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徐守信原是天庆观中一名传奇道士,曾经一度被人奉为八仙之一,尊称他为徐神翁。
在元代的杂剧中,八仙分别是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徐神翁(也就是徐守信)、风僧寿(另一说法为元壶子)。马致远的《三醉岳阳楼》中,明确写过作为八仙之一的徐神翁。直到明朝以后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一书出现,才将后两人换成何仙姑和张果老。不过这并不能抹杀徐神翁的仙人形象,山西侯马金氏墓砖雕的八仙画像中就有徐神翁,而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八仙过海》则更清晰地保留了徐神翁的形象:画像中徐神翁身背葫芦,一派仙风道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176f96239b96c6174f78f7bb1907da.jpg)
传说徐守信是江苏如皋人,生平不详,少年时在天庆观中做杂役。天台道士佘元吉对他进行了一番考察,看中了他,收为弟子,传授了他神仙抱一之道。
道童初现
北宋元丰年间,扬州城笼罩在仲夏的闷热里。天庆观后院的梧桐树上,知了正扯着嗓子叫嚷。十九岁的徐守信提着半人高的竹扫帚,额角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青石板上洇开点点水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924551564b094b8e3b276f026876be.jpg)
"小徐子,西偏殿的香灰该扫了!"廊下传来师兄的吆喝。
"就来。"少年直起腰身,麻布道袍的后背早已汗透。他望着墙角斑驳的苔痕出神,忽见几只蚂蚁正衔着米粒往石缝里钻。这场景他看了三年,却第一次注意到那些芝麻大的蚁群竟排出了北斗七星的阵势。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沙哑的声音突然在耳畔炸响。徐守信惊得倒退两步,扫帚脱手落地,这才发现不知何时来了个跛脚老道。那人披着件灰扑扑的鹤氅,乱发间插着根歪斜的木簪,腰间葫芦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老道蹲下身,枯枝般的手指戳向蚁群:"七日前扬州府衙走水,烧了三间仓廪。"指尖划过蚁阵缺口,"昨夜城西张员外家新妇投井,腹中还有个七月大的胎儿。"
徐守信听得脊背发凉,正欲开口询问,却见老道突然抓起扫帚,在青石板上唰唰划出几道深痕。尘埃落定,那些散乱的蚂蚁竟重新聚成完整的星图,缺口处赫然多出两颗新星。
"贫道佘元吉。"老道将扫帚塞回少年手中,浑浊的眼中精光乍现,"明日卯时三刻,带着这把扫帚到后山竹林找我。"
三年试炼
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徐守信已在竹林等了半个时辰。露水浸透草鞋,他却紧握着那把寻常的竹扫帚——昨日老道划过的痕迹竟在夜里生出翠绿新芽,此刻嫩叶上还凝着晶莹的露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0d9d632d8142a7fa31e9d4b272d4d4.jpg)
"扫地。"佘元吉的声音从竹梢传来。徐守信抬头望去,只见老道倒挂在竹枝上,葫芦里的酒淅淅沥沥往下淌,却诡异地悬在半空凝成酒珠。
少年深吸口气,扫帚甫一触地,满地竹叶突然无风自动。墨绿的叶片化作游鱼,顺着某种玄妙轨迹在他周身游走。汗水顺着鼻尖滴落,徐守信忽然想起昨夜观星时看到的紫微垣异动,手中扫帚不自觉地跟着星辰方位挥动。
日升月落,春去秋来。徐守信每日卯时来竹林扫地,渐渐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劳作暗藏玄机。春雨时节扫的是漫天柳絮,每片飞絮都映着扬州城某户人家的悲欢;盛夏扫的是滚烫砂石,砂砾碰撞竟发出金戈铁马之声;深秋扫的是带霜枯叶,叶脉里藏着百年古树的记忆。
天眼初开
第三年惊蛰,佘元吉终于现身。老道指着满地新笋问道:"可知为何让你扫三年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4ea7e9967b8fdb6946337662a6196f.jpg)
徐守信望着笋尖上滚动的露珠,福至心灵:"道在瓦甓。"老道放声大笑,震得满林竹叶簌簌而落。笑声未歇,徐守信忽觉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已身处云海之巅。佘元吉的破葫芦迎风见长,化作丈许方圆的青玉葫芦,载着二人冲破九霄。
"抱元守一,存神固气。"老道的声音似从亘古传来。徐守信五内如焚,却见云层中浮现出二十八星宿的虚影。东方苍龙七宿突然光芒大盛,青色龙影直贯天灵,他额头蓦地浮现出北斗状的金色纹路。
待徐守信还魂归窍,已是三日后的黄昏。佘元吉正在烹茶,紫砂壶嘴喷出的白气凝成仙鹤模样:"你可知自己方才经历了什么?"
少年摸了摸仍在发烫的额头,竹影婆娑间,竟能看清三里外道观檐角蜘蛛结网的轨迹。他望向西天将落的残阳,脱口而出:"明日未时三刻,扬州府要降雹。"
悬壶济世
熙宁七年的汴京街头,徐守信望着熙攘人群,眉心金纹隐隐发烫。三日前他在樊楼饮酒,见跑堂伙计印堂发黑,赠了道避火符。此刻那方向腾起的黑烟,正印证了他的预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6cf281fc561565b39f1bb875b0e9cc.jpg)
"神翁留步!"急促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徐守信转身,见个儒生打扮的中年人气喘吁吁追来,正是新任宰相王安石的门生吕惠卿。
"昨夜星孛入紫微,相公特命在下..."吕惠卿话未说完,徐守信已掐指皱眉:"告诉王相公,青苗法当止于来年惊蛰。"
话音未落,街角突然冲出一匹惊马。徐守信袖中飞出张黄符,那马前蹄悬空竟定在原地。吕惠卿看得目瞪口呆,待要再问,却见道人身影已消失在人群之中。
仙踪隐现
是夜,徐守信独坐汴河畔垂钓。水中倒映的却不是月色,而是西北边陲狼烟四起的景象。他轻叹一声,鱼竿轻点水面,涟漪荡开时已换了太平盛世的倒影——这偷天换日的术法,却让他鬓角多了缕白发。
五更时分,对岸忽然传来朗笑声:"偷得浮生半日闲,道友好雅兴。"徐守信抬眼望去,但见吕洞宾踏波而来,腰间宝剑映着月光如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f123fb7d74bf56a9e6de9b5d2ee67a.jpg)
两位道人相视而笑,徐守信解下葫芦掷入河中。那葫芦遇水即长,化作楼船大小。晨光熹微时,有渔夫看见两道身影乘葫芦顺流而下,空中仙乐隐隐,惊起白鹭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