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泄浊,是传统中医治疗痹证(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的关键方法之一,历史悠久,即便是对中医理论不甚了解的人,或许也听说过“祛湿泄浊”这一治疗理念。
众多中医典籍中都有关于“祛湿泄浊”的详尽论述、深入剖析以及丰富的临床医案记载,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祛”即祛除,“湿”指体内湿邪,湿邪是痛风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泄”是排泄,“浊”为体内浊毒之邪,包括痰浊、瘀血等。

简单来说,“祛湿泄浊”就是运用具有祛除湿邪、排泄浊毒功效的药物,将体内的湿邪和浊毒排出体外,使经络气血得以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其治疗思路是:以祛湿泄浊之药为主,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既能有效祛除湿邪和浊毒,又能兼顾调理气血、通络止痛,防止病情反复发作。
患者李先生,50岁,主诉顽固性痛风反复发作,症状如下: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量,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及踝关节经常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尤甚,如刀割般难以忍受,关节活动受限;

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状;
发作频率逐渐增加,间隔时间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延长;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李先生曾多次服用西药治疗,症状虽能暂时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且西药副作用较大,让他苦不堪言。

结合症状综合辩证为湿热蕴结,浊毒内蕴,治以清热利湿,祛湿泄浊,通络止痛。
拟方: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萆薢,泽泻,车前子,牛膝,秦艽,忍冬藤,丹参,川芎,甘草。
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二者合用,为二妙散,是清热利湿的基础方,为祛湿泄浊的“主力军”。

薏苡仁健脾渗湿,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萆薢分清去浊,祛风除痹,与苍术、黄柏协同,增强清热利湿、祛湿泄浊之力。
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且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
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二者共同发挥通络止痛的作用。

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有助于关节红肿热痛的消退。
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缓解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服用1个疗程(约15剂)后,李先生反馈足部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程度减轻,夜间能入睡,发热、头痛、口干口苦等症状缓解,小便颜色变浅。

继续予患者服用1个疗程,再次复诊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关节活动度增加。检查发现,足部关节红肿基本消失,疼痛明显缓解,仅在劳累或饮食不当时有轻微疼痛。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痛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则湿邪、浊毒等外邪难以侵袭。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只有水流顺畅,河道畅通,才能抵御泥沙等杂物的淤积。而人体在正气的守护下,才能拥有健康的关节,远离痛风等痹证的困扰,重归畅行无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