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处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青春期,尚为豆蔻少女的她性格张扬、恣意奔放。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王朝,她的气度与意蕴经久不灭,她的一颦一笑都带着独特的风味,她身上的气度影响了每一个她的孩子,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可见的唐朝时期的器物上都沾染着一股“唐味儿”。
毋庸置疑,唐朝的审美是中国审美观的一个高峰:简约、大气、艳而不俗。唐朝的文化主要来源有二:一是汉晋以来的传统文化,二是草原游牧民族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唐朝不仅文化来源丰富,而且在文化的吸收借鉴上不拘一格、锐意创新,最终形成了令今人向往的唐风唐韵。
一、衣为秋雁行,妆作春水色在各个王朝的文物中,唐朝留存下来的文物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非常可观的。色彩斑斓的唐代绘画、壁画、彩塑、陶俑等艺术精品的流传或重现,使得人们对于唐朝人的服饰妆容等已不陌生。
盛唐的长安城内,不仅有少数民族,还有各国的使臣、留学生,文化交流碰撞之盛况可见一斑。开放包容的气度才能孕育多元丰富的文化,异域吹来的胡风也体现在唐人的服饰妆容上。不管是从服妆风格还是服饰工艺角度论,唐朝都是一个绚丽多彩,浓艳张扬的时代。
图/唐朝服饰
与唐朝政治上的成熟相对的,是唐朝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服装制度体系,其中又以等级森严的官服制度最具代表性。
官员所着服装与平民服相区别,称为官服。官服又包括朝服、祭服、公服、常服,每一种服饰对应不同场合穿着,不能混穿。除此之外,服装式样、颜色、纹饰也有等级差别。并且,这种制式上的区别在唐代很常见。
比如唐代《礼宾图》就描绘有三位接待贵宾的唐朝大臣,他们头顶峨冠,腰系博带,长袍大袖,身着朝服盛装,可见他们的服饰穿着与行为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图/唐乾陵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
唐朝对服装规范要求颇多,除了服装制式外,颜色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唐高宗武德年间下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自此成为皇室专用。而与皇室专用黄色相对的,是官员的“品色服”制度,官员的品级不同,所能使用的颜色就不同。
图/唐代“品色服”制度
这之后,具体颜色虽然在各个时期有所变动,但是以紫色、绯色、绿色、青色四种颜色区分官品高低逐渐形成一种定制,为后世所沿袭。
唐朝对于服装规定的严苛,既体现着唐人对于礼法的追求,又体现出唐朝人对儒墨法度的崇尚。但唐初这一套略显繁缛的服装制度,在此后近三百年间日益松动,有简化的趋势。
在唐朝对官员服装的严格要求之外,女子对美的追求却是不受限制的。唐朝女子妆容多样,妇女化妆风格偏向浓艳,妆面花样纷繁。我们见到的唐代女俑,小小的面孔往往是浓妆艳抹、粉面桃腮、柳眉红唇,还配有各式发髻以及花样妆片。
图/唐代女子面妆
唐代女性化妆遵循五个步骤:一是涂粉,往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铅粉从而起到美白的效果。(唐代人尚未意识到铅粉的毒性,从上层统治者到下层百姓广泛使用铅粉)
二是描眉,唐代女子对描眉十分重视。唐代诗人朱庆馀曾作诗《闺意献张水部》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玄宗还曾经亲自下令编画《十眉图》,并命有“横云”、“斜月”等美称。
图/唐代女子眉式
三是画斜红,在两颊各涂上一抹红色,作弯月形,以增加妩媚。唐代专门有一种妆面“斜红妆”,又称“晓霞妆”,指的就是画斜红起到的“色彩斑斓晕天空”的效果。
四是点面靥,在酒窝处用眉笔点上两点作假酒窝状,使得女子的一颦一笑更添生动活泼。
五是贴花钿,贴于两眉之间为妆容增色。相传花钿最初是上官婉儿用来遮伤痕的“创可贴”,后来为民间效仿,流行开来。
这五种妆容的样式在出土的女俑脸上都可以看到。
而妆容之外,唐朝女子还会选择各式各样的首饰来装点自己。有别于今天的女性,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的传统观念影响,唐朝女性不重视耳环和戒指等,她们更喜欢穿戴在外部,可以随时摘取的装饰。
比如花钿,既是妆容,又是饰物。花钿是往往是用五色花纸、金银铂片、云母片等东西制作而成,薄如蝉翼又样式繁多。配之鱼皮熬出来的呵胶,清晨化妆时贴于眉心,傍晚只需哈一口气便可轻松撕下来,简单方便又不失美观。
图/各式花钿
除此之外常见的饰品还有:簪子、钗、步摇、臂钏、镯子等。《说文解字》明确“单股为簪,多股为钗。”
图/唐代步摇
饰品的材质方面,有金、银、铜、铁、玉石、象牙、骨料等等,不一而足。这不仅体现了唐朝女人对美追求的多样,还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物质水平的提升和手工艺水平发展的高度。
二、百工千行,各路神仙斗艳争奇唐朝的物质水平进步给予了精神世界极大的支撑,可以说,唐朝的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是相匹配的。唐代的手工艺制作水平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
(一)异彩奇绝丝织品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全国各地每年都要上缴成千上万匹绢、布等纺织品以供朝廷使用,巨大的需求促进了技艺的进步。其中,又以丝织品水平最高。
唐朝纺织品的精美在实物上的反映更加生动。20世纪以来,在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陕西法门寺地宫等地陆续出土了不少唐代纺织品。
其花色品种之繁多、花纹之精巧、图案之华美、色泽之鲜艳,都令人惊叹不已,直观反映了唐代纺织业的发达和织染技术的高超。
图/出土的唐代纺织物
唐代著名的织物有:剑南、河北的绫罗。河南的纱,彭、越的缎,宋州、亳州的绢、润州的绫,益州的锦等。各地织物的繁荣体现出唐朝人在审美上的极致追求和技艺上的巨大进步。
(二)如雪似玉青白瓷
唐代瓷器生产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南方主要生产青釉瓷器,北方主要生产白釉瓷器。“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点评瓷茶具道:南方的青瓷釉色“类玉”又“类冰”,北方的白瓷釉色“类银”又“类雪”,可见唐朝青白瓷的晶莹剔透。
如果将瓷器比作人,那唐代的青白瓷就是如雪似玉,不施粉黛也动人心魄的美人。由宫廷专用的“秘色瓷”更是俾睨众生的“冰雪皇后”。
图/法门寺出土唐代秘色瓷
官营的秘色瓷釉面清澈,泛着淡淡的青绿色,晶莹润泽,饱满剔透。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了16件越窑秘色瓷,件件都是文物精品。
(三)千姿百态唐三彩
唐三彩是陶瓷工艺史上最富有时代特色的一朵奇葩,也是唐代手工艺的一项杰出成就。如果说唐青白瓷是不施粉黛的素色美人,那唐三彩就是妖艳动人的霸气女皇。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釉色丰富,其中有三种基本釉色:黄色、褐色、绿色,故称为“三彩”。唐三彩斑斓明丽,光彩夺目,虽然主要被作为陪葬使用,但是唐三彩绝不刻板、乏味,相反它色泽绚丽、体裁广泛、造型美观。
图/唐三彩
三彩多样的造型基于现实生活,又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工匠在打造三彩时既是制作者,又是创作者,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力,构思奇巧,使三彩造型生动、富有情趣。
(四)流光溢彩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迄今已出土1000多件。唐朝的贵族盛行使用金银器,金银器制作也以官营为主,专门供给皇室贵族生活以及赏赐大臣、外国使节等需求。
位于陕西西安南郊的何家村窖藏是唐代金银器出土最丰富的地点之一,该处出土的270件唐代金银器文化价值极高。据考证,都是盛唐时期䌷王李守礼的家藏之物。
图/唐代金银器
这些金银器包括碗、杯、壶、瓶、药器、装饰品和宗教器物,不仅数量大,品种全,而且制作精湛、纹饰细致。可以看出唐代金银器工艺较先秦、两汉进步之大。
其中,鸳鸯莲瓣纹金碗可以作为唐代金器的代表性存在。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出土于何家村遗址,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被列为馆藏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这两件金碗代表着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图/鸳鸯莲瓣纹金碗
不管是青白瓷还是金银器,这些用具无疑都传递出一种态度:唐朝人对艺术的追求是极致的。艺术不止悬于高堂,更是融于生活,处处体现着唐朝独特的美。
三、楼阁繁华犹可忆,昔日光景不可追张莒曾作《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诗中云:“万国来朝岁,千年觐圣君。”将各国朝见之盛景描摹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万国来朝的大帝国,唐朝的存在本身就是具有引领性和先进性的。诗人唐朝文化之所以能走在国际的前沿,本身与唐朝的社会风气和国际地位密切相关的。
图/《万国来朝图》
作为一朝之都,长安最具有代表意义。唐长安城四四方方,街道宽阔笔直,功能区划分上既按照严格的法度又充分考虑到了民众的便利。不管是客使来朝的驿站,还是胡商交易的场馆,亦或是宴饮取乐的曲江池,都设置在长安城内。
图/唐长安城平面图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唐·卢照邻《元日述怀》)描绘的就是长安城内的春季宴饮的繁华景象。
长安城作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处处展现着她开放包容、四海一家的气度。
比如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宽度达到一百五十五米,其恢弘气度现今也没有一条道路可以比拟。就连天安门前的东西长安街也只有一百二十米宽,昔日大唐盛况,可想而知。
图/朱雀门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指出:唐代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一定是宽广的,街道一定是正直的,官署也多选址在宽阔敞亮的地方。而自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并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除了城市规划,唐朝的建筑也将她的大气雍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唐朝的建筑,屋檐出檐深远、斗拱雄壮,装饰比例匀称;建筑色彩上,真正做到了简约且艳而不俗;窗栅栏呈条状设计,没有繁复冗杂之感。使得唐朝的建筑尽显恢弘大气。
图/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
真正将唐代建筑艺术展现到极致的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而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三个半”,“三个”分别指: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广仁王庙;“半个”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开元寺钟楼(钟楼曾经坍塌过,一半经过了清人维修,所以被称为“半个”唐代木结构建筑)。
1937年,林徽因、梁思成带领学生们在山西考察,发现了唐代佛光寺,这一发现震惊了海内外。在这之前,国内没有探明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日本人还曾经放下豪言称:“中国没有唐代木结构建筑,想看只能来日本看。”林梁二人发现佛光寺后,日本人的狂言不攻自破。
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可以说,唐代木结构建筑是民族的荣光。它能引发海内外的持续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其价值之高。今天的我们瞻仰这“三个半”的建筑,就是想透过这扇窗子,一睹大唐盛世的风采。
结语
历史是不断发展向前的,文化也是不断繁荣向上的。中国的艺术发展有一个趋势:从工艺上来说越往后越精湛,但是从审美上来说,逐渐走向了繁琐化。唐朝即是民族文化由简单走向繁复的转折点。
大唐,一个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气势恢宏、风姿卓绝又张扬恣意的闪光时代,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风流人物独爱大唐。作为一个四海拜服的帝国,大唐有着包罗万象的气度,这种独特的气度使得它贯穿历史长河而不失气韵生动。
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里,唐朝百年岁月早已封尘,今人只能一边品味一边感慨着,一边深思又一边遗憾着……那些诗篇无数、典籍流传的岁月,那些惊才绝艳的才子佳人终究已经过去。大唐的美终究无法重来,即使能遍访古迹,也只是将历史撬开一个裂口,在历史缝隙中做一场关于唐朝的梦。
风起长安城,唐风唐韵令人无比心驰神往。但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穿唐装、看文物,更不是极力对唐朝人的衣食住行进行模仿。无论是欣赏还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跨越具体的器物,文化的复兴应该是更深层的,是触及灵魂的。
我们所追求的唐风唐韵,不应该是呆滞死板、千篇一律的“唐朝印象”,而是唐王朝的灵魂——雍容的姿态、开放的气度,那才是她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新唐书》
《旧唐书》
《营造法式》
《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