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虚生火
在中医理论中,只有阴阳保持平衡、相互制约,身体才能维持健康状态。如果阴虚无法对阳进行有效制约,那么阳气就会相对过盛,从而导致内生虚火。这种虚火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容易反复发作。
表现:经常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感觉体内有热气在烧灼,时不时会有潮热的感觉,情绪容易烦躁、发怒,同时口干、咽部干燥,腰膝酸软无力,手心和脚心发热,还伴有盗汗,舌质红、舌苔少或几乎没有舌苔。
参考:大补阴汤(滋阴润燥)

二、气虚生热
这里的气虚主要是指脾气虚,脾气虚弱导致脾阳无法正常升发,反而往下陷落,脾湿也随之向下流注。这种湿邪的存在会抑制下焦阳气的正常升发,使得阳气郁结并逐渐化为火邪。火邪上攻人体上部,就会引发“上火”的症状。
表现:早上容易发热,稍微一活动或者感觉疲劳的时候,身上就会觉得燥热。还会有疲倦无力、气短、懒得说话、精神状态不佳、口腔溃疡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
参考: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举清阳)

三、血虚生热
血液属于阴液,当阴血亏虚时,无法正常制约阳气,从而导致阳气相对偏亢,出现血虚发热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手术后患者以及女性产后尤为常见。
表现:身体容易发低热,头晕眼花,浑身乏力没劲,脸色苍白,嘴指颜色淡,手脚发麻,容易抽筋,女性经期短,颜色淡。
参考:归脾汤(益气养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