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业绩“滑铁卢”背后:行业进入深水区

赵继成说商事 2025-04-24 02:48:06

这场行业洗牌本质上是一场价值重构的深度变革。

撰稿氢小妹,全文3500字,读完约需要8分钟。

2025年4月,雅迪控股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作为连续八年稳坐全球销量冠军宝座的行业巨擘,雅迪此次却罕见地陷入了业绩泥沼,交出了上市以来首份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成绩单。全年营收 282.36 亿元,较上一年同比下滑 18.77%;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仅为 12.72 亿元,同比暴跌 51.8%,这般断崖式下跌令人咋舌。销量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总销量从 2023 年的 1650 万台锐减至 1302.05 万台,降幅高达 21.18%,远超行业 11.6% 的平均降幅,显示出雅迪在市场竞争中失速明显。曾经凭借规模优势所向披靡的雅迪,如今却在市场变革中遭遇重创。深入剖析,这一颓势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电动两轮车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崛起也给雅迪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新国标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合规生产提出了更高标准,一些中小厂商加速出清的同时,也加剧了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烈度。这不仅折射出企业自身在产品布局、市场策略上的困境,更预示着电动两轮车行业正经历着从野蛮生长的规模扩张时代,迈向精耕细作、追求产品附加值的价值重构新阶段。

1

业绩 "滑铁卢":

行业龙头的增长失速

雅迪这份黯淡的财报背后,绝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多重负面因素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2024 年初,南京街头某小区地下车库突发的电动自行车锂电池自燃事故,瞬间点燃了舆论场。监控视频中,短短几分钟内,一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火苗窜起,火势迅速蔓延,周边多辆电动车被吞噬,浓烟弥漫整个车库,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安全隐患令人触目惊心。这起事件犹如导火索,将电动两轮车行业长期存在的电池安全隐患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消费者对电动两轮车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市场观望情绪浓重,街头巷尾的讨论焦点从“哪款车性价比高” 转为 “哪款车更安全”。监管部门迅速响应,紧急修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不仅对锂电池的电芯标准、过充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严苛要求,还强制淘汰大量不符合新规的超标车型。为了应对政策变化,雅迪不得不对旧款车型采取激进的降价策略,最高降幅达 30% 进行清仓处理。在某经销商处,原本标价 2800 元的畅销车型,被贴上了 “清仓特惠 1960 元” 的醒目标签,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库存去化,缓解了仓储压力,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数据显示,雅迪的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16.9% 大幅降至 2024 年的 15.2%,创下近七年来的最低水平。价格战的背后,是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也直接导致了净利润的暴跌。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雅迪长期依赖的“低价 + 渠道”扩张模式,在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截至 2023 年,雅迪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超过 4 万家销售网点,从繁华都市的商业街到偏远乡镇的集市,几乎都能看到雅迪的门店。这种高密度的渠道覆盖在市场快速扩张期,确实帮助雅迪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龙头。然而,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使用体验时,密集的渠道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2024 年,雅迪的存货金额攀升至 16.53 亿元,同比增长 33.9%,经销商的库存周转率显著下降。在北方某二线城市,一位经营雅迪门店十余年的经销商坦言:“以前新车到店很快就能卖完,现在仓库里积压着上百辆车,资金压得喘不过气。”部分经销商仓库中,滞销车型堆积如山,资金周转困难,对雅迪的信心也随之下降,甚至有经销商开始减少进货量,这进一步加剧了销量的下滑。原本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变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枷锁”。与此同时,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号公司凭借在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出一系列具备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辅助等功能的产品,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爱玛科技则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优化,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出的女性专属车型,从外观设计到细节功能都贴合女性用户需求,受市场欢迎。新势力品牌小牛电动也通过提价策略,凭借简约时尚的设计和高品质的骑行体验,逐渐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反观雅迪,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仅为 4.1%,品牌溢价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曾经的行业龙头,在技术创新、品牌升级的浪潮中,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陷入增长失速的困境。

2

行业洗牌: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

雅迪的业绩震荡绝非孤立现象,而是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步入深度变革期的典型缩影。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突破 4.2亿辆大关,渗透率达到每 4 人拥有一辆的惊人水平,这意味着市场早已告别增量扩张的 “黄金时代”,正式迈入存量竞争的深水区。据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报告,2024年电动两轮车国内总销量4950万辆,同比下滑11.6%,但头部企业的竞争却愈发白热化,这种 “逆市竞争” 的背后,正是行业增长逻辑从单纯追求销量规模,向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用户体验的根本性转变。政策环境的剧变成为加速行业洗牌的关键推手。去年工信部等制定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鼓励企业研发轻量化、智能化产品,自主开发车型不少于10款,研发投入不低于年营收2%。这一政策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接斩断了中小厂商依赖低价仿造的生存之路。数据显示,仅 2024 年就有超百家中小厂商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加速向雅迪、爱玛、九号等头部企业集中。在消费升级浪潮的推动下,智能化与高端化正成为企业破局的战略高地。消费者对电动两轮车的需求已从 “能骑就行” 升级为 “智慧出行”,续航里程、智能交互、个性化定制等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反观雅迪,虽然也在智能化领域有所布局,但产品功能多停留在蓝牙解锁、简易定位等基础层面,被行业专家评价为“功能设计停留在噱头层面”。这种技术创新的滞后,使得雅迪在高端市场始终难以打开局面,2024 年其高端车型销量占比总销量的4.1%,与其他头部品牌的高端市场高占比形成鲜明对比。这场行业洗牌本质上是一场价值重构的深度变革。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与渠道战,而是技术创新能力、品牌溢价能力与用户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从电池技术到智能系统,从产品设计到服务生态,电动两轮车企业必须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才能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3

雅迪能否

找到突围之路?

面对业绩下滑与行业变革的双重压力,雅迪正全力推进战略转型,试图通过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在技术研发领域,雅迪2023 年推出的钠离子电池电动车,便是其摆脱铅酸电池依赖、探索新型能源技术的重要尝试。为加速技术突破,雅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 年,其研发费用达到 11.47 亿元,过去数年累计投入超 59.3 亿元,重点聚焦长续航、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在智能化方面,雅迪积极组建专业团队,与科技企业展开合作,试图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智能系统,以满足消费者对智慧出行的需求。在全球化战略上,雅迪将东南亚作为重要突破口。越南工厂经过升级改造,年产能提升至 50 万台,能够快速响应东南亚市场需求。2024 年,雅迪海外营收同比增长 23%,展现出全球化布局的初步成效。然而,雅迪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层面,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当前,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锂电池相比仍有差距,这使得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在续航上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也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且市场竞争激烈,九号公司、台铃等竞争对手已在智能化领域取得显著成果,雅迪想要实现超越并非易事。在海外市场,尽管东南亚市场增长迅速,但雅迪的海外收入占比仍不足 10%。东南亚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当地品牌凭借本土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且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雅迪需在产品定价、营销策略等方面做出更精准的调整。此外,九号公司、爱玛科技等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九号公司凭借智能化产品在欧美市场获得认可,爱玛科技则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逐步扩大海外市场版图,这无疑给雅迪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雅迪要想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实现突围,还需要重塑品牌形象。长期以来,雅迪给消费者留下 “低价实用”的印象,这在存量竞争时代已难以支撑其高端化发展。雅迪需要通过持续投入高端产品研发,提升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逐步在智能化和高端市场建立话语权。此外,优化渠道结构也是关键,减少对密集网点的依赖,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效率和库存周转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这场行业洗牌不仅是企业排名的重新洗牌,更是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单纯追求销量的 “价格战”,升级为技术标准制定、生态体系构建、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全方位较量。雅迪唯有以技术创新为矛,打破发展瓶颈;以品牌建设为盾,抵御竞争压力,才能在这场价值重构的浪潮中实现华丽转身,重夺行业领先地位。

0 阅读:6
赵继成说商事

赵继成说商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