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拜《明代那些事儿》这部畅销书所赐,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阳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因为平定朱宸濠的叛乱而被封为新建伯,死后谥文成。他是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教导许多门人子弟,影响了明清两代。其学术思想还传到东南亚许多地方,其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可是提及王阳明的老师,却知之甚少,尤其是那位名叫许璋字半圭的书生,更是鲜为人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2343bfdf33e1b840969facee3ba65d.jpg)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记载过许璋的一些事迹,说他是上虞人,生性淳朴淡泊,甘于贫苦,不求仕进,醉心于阴阳五行命相卜算之类的学问。他倾慕陈白沙,曾经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袍,踩着一双草鞋,背着一件装着几件单衣的包裹,就去岭南拜访求学。一直走到湖南,遇到了陈白沙的学生李承箕,他便向李承箕求教,问了他许多问题,学习了大半年。李承箕还教了他静坐观心的方法,许半圭学会之后,从中领悟了许多问题,原来许多疑难也都无师自通,他也就没有再去岭南寻找陈白沙了。
许半圭回到故乡,更是喜欢钻研异术与兵法,他精于卜算,有再世刘伯温的美誉。民间传说中的许半圭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卜算,未卜先知。他曾经给自己也算过卦,得出的结论是:“谓其所居,当大发祥,顾吾子孙无当之者;比邻陈氏兄弟不凡,足当此,归之去。”意思是说自己住的地方是块大吉大利的风水宝地,有利于后世子孙,可是他自己的儿孙中没有人有这样的福分,邻居陈家两兄弟陈述、陈逑命相不凡,足以担当这份福分。后来这兄弟俩的儿子果然考上科举,做了大官。因为许半圭卜算灵验,当地乡民都认为他是神仙,将许半圭列为“三仙六奇”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00631dc95d8ccc25da32ff98797332.jpg)
王阳明听说了许半圭的大名,便上门求教,成了许半圭的学生。王阳明从十四岁开始就跟随许半圭学习,明代张岱曾经记载过这件事:“(许璋)尝为王文成塾师,教以奇遁诸书及武侯阵法。”
每当风雨晦冥、雷电交加的时候,许半圭就命令王阳明一个人出门,去城门楼上面,绕着城墙走一圈,全程大约有四十里。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练习王阳明的胆量与毅力。读书之余,许半圭也教王阳明学习诸葛亮的八卦阵法。这一天,王阳明关在屋子里用红白色的豆子摆着八卦图,外面家里人呼唤他吃饭,王阳明放下手里的豆子走出门,许半圭一见他的脸色,大吃一惊,问道:“你在屋里做什么,怎么这样满脸杀气?”王阳明将自己摆阵图的事如实相告,许半圭听了十分高兴:“看来,你已经悟到了阵图的诀窍了。”这以后许半圭又教王阳明学习道家的遁甲之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12583f0d382925bd9f44cc671cf57d.jpg)
正德年间,王阳明做了江西巡抚,向许半圭辞行,许半圭早已卜算出明世宗以后即将继位,他指着乾象提醒王阳明:“帝星今在楚矣,数年后君当自见。”告诫王阳明:“勿错认帝星。”因为当时的宁王盘踞江西数代,早就有不臣之心,许半圭担心王阳明错认宁王。不久宁王准备发动叛乱,许半圭提前卜算到这一消息,让人给王阳明送了一封信,信中装着枣、梨、江豆和西瓜子四物,王阳明一见就明白了:“这是先生告诉我早离江西啊。”王阳明于是早早地做好了平叛的准备,提前离开了江西,没有遭受到朱宸濠的毒手。
王阳明平定朱宸濠的叛乱,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新建伯,他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老师许半圭,于是他穿戴一新,前去拜见许半圭。来到许半圭家中,许半圭正和老伴在家中磨麦子,见王阳明来到跟前,只是招呼他说:“先等一会儿,等我磨完这斗麦子,再来和你说话。”王阳明恭敬地站在石磨前,也不敢动,直等到先生许半圭磨完麦子,才上前庄重地行礼参拜。许半圭抬起手轻轻扶起他,然后慢慢地亲自去井中汲水,让老伴做麦饼款待王阳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2ca6c14ff0875f35527e03d81c3d0b.jpg)
王阳明要送先生金帛等财物,许半圭一概不收,王阳明有意向朝廷举荐许半圭,许半圭却不同意,表示自己只愿意过山野隐居生活:“爵赏非吾意,何以相强?”
许半圭寿至七十多才去世,王阳明亲自到墓前祭拜,亲自题写墓碑:“处士许璋之墓。”当时上虞县县令是杨绍芳,下面也有他的名字。时至今日,墓碑已无处可寻,可是据说墓碑的拓文留存,保存在浙江博物馆,文字大意为:“门人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题,处士许璋之墓,大明嘉靖四年上虞知县杨绍芳立。”可惜无法亲见,真伪尚不可知。
有关许半圭的其他生平资料,传下来的似乎并不多,但无论如何,能培养出王阳明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却甘于隐居山野,一定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