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消癥,是传统中医治疗疑难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流传甚广,即便是对中医了解不多的人,或许也听过“化痰消癥”这一说法。
众多的中医典籍中都有关于“化痰消癥”的详细阐述、深入分析以及丰富的医案记载,那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化”即化解,“痰”为体内痰浊之邪,“消”是消除,“癥”指体内积聚形成的包块。

通俗来讲,“化痰消癥”就是通过运用具有化痰、散结、消癥功效的药物,将体内聚积的痰浊之邪化解,使包块逐渐消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治疗思路是:以化痰散结之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品,既能有效祛除痰浊包块,又能兼顾调理气机,防止病情反复。
患者王女士,42岁,主诉全身多发性脂肪瘤,症状如下:

长期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身体多处出现皮下包块,大小不一,触之柔软,边界尚清;
部分包块伴有轻微胀痛,活动度尚可;
平时食欲不振,时常感到腹胀,大便溏薄,日行2 - 3次;
精神萎靡,四肢乏力,面色萎黄;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王女士曾自行查阅资料,怀疑自己患有严重疾病,内心十分焦虑,尝试过多种减肥及调理方法,但脂肪瘤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合症状综合辩证为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治以健脾祛湿,化痰消癥。
拟方: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夏枯草,海藻,昆布,桃仁,红花,枳壳,党参,甘草。

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益气,二者合用,可增强健脾祛湿之力,使水湿得化,为化痰消癥奠定基础,是本方的“基石药”。
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协同,增强化痰之效;夏枯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海藻、昆布咸寒软坚,消痰散结,共同发挥化痰散结的作用。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有助于包块的消散;枳壳行气宽中,使气机调畅,气行则痰瘀自消。
患者因长期患病,精神萎靡,故加入党参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且二者合用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药物的吸收与利用。

服用1个疗程(约15剂)后,患者反馈皮下包块触之变软,胀痛感减轻,食欲有所改善,腹胀缓解,大便逐渐成形,日行1 - 2次。
继续予患者服用1个疗程,再次复诊时,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四肢乏力症状减轻,面色渐有光泽。检查发现,部分较小的脂肪瘤已基本消失,较大的脂肪瘤也有明显缩小,触之质地变硬,边界更清晰。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脂肪瘤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则百病不生。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只有根基稳固,营养充足,才能抵御风雨的侵袭,茁壮成长。而人体在正气的滋养下,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远离疾病的困扰,重归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