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邯郸是两千多年没有改名的城市,但邯郸的历史远远不止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在现今的邯郸境内,其实有三座历史名城——赵国的邯郸城、魏晋的邺城、北宋的大名府。
赵国邯郸城就是现在的邯郸市,魏晋邺城是邯郸以南四十公里的临漳县,而北宋大名府则在临漳县以东八十公里的大名县。
在漫长的历史上,三座雄城各领风骚数百年,各有各的辉煌时期。
河北平原基本是黄河、海河、滦河三大水系冲积而成的,三大雄城便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冲积平原上。
因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战国时期,赵国便定都邯郸。凭借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林虑山铁矿,赵国武装起强大的军队,虎视河北。而南部的漳河和滏河、西部的太行天险又是邯郸的天然屏障,这样攻守兼备的环境,直接让赵国成为山东六国的最强国——
“邯郸包络漳滏,倚阻太行,赵人都此,秦魏战其西南,燕齐战其东北,而赵之力常足以却秦胜魏,协燕弱齐。”
这是邯郸最辉煌的时期。
但随着秦汉四百年盛世的到来,绝大部分时候,战争成为故纸堆里的名词,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流,于是邯郸逐渐衰落了,邺城后来居上。
因为经济发展除了土地肥沃以外,更需要便利的交通来交易货物。相比只有滏河流过的邯郸来说,被滏河、漳河、洹河、淇河环绕的邺城,更符合经济规律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时期邺城还是座小县城,汉朝便陆续升级为魏郡首府、冀州首府。东汉末年,诸侯总盟主袁绍夺取冀州,标志性事件便是夺取邺城,而不是邯郸。
从此以后,邺城成为历史的主角。
公元204年8月,曹操趁官渡之战的余威,击败袁绍之子袁尚,夺取邺城。
和袁绍作战这么多年,曹操自然清楚邺城的优势,而且查阅户籍以后,曹操发现以冀州的人口规模,足以征召三十万大军,于是曹操自领冀州牧,并在邺城成立霸府,开始把邺城当作根据地来经营。
要经营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交通。
夺取邺城的同年,曹操就修建了白沟渠。
白沟是黄河故道,有一条深深的河床,但水量不足,完全起不到运输的作用,而淇河是黄河的支流,在黎阳注入黄河,水量非常充沛。于是曹操在淇河和黄河的交汇口修建大坝,逼迫淇河流入白沟,增加白沟的水量。
而白沟又和洹河、黄河相连,那么通过白沟渠,三条大河便互相联系起来。
那个遏制淇河进入黄河的大坝,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逐渐形成枋头城,魏晋南北朝时经常爆发大战。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北征乌桓,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这三条运河,曹操大军可以从邺城进入漳河,然后经滹沱河、泒水、潞河、泃河进入濡水,直抵辽西。
凭借这些运河,曹操打通了邺城和辽西的联系,运送兵员和物资,顺利平定乌桓,巩固了邺城的外围防线。
公元213年,曹操又修建利漕渠,沟通了漳河和白沟,这样不仅增加了白沟的水量,也把漳河和黄河联系起来。而黄河南岸又有支流水系和人工运河,这意味着邺城的兵员物资投放能力,可以直达河南和江淮。
开通运河的同时,曹操也不忘给邺城做贡献。
由于漳河是环绕邺城流动的,曹操便在漳河上修建十二座堤坝,每座堤坝相距三百步,用来灌溉邺城周围的农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在邺城内开凿水道,引导漳河穿城而过,做为邺城的饮用水源。
就这样经过十年的水利建设,邺城周围形成纵横交错的灌溉系统,并拥有北抵辽西、南至江淮的运河系统,一个以邺城为核心、囊括整个华北平原的交通运输网络搭建起来。
邺城,就此成为华北平原的交通枢纽,无可取代的大城市。
既然邺城是曹操的霸府,那么军事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邺城西面是三户津和滏口陉,兵家必争之地,于是曹操利用漳河水开凿了玄武池,既用来训练水军,也做为邺城的军事缓冲区。
而依托邺城的西城墙,曹操修建了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每座台都高八到十丈,有一百余间房,还有米窖、盐窖、炭窖等配套设施。
这样一来,曹操可以在三台上随时监控邺城内外的动静,发现危险也能坚守三台等待援兵。
此外,曹操重新营造的邺城,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内布局严密结构工整,主干道两侧的建筑对称排列,一改汉朝时杂乱无章的城市建设风格。
“邺城模式”成为日后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样板。
可以说,三国乱世是邺城的历史机遇,曹操是赋予邺城灵魂的总设计师。
晚年的时候,曹操常年定居邺城铜雀台,一边喝美酒看歌舞,一边横槊握刀准备征战,享受着半生奋斗的成果。
那意思就是:“怎么?打了半辈子仗还不能享受享受吗?接着奏乐接着舞。”
二、
正因为曹操奠定的深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那些以河北为根据地的政权,几乎都选择立足邺城征战四方。
公元312年,义军右长史张宾向石勒建议:“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宜北徙据之,以经营河北。河北既定,天下无处将军之右者矣。”
邺城是曹操经营的那个贯通南北的邺城,三台是曹操营造的邺城三台。
可见在曹操薨逝百年后,他的功业依然得到后人的认可,并渴望攻占邺城,复制曹操的成功路径。
石勒听了张宾的建议,立即自豫州新蔡挥师北上,准备攻占邺城。结果邺城三台实在太坚固了,石勒轻易打不下来,便退而求其次,攻取襄国(邢台)做为临时根据地。
二十年后,石勒定鼎中原,晋升为大赵天王,这才开始重新营造邺城宫室,为迁都邺城做准备。
不过石勒很快就驾崩了,迁都邺城的工作,是由侄子石虎完成的。
石虎驾崩后,子孙们爆发惨烈的内战,冉闵趁机崛起,把石虎的子孙屠戮殆尽,然后以邺城为根据地,建立了冉魏王朝。
随后慕容鲜卑入关南下,慕容恪用连环甲马战术,在中山郡击败冉闵,建立慕容燕国,皇帝慕容儁等局势稳定便迁都邺城,利用邺城的优越条件镇守河北,并派出兵马四处征讨。
公元370年,秦国皇帝苻坚命王猛统兵东征,由于秦国都城在长安,不可能放弃长安迁都邺城,所以消灭燕国之后,苻坚封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镇邺,进爵清河郡侯。
之所以封王猛这么一长串官职,就是因为邺城太重要了,地位不高的人根本镇不住,不亲近的人苻坚不信任。
后面的北魏倒是定都大同了,但是在邺城设立行台,部署重兵镇守。而在北魏和刘宋南北对峙的年代,凭借曹操留下的运河系统,邺城,依然是北魏南征的桥头堡。
等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准备迁都离开大同的时候,河北的门阀士族们纷纷建议:“到邺城吧,邺城是个好地方”,然而元宏没有听他们的,以南征的名义迁都洛阳,把鲜卑建立的北魏变为正统的中国王朝。
虽然河北门阀士族的迁都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很快六镇起义爆发,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洛阳成为两个政权争夺的战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六镇义军和河北门阀士族支持的高欢,自然要把东魏都城自洛阳迁到邺城。
邺城,就这样迎来最后的辉煌。
高欢迁都的时候,直接把洛阳的四十万人口也迁到邺城,邺城得到充沛的劳动力。要安置这些人口,曹操营造的邺城便有些不够了,于是高欢在漳河南岸营造新邺城,东西长2900米、南北长3500米,城内的格局依然是曹操确立的“邺城模式。”
两座邺城隔漳河对立,后世便把曹操营造的邺城称为邺北城,把高欢营造的邺城称为邺南城。
和曹操一样,高欢也喜欢修水利。
迁都邺城以后,高欢利用漳河的便利,陆续修建了万金渠、菊花渠、利物渠等灌溉水利工程,用来提高邺城周围田地的产量。
这两座邺城合并起来,以及纵横交错的水利系统,邺城便能容纳更多的人口。
按照史书的记载,“京邑诸坊或七八百家”,而邺城有四百多坊,那么粗略估算下来,邺城就有将近三十万户、一百五十多万人,绝对是国际性大都市了,远比西魏的长安要繁华。
然而,首都的繁华不代表国力的强盛。
公元577年,脱胎于西魏的北周,攻灭脱胎于东魏的北齐,重演了苻坚灭燕的故事。
鉴于邺城数百年来营造的坚固城池、强大的军事防御力量,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摧毁邺城三台,相当于折断邺城的翅膀。
公元580年,隋国公杨坚开始篡夺北周,镇守邺城的尉迟迥起兵反抗,等韦孝宽平定尉迟迥的叛乱之后,杨坚发现,摧毁三台只是削弱了邺城的防御力量,但邺城的根基太深厚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动员能力依然存在。
于是杨坚下令,焚毁邺城,片瓦不留,城内的人口迁到五十里外的安阳城。
四百年雄城,就这样毁于一旦。
不过话说回来,袁绍和曹操凭借邺城开启四百年乱世,杨坚焚毁邺城结束四百年乱世,也算有始有终吧。
三、
战争年代被摧毁的雄城非常多,但只要恢复和平便能立即复兴,例如长安和洛阳就是一遍遍的摧毁一遍遍的重建,盛衰兴亡丝毫不影响这两座城市的命运。
那邺城被焚毁以后,为什么就没有重建起来呢?
其实邺城就是河北的地域性重镇,并不是全国不可或缺的大城市,每个占据邺城的王朝,都是把邺城视作临时都城,如果能完成统一或者定鼎中原,立即离开邺城,迁到更有政治意义的长安或洛阳。
当初袁绍夺取邺城时,谋士沮授说的很清楚: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以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按照沮授的建议,夺取冀州坐拥邺城,只是完成事业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即回到东汉故都洛阳。
曹操灭袁绍后经营邺城,也是因为能直接控制的地方里,以邺城为核心的河北是最优质的。
一旦曹操消灭马超和韩遂夺取关陇、曹丕代汉自立,马上就定都洛阳去了,邺城只是做为控制河北的陪都而已。
后来的石赵、慕容燕、高齐也是一样的,他们能实际控制的只有河北,便只能在曹操经营邺城的基础上建立政权,如果他们能真正定鼎中原,必然要和曹魏一样逃离邺城。
所以苻坚灭燕、宇文邕灭齐后根本没有迁都邺城的打算,杨坚更是直接焚毁邺城,丝毫不留恋。
但真正毁掉邺城的不是杨坚,而是开通了隋唐大运河的杨广。
隋唐大运河的北段是永济渠,永济渠自幽州南下,一路经过沧州、德州、贝州、魏州,在相州外围转了一圈以后,又经卫州黎阳流入黄河。
邺城就在相州,但永济渠并没有经过邺城。
这意味着新的交通路线开辟以后,曹操修建的旧运河已经失去经济和军事功能,而远离永济渠的邺城,又无法吸收新交通路线的红利,那么邺城不能复兴便是必然的。
所以到了唐朝,邺城所在的相州,连河北重镇的地位都没有保住,反倒是紧邻永济渠的魏州崛起了。
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出现了河朔三镇,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坐拥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的魏博镇。魏博节度使在选择首府的时候,根本不考虑相州和邺城,直接选定了魏州。
根本原因就在于,隋唐大运河取代了曹操的旧运河,魏州取代了邺城的经济军事职能。
而唐朝的魏州就是宋朝的北京大名府,其首府就是现在的大名县。
至于邺城,在失去经济军事职能之后,自然不值得用心经营,早年间曹操修建的水利系统随之崩坏,导致漳河经常决口,把邺城故地洗刷的干干净净。
邺城便再也没有复兴的机会了。
但换个角度来看,邺城失去的只是实体,邺城的精神仍然以大名府的名字活跃着,直到靖康之变以后,金国南下占领中原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mygame
同样不是全国中心南京就在经过杨坚、太平天国&湘军两次大劫后都能恢复元气,太平天国之后七八十年凯申就能定都南京(不过南京两次做全国首都的时间都不长,大明做了35年,凯申做了22年) 冀南在北宋以后不再成为河北地区中心除了之后历朝定都北京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宋胡乱改道让黄河之后数百年一直无法正常运作
用户12xxx62
司马懿这败家子
嘻哈算命师
邺城确实很有名,喜欢历史的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