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以后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在做什么?

文史砖家 2024-10-06 20:30:02

文|格瓦拉同志

花甲之年又称耳顺之年,指的是人活到60岁后,就象六十花甲循环一样,已经将世间的人情世故阅览了一遍。这个年龄段的人修行成熟,对任何事都抱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即使听到刺耳的话也很少会在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修身养性,对人生和事业不再有过高的追求。那么,作为汉末三国的3大“主角”,曹操、刘备、孙权,他们60岁以后的人生都是如何度过的?

1.曹操:老骥伏枥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汉献帝空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却早已失去对各地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自陈留举兵开始,经过近30年的浴血奋战,才换回削平诸侯、中原一统的局面,让汉朝成功地“续命”数十载。正是凭借丰功伟绩,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在虚龄60岁之际被册封为魏公,并加九锡、建立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的魏国,从而为曹氏家族最终取代汉朝奠定坚实基础。

魏武帝曹操画像

不过,长年累月的戎马生涯、险象环生的政治厮杀加之纵欲过度,让花甲之年的曹操身心都极度疲乏。对于一个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老人来讲,曹操理应抛开繁琐的政务和军事,尝试着过一种半退休生活,以修养身心。但曹操却并不这样想,因为天下并未统一,尚有孙权、刘备两大集团与其抗衡,而潜伏在朝堂内外的政敌也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只要逮住机会便会发起致命一击。

强烈的使命感迫使曹操只能继续奋勇向前,再拼一把老骨头,去换取曹氏家族的长治久安。为此,在最后不到7年的时间里,曹操又亲率大军消灭割据汉中的张鲁(215年)、第三度南征孙权(217年)、跟刘备争夺汉中(218-219年)、在襄樊之战中抵抗北伐中原关羽(219年),并平定侯音在宛城发动的叛乱(218年)和魏讽等人在邺城发动的未遂政变(219年),可以说相当忙碌。

魏文帝曹丕画像

等到内外局势趋于稳定后,强撑着一口气在拼搏的曹操却垮了下来,就在襄樊之战结束后不久,他便身染重病,药石罔效。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一代枭雄就此落幕。此时,距离曹操被进封为魏王仅过去4年时间。曹操死后,世子曹丕袭位,年底前又逼迫汉献帝“禅位”,由此创建曹魏王朝。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刘备:运去英雄不自由

跟曹操一样,花甲之年的刘备同样充满了烦恼和忧虑。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虚龄60岁之际,最强大的对手曹操病死,但其子曹丕却在年底前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帝国。而在此前1年,昔日最亲密的盟友孙权背信弃义,不仅袭取荆州5郡,而且还把刘备最信任的将领关羽杀害。为了保障汉室正统不坠,刘备在曹魏开国后的第二年称帝,国号依然为“汉”,史称蜀汉。

蜀汉昭烈帝刘备画像

刘备称帝时,已经是年逾六十的老翁,就当时的形势而论,匡扶汉室的梦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做些改变的话,那么他将赍志以没,这是志向远大的刘备绝对不能接受的结局。正因如此,为了破解当前的困境,时日无多的刘备必须先发制人,通过主动出击来夺回荆州,以便打开北伐中原的新局面。虽然东征孙权的前景不明朗,但如果不尝试一下,刘备是绝对不甘心的。

然而,刘备攻伐孙权的战事,最终在222年爆发的猇亭之战中以惨败收场,不仅彻底断送收复荆州的梦想,还几乎赔光全部“家底儿”,甚至连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虏(注: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这场战事的失败,不仅有刘备指挥无方、轻敌冒进等方面的过错,也缘于江东青年将领陆逊实在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而非纸上谈兵的赵括。或许,这便是天意吧?

诸葛亮画像

猇亭之战后,刘备因为羞惭至极,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宫,并在这里走完余生。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临终前将幼主刘禅及军国大事全都托付于丞相诸葛亮。而诸葛亮当政后,立刻遣使跟孙权集团议和,恢复双方之间的同盟关系。由此,蜀汉默认孙权对荆州的控制,而“两线作战、北伐中原”的战略就此破灭。

3.孙权:失败的父亲

跟曹操、刘备的情况不同,花甲之年的孙权早已经坐了十几年的龙椅,而东吴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亦保持稳定发展的景象,然而,在帝国祥和的表象下,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其诱因便是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斗争。在这场将东吴拖入旷日持久动荡之中的储位争夺战,花甲之年的孙权无疑扮演着“失败父亲”的角色,而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耗尽了他最后十余年的全部精力。

吴大帝孙权画像

这场战斗发端于吴大帝赤乌四年(241年),正值孙权虚龄60岁之际,年仅33岁的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孙登死后,由于二弟孙虑此前已去世,所以三弟孙和依照次序被立为太子。不过,孙权并不怎么喜欢孙和,而是溺爱第四子孙霸,并让他享受跟太子一样的饮食起居标准,由此激起后者的争储之心。围绕着储位的争夺,孙和、孙霸的关系势如水火,而大臣们也纷纷站队,由此酿成激烈的党争。

储位之争让东吴陷入严重的政治动荡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话,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大灾难。正因如此,孙权在犹豫数年后,终于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出手,下诏废黜孙和为南阳王,将孙霸赐死,并大肆诛杀、贬斥他们的党羽。经此一劫,东吴朝堂近乎被清空。事后,孙权又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局势至此才算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但隐忧依然存在。

孙权死后,诸葛恪辅政,东吴大乱

正因如此,神凤元年(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在临终前,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等人召入宫中,委以托孤重任。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孙权遗言的具体内容,但根据常识来推测,他应当是勉励诸葛恪等人要消弭旧日的恩怨,共同辅佐幼主治国。但让孙权没想到的是,等到他刚咽气,诸葛恪便诛杀孙弘、专擅朝政,引发局势的大动荡。孙权若泉下有知,不知该怎样想。

参考书目

范晔(刘宋):《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陈寿(西晋):《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0 阅读:16

文史砖家

简介:帮助你打开脑洞,换个姿势读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