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CEO李想昨晚又发微博,内容居然不是回怼外界的非议,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图片来自微博)
李想表示,本月前两周的交付量和上险量相差了200多辆,详细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有人以私人名义平行出口了200多辆理想汽车,主要出口到中亚和中东等地区。
另外,他还表示理想汽车在2025年之前都不会做海外市场,会集中全部资源实现2025年的目标。就算开拓海外市场,也会保持直营的模式。
小通看了一圈评论区,有网友表示在国内卖51万的李想L9,送到国外可以卖到约合人民币68万元。
(图片来自微博)
且不说私人平行出口的200多辆理想汽车后来怎么样了,以前都是国人想尽办法从海外进口新车,现在的老外似乎也希望买到国产新势力的“进口车”,看得出来大家的消费心理大差不差,都认为别人家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而且理想也强调自己现在及以后都不会搞任何代理商、经销商模式,也没有限制私人平行出口的需求,再一次证明了李想的决心。
既然比亚迪、极氪、蔚来、小鹏等新能源势力都加码布局海外,海外市场又不缺理想汽车的消费群体,面对出海为何又如此保守呢?
理想汽车该走出国门,但不是今天2023年理想L系列销量突破20万辆,逐渐成为中国家庭难以绕开的选择,为理想汽车的名声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长期位居造车新势力榜首。或许有人会觉得,既然理想现在发展势头那么好,应该“趁热打铁”冲出国门,给BBA们来点小小的理想震撼。
另一方面,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有人平行出口到海外,说明理想汽车在海外也是有一定的需求空间的。
(图片来自理想)
李想都不急,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急也没有实质性意义,倒不如看看他不出海的理由。
我们不妨先拿理想汽车的产能来讨论,根据李想本人表述,本月上周,常州工厂的产能爬坡到8000辆一周,并从下周开始,将产量稳定在这一数字。配合理想汽车上周0.77万辆的销量,大概意思就是“产多少卖多少”。
理想汽车的“小目标”仍有很多,下一步便是将L8+L9的月销量突破2万辆,理想L7交付量再创新高。光是在国内市场,理想汽车都已经快忙不过来,在产能爬坡到一定阶段时,贸然开拓海外市场恐怕更加忙不过来。李想认为,2023-2025这三年,将会是理想从1-10阶段最重要的三年,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年交付量提高到160万辆。
大家还记得两年前一车难求的特斯拉吗?当年这家电动车巨头的年产量也有93万辆。假设理想每周稳定8000辆产能,不休息不停工,一年也不到40万辆。特斯拉在全球范围都缺货,导致二手车身价暴涨。如果理想就这样冲出国门,恐怕还要面临海外用户的质疑。
(图片来自理想)
车企出海战略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拓宽市场,获取更大的销量。作为全球级车企丰田,至今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上千万的年销量,制霸汽车市场。有的车企因为自身产能应付国内销售已经绰绰有余,才把多余的产能用于国外市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由于车企在国内竞争力不足,销量不佳,才考虑到国外寻求更多的认同。
理想作为国产新势力的头部,每个月几乎是产多少卖多少,现阶段来说基本不愁卖。在踏过2025年,实现所有小目标之前,理想集中资源做好产品阵容和纯电布局,或许比贸然出海来得明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理想汽车很可能还没做好出海的准备,这不仅仅是说把车运到国外卖这么简单,车机系统要做本地化调整,同时也要做好足够的消费市场调研,搞清楚哪些国家的用户更适合理想汽车。
画好2025年的“大饼”,比出海发展更重要早在首届理想家庭科技日中,理想汽车就画了一系列的大饼。
理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自己的“第二张名片”,即自研800V高压纯电平台,声称要将纯电车的充电速度带入“5G时代”,400公里的续航仅需充电9分30秒即可获得。纯电车的充电进化路线看似和智能手机一般简单,背后定要在动力电池材料、结构、热管理,以及最重要的充电网络上投入大量的成本。
现阶段电动车啥都不缺,只是充电布局缺乏带来的续航焦虑仍未被消灭。理想把充电网络建设重心放在国内的高速路段上,计划2023年底建成300+个超级充电桩,并且在2025年内建造超过3000个超级充电站,将每个站点的平均里程间隔缩小到100公里。
强调智能化、自动化的自动充电站机器人也会出现在理想的布局计划中,这样的布局成本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不低。
基于全新的纯电平台,理想汽车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五款增程电动+一款超级旗舰+五款高压纯电的产品矩阵。理想现在的产能刚好能满足交付需求,再多的产品则需要更多的工厂和生产线去分担,连产品矩阵都没搞好,分心去扩展海外市场,无疑会给理想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图片来自李想)
起点高于50万元的理想MEGA,更是这家新势力头部不可忽略的纯电里程碑。
除此之外,理想汽车目前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软件体验上,城市NOA辅助驾驶、Mind GPT能力、自动任务等本地化功能都需要不断安排到现有的车型上。通过不断更新软件给汽车提供新的功能,服务好现有的用户群体,或许是理想汽车目前的精力所能做到的了。
海外汽车市场对于中国车企固然广阔,而且竞争环境也没有这么激烈,确实适合年轻的国内造车新势力外出一闯。只不过车企自己也很清楚,国内仍旧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传统车企都不愿意抛弃,更何况是扎根与此的国产品牌。
理智一点看,理想汽车不走出国门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不愁卖,用户群体稳定,并且还在不断壮大,没有出现销量下跌、需求下降的情况。做好自己现有的市场,其实比盲目出海要好得多,扩张太快导致“顾头不顾腚”,相信结果也是两头不讨好。
直面BBA的理想,出海是“送人头”还是“赢麻了”?能够长久站在造车新势力顶端的理想,自身实力硬,努力的方向很正确,也切中了大多数家庭用户的用车刚需。适当的营销宣传,也让理想获得了巨大的讨论度。
海外需要多功能、可靠性强、舒适性好的大型SUV的用户同样广泛,这刚好是BBA、丰田、雷克萨斯等品牌擅长的领域,所以在海外一直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强如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企,也没办法完全靠“3YSX”四款车型征服所有消费者。
(图片来自理想)
小通从来不认为理想是因为实力不足,惧怕冲击海外市场失利才固守不前,这更多是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节奏之后做的决定。不跟风不受友商影响的,往往才是有格局与实力的。
通过平行出口走到老外手上的理想汽车,使用习惯、操作逻辑,乃至是内容显示方面都有水土不服的可能性,需要经过特定的手段调整破解后才可以正常使用。作为软件定义的理想汽车,软件方面的功能没法尽数展现,为何不买传统的BBA呢?
我们总不能要求所有老外都能喊“理想同学”吧?
(图片来自理想)
燃油车时代,汽车的智能化比较薄弱,更注重机械素质,所以一辆车搞好之后,匹配好当地的使用习惯,直接投放即可,没有太多的本地化成本。但对于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新能源车,本土化的难度可比单纯提升产能要难得多。
当然,正所谓“树大招风”,近期关于理想的争议越来越大,小通也看在眼里,电吸门夹人、门把割破手之类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都暴露了理想汽车在设计、生产、软件优化等层面上的一些问题,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深知一款产品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厂商,才是好厂商。
其实理想也没有完全否认出海的可能性,只不过不是2025年之前的事,不如趁这段时间养精蓄锐,做好准备再踏出国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