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干掉胡雪岩

历史王汉周 2025-01-07 14:06:07

李鸿章创办的天津电报局旧照

01

清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李鸿章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说,自光绪六年(1880年)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架通以来,无论军情传递还是通商邮传,都极大方便,而且天津电报局获利丰厚,目前已成为“上市企业”,民间争相认购电报局的股票。

因此建议朝廷马上开始架设从上海到汉口的电报线,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一定能获利更多。慈禧考虑了几天,下旨要求新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对这条电报线的建设做出评估,“如期可行,即斟酌办理”。不料,左宗棠却左一个借口,右一个理由,始终不同意这条电报线的开工。

一向以国事为重的左爵爷,这次为什么一反常态呢?理由千千万,归结起来主要就三条:

1、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打太平天国时就已经结下了梁子,这二十年来,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2、左宗棠这几年为了收复新疆落下了好大的饥荒,正想尽办法搞钱把饥荒还上,沪汉电报线这口肥肉,怎么能让别人吃了去?

3、一旦沪汉电报线架起来,两江地面上的一举一动,李鸿章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岂不是处于老李的监视之下?所以这条电报线绝不能让老李建起来!就算要建,也得让自己的人来建!谁呢?当然是他多年来最信赖的“钱袋子”——胡光墉(即胡雪岩)了。

02

左爵爷为了筹措收复新疆的军费,通过老胡做中介,先后向洋人借了1870万两银子的债。这些债,老胡报上来的年利率都高达12.5%-15%,而当时一般洋人的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也就5%左右,高一些的也不会超过8%。虽然朝廷里早就有人质疑老胡是在吃利息差,但没办法,这种用于打仗的贷款洋人根本不肯借,也就老胡有办法借到,所以朝廷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就这样,三四年间,老胡躺着吃利息差就赚了上百万两银子。出于对老胡的信任,很多朝廷大佬又把自己的闲钱甚至官府的公款都存在老胡开的阜康钱庄里吃利息,老胡再把这些钱拿去放贷,里外里的利息差又吃到上百万两。再加上老胡经营的药材、生丝、茶叶等生意也都红红火火,因此到了光绪八年的时候,老胡俨然已经是“大清首富”了。

油画《徽商与胡雪岩》

按说以老胡的实力,投资个三四十万两银子建设这条电报线路并不是啥难事,他也很乐意帮左爵爷这个忙。尤其是,津沪这条电报线是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主持建设的。

老胡过去一直不太看得上盛宣怀,认为他就是个志大才疏的“官二代”——靠着当浙江布政使的老爸的人脉募捐到不少钱,才在李鸿章面前露了个脸儿,得了个五品候补知府的头衔......可就是这么个干啥啥不行的公子哥儿,都能把津沪电报线架起来,获得了大量的盈利。我老胡难道就干不成沪汉线?

03

可不服气归不服气,真要来建这条电报线,钱虽然不是问题,但其他的问题却更多——老胡几十年来一直做的都是钱庄、茶叶、药材这样传统的生意,根本不懂电报。而且以他的朋友圈子,也找不到专业人士来帮忙。他想过按西征借款的路径,把这生意直接包给外国的电报公司来干,可是朝廷的旨意又说得很清楚,只准自办,不得交予洋人办理。

这么一来,这事儿就僵住了,迟迟没有进展。盛宣怀眼看这种情况,心里自是清楚,老左和老胡其实没有办电报的能力。所以他一边不断给朝廷上折子,强调这条电报线的重要性,一边又采取“曲线救国”的战术,绕过左宗棠的两江地盘,先在淮系控制的浙江、福建、两广等地架设电报线,很快就将沿海各省的电报线连为一体。

就这样,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夏天,朝廷眼看沿海各省电报线全都架通,而沪汉电报线却迟迟没有进展,终于对左宗棠和胡光墉失去了耐心,要求“遵旨速办,毋再逡巡”。没办法了,一生要强的左宗棠,终于在李鸿章面前低头了一回——请盛宣怀和郑观应来主持建设沪汉电报线。

这件事,不但说明了左爵爷在办洋务方面的能力确实略逊李中堂一筹。也说明了,一直在传统商业领域发展的胡光墉在新兴的近代化商业领域明显落伍了。而随着李鸿章在朝中地位和影响的日益增长,淮系压倒湘系已经无可挽回,曾经辉煌一时的胡光墉和他的商业帝国也即将走向衰败。

04

光绪九年(1883年)的深秋,一个消息通过连接广州和上海的电报线,传到了上海的工商圈子中:今年欧洲蚕丝的主要产地意大利蚕丝获得了大丰收。这是一件看上去似乎和遥远的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但却一下在上海的工商圈子里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因为在这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作为“大清首富”的胡光墉正在大量收购蚕丝,几乎对江南的蚕丝市场形成了垄断局面。因为他的垄断,外国商人都无法收购到蚕丝,只好加价向他购买。为此,老胡决定继续“加杠杆”,把自己经营的阜康钱庄里的现金流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蚕丝收购上,誓要狠狠爆出鬼佬的“金币”来。

可是超出他认知的是,由于这几年电报事业的快速发展,即使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的商品信息,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传到中国。速度如此之快,让他甚至连赶紧出货套现的时间都没有!意大利蚕丝丰收的消息传来仅仅两天时间,上海市面上的蚕丝价格就暴跌了一半。

老胡一下慌了,赶紧低价出货,想着好歹回点血止损,起码不能让阜康钱庄的资金链完全断掉。几天之内,老胡紧急出了一万五千多包的生丝,损失据说高达几百万两。不过,对于身家雄厚的老胡来说,这些损失虽然惨重,但还不到要完蛋的地步,只要他的阜康钱庄还在,他手上并不会缺少现金流。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05

此时又从广州传来电报,称中法关于越南问题的谈判已经破裂,大清和法国的战争一触即发,法国舰队极有可能北上上海。消息传开,上海工商各界顿时人心惶惶,纷纷前往各大钱庄提取存款,以防开战之后钱拿不出来。于是乎,从十月底开始,上海阜康钱庄每天门前都排着提款的长队。

阜康钱庄钱票这里的阜康钱庄是胡光墉破产后部分原阜康员工跑到湖南益阳重新开设的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老胡虽然有点慌,但依然觉得局面还能控制。因为阜康在江浙沪皖鄂湘各省都有分号,实在不行可以从各地分号调银子过来,只要能撑过几天的挤兑,让人们相信阜康依然资金充足,局面就会逐步缓和。

赶紧让人给各地的阜康分号发电报,紧急调取银子汇来上海。可他没想到的是,沪汉电报线是盛宣怀主持建设的,沿途电报局的业务也全部掌握在盛宣怀手中。所以老胡发往各地阜康分号调资金的电报,全被送到了盛宣怀的书桌上。盛宣怀一研判,就明白了:现在是搞倒老胡最好的时机!

06

为什么要搞倒老胡呢?一来,当年李鸿章拉老胡加入轮船招商局,老胡拒绝了,这让李中堂对他怀恨在心;二来,去年准备搞沪汉电报线的时候,老胡又利用左爵爷的关系来插一脚,差点把这事儿搅黄了;

三来,左爵爷在经济上十分依靠老胡,搞倒了老胡,不但能掐断左爵爷的钱袋子,还能在政治上打击老左;最后,也是更长远的原因——老胡的“阜康系”是全国最大的金融集团,把持着全国金融业的龙头地位,不把他搞倒,将来盛宣怀想搞银行必然是阻力重重。所以,搞倒老胡,无论是对于小盛自己而言,还是对他的老板李中堂来说,都是必须要做的事。

07

该怎么搞倒他呢?最佳办法当然是利用眼下这个特殊时期,人为加剧老胡的资金紧张程度,最好是能在各地都制造出“阜康头寸紧张”的消息,让人们相信阜康快没钱了,加速阜康系的倒闭。盛宣怀为此设计了一套步步紧扣的“倒胡”方案:首先,他找到了上海道邵友濂,请他把应当在此时划拨给胡光墉的八十万两银子的“协饷”设法拖延几天。

这笔钱是怎么来的呢?当年老胡帮左宗棠找洋人借债当军费,朝廷下令各省分摊“西征协饷”,分期交给老胡去偿还洋人的债务。六年前,老胡管英国人借的一笔债务,讲好了半年还本付息一次,这会儿正好又到了还款的时间,朝廷从各省收上来的“协饷”已经发到了邵友濂那里,就等着邵友濂交付给老胡了。

光绪元年湖北省上交的“西征协饷”银锭

邵友濂并不是淮军出身,但他和李中堂却是儿女亲家,这关系可以说相当铁了。对李中堂有利的事,当然满口答应。在他职权范围之内,拖延个几天给钱完全没什么难度。于是乎,老邵就借口人不在上海,把去要钱的老胡给搪塞了过去。

老胡急得没法,但债是自己借的,如果不还,到时候洋人肯定来找自己而不是去找老邵。无奈之下,老胡只好下令从上海的阜康钱庄中提出八十万两现银先去垫付了洋债。

本来区区八十万两对于老胡来说不算什么,可眼下这个节骨眼上,上海阜康、再一下出去八十万两,现金流就更紧张了。很快,阜康的客户们就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家心态一下就崩了,去上海阜康钱庄挤兑的人有增无减。而“上海阜康钱庄遭遇挤兑、头寸运转不灵”的消息又顺着电报线,传往了江浙皖鄂湘以及京城。

很快各地纷纷前往当地的阜康分号挤兑。这么一来,各地分号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力帮助上海方面?上海阜康咬牙死撑了两天后,银库终于彻底空了!老胡只得在十一月初六,下令:上海阜康关门歇业,暂停兑现。上海阜康关门的消息又顺着电报线,很快传到了江浙皖鄂湘和京城各地。

储户们都认定,“阜康系”这次扑街已成定局,于是更加疯狂地前去挤兑。于是,很快,各地的阜康分号也都掏光了现金流,纷纷关门歇业了。

08

其实,当时因为挤兑倒掉的钱庄很多,不差阜康这一个。可关键在于,因为相信老胡的实力,很多达官显贵都把自己的钱;乃至官府的公款存在阜康吃利息。现在阜康一倒,这些大佬能不急吗?朝廷能不急吗?很快,十一月二十七日,朝廷发下谕旨,把之前赏给老胡的官衔和黄马褂都给撸了,要求对阜康倒闭事件进行严查,所有亏空的公款必须补齐,倘敢延不完交,即行从重治罪!

此时的老胡是又恨又悔。恨的是盛宣怀趁人之危、落井下石;悔的是,就在他的蚕丝生意还没爆雷的九月二十二日,左爵爷到上海巡视,他还跟左爵爷会面聊了一会。可那时候他根本还没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不但没有向左爵爷诉说自己的真实情况,反而还继续捐款给官府修筑海堤,以显示自己现金流充足。

结果现在急需左爵爷救命的时候,左爵爷已经因为眼疾告病回家休息了!左爵爷回了老家,朝廷便把追查阜康倒闭事件的任务,交给了浙江巡抚刘秉章。刘秉章是李鸿章的心腹,淮系铁杆,落到他手上,岂有不完之理?如果当时,自己和左爵爷交待了事情 ,或许......可一切都晚了!

很快,刘秉章的人就把老胡的钱庄账目翻了个底朝天,查明“阜康系”总共亏空了公款二百四十多万两。按朝廷的旨意,老胡只得将家产全部变卖,补齐公款。至于那些大佬的钱,老胡也只能有心无力,能还一分是一分了。就这样,曾经的“大清首富”破产了。可是,朝廷还不打算放过他......

位于杭州市河坊街的胡雪岩故居一角。胡光墉破产后,这座宅子被抵了债务

09

不久之后,朝廷又下旨,要追查老胡在为左宗棠借债过程中“贪没”的公款,理由是实际入账的贷款金额和合同上的贷款金额差了十万六千两。其实呢,这笔钱并没有落入胡光墉的腰包,而是老胡在借洋债过程中给鬼佬中间人的中介费,这也算是当时国际金融界通行的“潜规则”。

可是朝廷早就因为老胡吃洋债的利息差,对老胡恨得牙痒痒了。现在新疆已经收复了,老胡也扑了街,当然要痛打落水狗,找各种由头把老胡的最后一点油水都榨干吃尽。

可怜的老胡连最后一点养老钱都被迫交给了朝廷。在贫病交加中挣扎了两年之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冬天,老胡去了。去世之时,还欠朝廷六万多两。而他的老领导左爵爷,已经在他之前四个月去世。

一个时代,就此宣告结束。这一年,盛宣怀接过了他心心念念的轮船招商局总办的位子,成为了李鸿章的洋务版图里最重要的人物。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办银行、铺铁路、建大学、搞钢铁、开煤矿,成为了新的“大清首富”,最终财富远远超过了他曾经只能仰望的胡光墉……

PS: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个名为“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这里边没有胡雪岩,也没有盛宣怀。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当中,前五位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们或是皇帝,或是权臣,总之都是关系户,唯有最后一位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入榜的。而他更是晚年尊严尽失...

0 阅读:455
历史王汉周

历史王汉周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