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点灯电话等西洋玩意早已屡见不鲜。除了西方科技,西方各国的侨民也聚集在上海,为上海带来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气质。
俄罗斯作为欧洲的领土和人口大国,又在上海留下过那些痕迹呢?我们一起来回顾。
俄罗斯人与上海其实,和英法等国相比,老上海的俄国人一开始并不多。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甲午战争以前,俄国的对华贸易仅有砖茶一项较为重要,在长江中游的汉口开设了3大洋行,经营收购和压制砖茶的业务。然后经水路运往天津,再经过张家口、库伦运抵俄国。上海是俄国商人的必经之处,但是极少有俄国人定居此处。
直到19世纪末,俄国和上海的联系才多了起来,海参崴与上海之间开通了定期轮船航线之后,俄国茶叶商人来到上海。到1905年,大约有350名俄国侨民在上海公共租界定居。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在1896年开设立了俄国驻上海领事馆,1915年上海有402名俄国侨民。
俄国人大量进入上海,要等到十月革命之后了,这一批俄国人常常被称为“白俄”。白俄指的是1920年代迁居国外的俄罗斯人,大多数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间离开俄国,人数估计在90万到200万之间,成分主要为士兵、军官、哥萨克、知识分子、商人和地主以及沙俄官员等。总体而言地位较高,其中不乏文学、艺术大家。
大多数白俄首先来到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然后前往土耳其以及东欧的斯拉夫国家,例如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另外一大批人则移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斯、德国和法国。在柏林和巴黎都有较大的白俄聚集区。而远东的白俄往往移居中亚或者中国的新疆、哈尔滨、上海以及其他城市。
1922年秋天俄国内战结束后,将近2000难民逃离海参崴,于12月5日驶进吴淞口,有1200名难民获准登岸,此后又有大批白俄难民逃入中国境内,大部分经过陆路进入哈尔滨,但是也有总数达7000名的俄国难民经过海路陆续逃亡抵沪,其中不乏贵族、将军。
日本占领东北后,大批哈尔滨白俄日益陷入窘境,上海的经济发展远远优于哈尔滨,作为自由港又无需签证或工作许可证,于是纷纷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到19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上海成为哈尔滨以外一个重要的俄国人聚居地。
俄侨在上海的生活虽然上海租界相对安全,但是白俄在上海生存并不容易。首先,白俄没有身份,全都是无国籍者,不享有中外条约赋予的治外法权等特权。而且,由于他们不懂英语,无法在外资企业中得到像样的职位;同时不通汉语,不善于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同中国人竞争,因此就业相当困难。经济问题导致了治安问题,1929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估计有多达85%的上海外国罪犯都是俄国人。
但是上海的白俄艰苦奋斗,突破困境。经历了许多困难,上海的俄国社区不仅维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也渐渐走向繁荣。到1930年代中叶,他们在上海创办了2所俄国学校,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体育俱乐部。上海还拥有《上海柴拉报》(1936年发行量达6000份,上海第三大外文报纸)、《斯罗沃报》(1936年发行量达5000份)等俄语报纸和俄语广播电台。
在霞飞路中段,形成了所谓的小俄罗斯区域,白俄侨民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浪漫的一条商业街。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还有不少俄侨音乐家任教于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如旅居上海的著名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大提琴科主任舍夫佐夫以及声乐科教授苏石林等人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
1949年后,上海白俄陆续迁出,经由菲律宾前往美国或澳大利亚等地。1954、1955年又有大批上海白俄被遣返回苏联。至此,俄罗斯人在上海一度销声匿迹。
俄罗斯建筑上海有不少西洋建筑,但是俄罗斯建筑比较罕见。徐汇区有一座俄式教堂,可谓风情独特。圣母大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新乐路55号,今襄阳公园西侧。
1927年3月,位于闸北的俄罗斯主显堂被破坏,西蒙主教计划在法租界新建一座主教座堂,购买位于劳而东路、亨利路口的3亩土地。1933年2月,西蒙主教病逝,北京的魏克托主教接替了建造教堂的计划,1933年举行了奠基仪式。1936年2月,圣母大堂建成,这是一座俄罗斯拜占庭风格的大型教堂,外形模仿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教堂平面呈方形,内部大厅为希腊十字式,能容纳2500多人。教堂穹顶由孔雀蓝色的一大四小五个鼓形圆穹顶组成,主穹顶高达35米,与奶白色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教堂南侧还有一幢三层楼的神职人员宿舍。
1949年后,上海俄侨大批离开,教堂也荒废了,直到80年代才重新修复。1988年,该教堂得到初步修复。1994年3月18日,圣母大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娱乐场所从教堂中迁出。2007年,开始进行大修,准备列为旅游景点。
白俄影响上海饮食文化输出的最佳方式无疑是美食了。在上海,逢年过节家家都会做的一款“怀旧上海沙拉”,其中的沙拉酱不是常规的沙拉,而是蛋黄酱。做法很简单,将土豆和青豆煮熟晾凉后,与切丁的方腿肉加入蛋黄酱搅拌均匀即可,如果讲究一点可以放到冰箱里冷一下,口感更佳。这款沙拉其实就是白俄人带来的,当年在霞飞路(淮海路)一带,有许多家俄餐厅,这些俄餐厅的味道融入上海,成为“海派西餐”的一部分。
除了沙拉,另一道著名的海派西餐莫过于罗宋汤。罗宋汤几乎是在中国最流行的一款俄餐,罗宋其实是以前上海人对Russian的音译。传统俄式的罗宋汤发源于乌克兰,大多以甜菜头为主料,加上胡萝卜、土豆、牛肉、奶油一起熬煮,红色,酸甜,浓重。而到了上海,由于没有甜菜头,因此改用番茄替代,形成了独特的上海风格。
另外一道菜也是海派西餐的代表作:炸猪排。这道菜起源于奥地利炸猪排,在上海众多的海派西餐厅中常见,大大一片,裹面炸熟,切的时候要切成长条,其中的标配是辣酱油。这道菜也成了上海人的味觉记忆。
虽然俄罗斯侨民已经远去了,但是罗宋汤在上海扎下了根。看来美食才是文化输出的大杀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