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杭州一个叫翟惟康的年轻书生说起,这个翟惟康,出生在当地一个书香门第,他从小就聪颖出众,长大以后也长得一表人才,才学非凡,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金榜题名,仕途顺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4d4cad0669100d9c1bc2deb38d8e96.jpg)
翟惟康也果然没有让家人失望,十八九岁时就在乡试中名列前茅,成了一名举人。按照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正常步骤,他的下一个目标当然就是来年的会试。为此他在结束乡试后不久,就来到了京城——开封汴梁。
翟惟康不用担心在京城人生地疏,生活不便,他家在开封汴梁有一门至亲——他的姐夫是大名鼎鼎的沈家公子沈扶。说起沈扶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可是要说起沈扶的弟弟——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你可就不好意思说不知道了。实际上沈家的祖上几代都是显宦,有这样一个显赫名第出身的姐夫,翟惟康当然不用担心生活上的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0c8346b17481a716f41729a5cedce6.jpg)
说来也巧,翟惟康的姐姐这时候已经有了身孕,临盆在即。翟惟康担心姐姐,主动提出要替姐姐去买一些备用的催生药。他来了街市上,买好了药,准备回沈家。路上经过相国寺,见到相国寺前有一群人围着一个瞽者揣骨测命相。翟惟康闲着没事,便凑上前去。他见瞽者替人揣骨,似乎颇为灵验,就也想让瞽者帮自己揣骨,测一下自己的命相如何。
瞽者替翟惟康揣骨,摸到了他手里买的药,瞽者问道:“你这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翟惟康有意刁难瞽者,不答反问道:“我是来请你揣骨测命的,你怎么反过来问我这是什么呢?”瞽者笑了,说道:“你拿的这不是妇人用的催生药吗?这位妇人这一胎生的一定是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命相非同一般,不是平常之人。说起来你的前程也和这个孩子有关,等到这个孩子将来做了大官,你就能靠着他的关系,开始步入仕途了。”
翟惟康听了瞽者的话,不由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这次进京就是为了参加会试,他对自己的教堂自信满满,觉得哪怕不能位列三甲,至少也能榜上有名,怎么会等到这孩子长大了才能出仕?他也不想和瞽者多争辩,微微一笑,便转身离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138f0a1d83efef04678779d0ec91f6.jpg)
当月,翟惟康的姐姐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沈文通,而翟惟康这一年参加会试竟然意外地落榜了。不但如此他此后又考了许多次,接连失利,实在是够不走运的。直到他的这个外甥沈文通长大成年,翟惟康还是没能考上。
因为出身官宦世家,沈文通不用科举,就凭祖荫当了官,任职郊社斋郎。当然沈文通要想在仕途上走得更远,他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身份。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年仅弱冠的沈文通参加了进士考试,同科的考生有那位名动天下、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那位俗语“错把冯京当马凉”的当事人,此前已不止一次写过此人的光辉事迹,在此不再赘述。
既然与连中三元的冯京同场科考,自然状元就是冯京,跟沈文通无缘。不过沈文通的名次紧随冯京之后,是那一科的榜眼。而且关于那一次殿试还有一段插曲:原本考官们根据考卷,定的名次是沈文通排在第一,也就是说沈文通应该是本次科考的状元公。可最终钦定名次时,宋仁宗却说:“朕不欲以贵胄先天下寒酸。”遂以冯京为第一,文通第二。反正最终公布的结果就是冯京是状元,沈文通是榜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44d8d55189f335b2c6e50647315a87.jpg)
沈文通考中进士后,就升任江宁通判,后来又做了杭州知州。沈文通的祖籍就是杭州,回到家乡做官,他励精图治,很是有一番作为。至今杭州城中还有沈文通修建的“沈公井”古迹,传为美谈。
光顾着说沈文通的风光,忘了他的舅舅翟惟康,将他冷落到现在,实在是太抱歉了。不过也难怪,谁让这时候的翟惟康还只是个不起眼的举人,每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不是才学不够,就是命途多褰了。
这一年,宋仁宗驾崩,宋神宗继位。作为杭州知州,沈文通要写一份贡表给新皇帝表示祝贺。沈文通身居要职,未奉诏不得擅离职守,送贡表的差使就交给了他的舅舅翟惟康。作为回报,宋神宗就给翟惟康赏了一个太庙斋郎的官。翟惟康这才靠着外甥的关系,终于混上了官籍。翟惟康回想起当年相国寺前揣骨瞽者所说的话,不禁大感神奇,觉得那位瞽者真的是神乎其技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a5a385be845314143f34625adfc0d1.jpg)
可惜的是沈文通寿岁不长,只活了四十三岁就去世了,他死后王安石亲自给沈文通写了墓志铭。此前沈文通的母亲,也就是翟惟康的姐姐的墓志铭也是王安石所写,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今上即位,翰林守杭州,其季惟康奉献得仕。”可见翟惟康靠着沈文通的关系得官确有其事。后来翟惟康一路升迁,官至正郎,全凭的倒也是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