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增务:全力以赴,只为“四个一”的发展目标

淙淙康康 2024-02-23 08:26:0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医院。1866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在汉口建立仁济医院(武汉协和前身),将仁爱济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而在这颗星辰中,骨科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骨科在线采访了武汉协和骨科邵增务教授,请跟随他的视角,来看看协和骨科半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在科室建设、临床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邵增务接受骨科在线专访

百年协和 耀眼骨科

武汉协和骨科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那时,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与当地著名的谭木匠合作,创造出了著名的“协和假肢”。一经问世便以其巧妙的设计和卓越的功能,畅销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成果也被发表在权威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杂志。初登场的协和骨科,便获得了国际认可。

50年代,朱通伯教授从上海来到武汉,正式创办武汉协和骨科。60年代,形成了符合生物力学的柳木板“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特色。1984年,武汉协和骨科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点,这不仅是对骨科研究和教学水平的肯定,也预示着在未来将承担更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

邵增务被授予第二届国家名医称号

新世纪伊始,武汉协和骨科在同行中的地位日益显著。2009年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先进集体,2010年荣膺全国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武汉协和骨科医院成立,形成了武汉协和第一个“院中院”,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骨科的服务能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科技的进步为骨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2016年,武汉协和建立了3D数字骨科研发中心,这标志着武汉协和骨科进入了数字化、精准化的新时代。在国家卫健委提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背景下,武汉协和骨科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风。2020年和2021年,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分别顺利通过了“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的专家现场评审,成为湖北省内唯一集两大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于一体的骨科专科医院。

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拼发展

2014年,邵增务担任武汉协和骨科主任后,定下了“四个一”的发展目标:拿到一个重大项目、举办一个品牌会议、创办一本杂志、获得一个大奖。为科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落地过程中,邵增务规划清晰,执行有力,为武汉协和骨科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重大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1.研讨动员达共识

每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武汉协和骨科都会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每年一个主题,这不仅是对一年的汇报和总结,更是一个激发年轻医师潜力的舞台。通过这种形式,年轻医师不断追求卓越,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自我复盘的机会。

2.凝练方向组团队

生物材料是武汉协和骨科的强项,围绕这一领域,建立了“衰老与退变、骨肿瘤、组织修复与再生”3个研究方向与生物材料的结合,每个方向投入精干团队,让科室在各自的领域内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3.培育加压激活力

科室对年轻医师的培养格外重视。在邵增务的推动下,曾有多达12名年轻医生同时在国外顶尖大学和医院学习和研究,从哈佛到斯坦福,从海德堡到牛津,这些名校的学习经历无疑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邵增务还通过提供科研时间和科研经费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年轻医生在追求学术进步的道路上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

武汉协和医院纪念155周年,邵增务荣获“协和名医”称号

4.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自2015年6月5日创办的学科讲坛,已经走过了255期的风雨历程。每一期都是一个知识盛宴,覆盖范围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律和人文等。学科论坛群星闪耀,大咖云集,张英泽院士、杨叔子院士(已故)、王坤正候任主任委员、陈建国校长等知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带来了宝贵的学术养分。

5.基金申报,硕果累累

在国家重点项目申报上,武汉协和骨科中标率比较高。邵增务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广泛动员,不吝赐教;广交英才,启迪灵感;敢于拼搏,勇于挑战;顺风不浪,逆风不怂。”

在邵增务的带领下,协和骨科在项目申报上取得了累累硕果,拿到的200万以上项目共9项。

他本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卫健委多学科联合诊疗能力提升建设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骨科共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8项,特别是2022年全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包括手外科2项),创武汉协和医院单科历史最高纪录。

“四个一”的发展目标在其他方面也是成果显著。奖项方面,近几年骨科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及省部级奖项4项;品牌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武汉协和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每届都邀请了国内外众多骨科专家,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湖北省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初审现场评估会留影

2018年,武汉协和骨科与中华医学会联合创办了全英文杂志《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由刘昌胜院士、邵增务教授任主编,创办一年多便被Pubmed和Scope收录,正在申请SCI评审,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布第一个影响因子。

围术期管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在临床方面,邵增务把骨科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看得非常重要,他认为从诊断到治疗方案确定,再到最终实施,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首先,明确诊断是基础。比如骨肿瘤的诊断,首先要通过活检来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因为这关系到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其次,正确的治疗方案是关键。需要综合考虑是否进行保肢或截肢,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计定制假体。有时还需要进行多学科团队(MDT)讨论,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手术后的科学管理对骨科病人至关重要,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贯彻快速康复理念(ERAS),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1年英国住华大使吴若兰到华中科技大学访问

术后水肿的发生率很高,轻微的水肿可能引起患者疼痛和不适,而严重的水肿可能导致伤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所以邵增务强调,水肿尽管普遍,切不可大意,可以用一些药物来减轻水肿,还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通过邵增务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骨科的围手术期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复杂过程,需要精心的规划和协调。邵增务行医39年,每年500台手术,没有1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被问及如何交出如此优秀的答卷,邵增务谈到,是因为围手术期的细致科学的管理,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精确诊断每个疾病,精心做好每台手术,这就是我几十年的行医理念。”这份敬畏之心,便是最好的回答。

结语

风雨70载,武汉协和骨科在一代又一代骨科医生的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华中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如今武汉协和骨科下设肿瘤骨科、脊柱骨科、关节骨科、创伤骨科、小儿骨科、运动医学骨科共6个亚专科,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武汉协和骨科现有医生102位,98%具有博士或博士以上学位,他们当中80%都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大部分拥有在欧美国家一年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给无数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武汉协和骨科目前有4个院区,定编床位500张,实际开放达到580张。年门诊量35万人次,手术2.2万台。一年后,武汉协和骨科将拥有独立的院区,并配置有1000张床位,以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服务,满足来自五湖四海患者的需求。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在历届主任的带领下,继往开来,乘风破浪,在骨科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里,每一个治愈的案例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每一个医疗创新都在推动着医学界的前进。未来,武汉协和骨科将继续肩负起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骨科发展的重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专家简介

邵增务

留德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原主任/现骨疾病研究所所长;

华中卓越学者、第二届“国之名医”;

英国SWANSEA大学名誉教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兼骨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兼骨肿瘤学组组长;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脊柱修复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首任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卫健委多学科联合诊疗能力提升建设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发表论文248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Bioactive Materials》等发表SCI论文 156篇。

《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主编;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副总编。

0 阅读:0

淙淙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