此后义军节节败退,宋兵接连收复义军占领的城池。
同年四月,起义被基本平定,先后有七万义军被杀,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则被俘。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腊余部被全部歼灭,童贯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迁为太师,改封楚国公。
收复燕云惨遭战败,畏敌拒战伏法被诛童贯之所以接连取得战功,其实更多是依赖宋末将领们的功劳,而并非他自身能力有多强,例如他曾迫使大将刘法攻取朔方,结果导致刘法中伏身死,而童贯却隐瞒战报谎称大捷,虽然刘法之死令宋军各部极为恼怒,但因童贯太过受宠而无可奈何。“将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古骨龙,谓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将刘法取朔方,法不可,贯逼之曰:‘君在京师时,亲授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法,西州名将,既死,诸军汹惧。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出使辽国归来时,便通过马植向宋徽宗献“联金抗辽之策”,最终宋金两国达成海上之盟,约定由金攻取辽国中京,而由宋朝攻取辽国燕京,在辽国灭亡后,宋朝将原本给辽国的岁币转交给金国,金国则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还给宋朝。
宣和四年(1122年),金人约送伐辽,宋徽宗于是命童贯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伐燕京,刚刚平定方腊起义的童贯本也是踌躇满志,结果却是一败再败。无奈之下,只好与金国达成协议,由金国攻取燕京,然后自己用钱百万贯赎回。尽管金人在将燕京交给宋朝时已经抢掠一空,但毕竟在名义上收复了燕京,了却了宋太祖赵匡胤以来的遗憾。
童贯
不久,宋徽宗因童贯收复燕山有功,下诏解除他的兵权而为真三公,加封他为徐、豫两国公。宣和七年(1125年)时,又遵宋神宗遗训,下诏封他为广阳郡王。“宣和七年,诏用神宗遗训,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广阳郡王。”
由于宋朝在攻辽时的糟糕表现,金国在灭辽之后便将矛头对准了宋朝,并于宣和七年(1125年)发兵南侵,当时正奉命宣抚河北、燕山的童贯,派人试探金人意图,金国则以宋朝收留叛将张觉为由,要求童贯割让两河之地谢罪。
搞清楚了金人的意图后,自知不敌的童贯便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将张孝纯劝其应该留下,号令天下兵马抵抗金人才是,童贯则厚颜无耻地怒斥张孝纯:“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贯,置帅何为?”
童贯
童贯逃回京城时,宋徽宗已经传位给宋钦宗,宋钦宗下诏亲征,并任命童贯为东京留守,然而童贯却拒不奉命,反而是带着自己的近万亲军打算跟着宋徽宗南逃。当时,宋徽宗过浮桥出城,卫士们为了逃命拥成一团,童贯为了逃跑便下令亲军射箭,结果导致一百多人中箭而死。
事后,有谏官、御史对此议论纷纷,并弹劾童贯的罪恶,宋徽宗一怒之下接连下诏贬谪,最终被发配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吉阳军。结果童贯还没到地方,宋徽宗又下诏历数他十大罪状,并命监察御史张澄将其处斩,后来张澄沿途追索。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童贯在南雄的使院内伏诛,他的头被带回京城悬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