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相比于他是中国革命先驱者的称号,他在文学领域的名声恐怕要远远大于他的官名。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写诗作词,尽管祖上出身名门望族,但不善经营的瞿世玮经济上多依靠家族接济。在父亲的影响下,瞿秋白从小便展现出了在文学领域的天赋。
辛亥革命后,瞿世玮一家深陷经济困境,在一段时间里,只能靠着典当、借钱勉强度日。瞿秋白的求学之路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1917年,原本计划报考北京的瞿秋白,考虑到经济原因,最终考入了俄文专修馆。此后,他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苏俄身上。
1920年,瞿秋白作为两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来到了莫斯科。期间,他通过大量采访工作,进一步认识到了苏俄的情况。与此同时,他的理论观点、情感立场,都开始发生了剧烈转变。
1921年,瞿秋白在莫斯科意外遇到了同乡好友张太雷,在他的影响和介绍下,瞿秋白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7月,瞿秋白还获得了与列宁短暂交谈的机会,并有幸聆听了他的演讲。与列宁的短暂接触,令瞿秋白终生难忘,也成为了他日后坚定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根本上来讲,作为一介书生的瞿秋白,他原本的兴趣和志向主要集中在写文章、做学问方面。但却在外界种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涉足政治、政党。以至于在后来担负起了一个政党的领导工作,这恐怕并非他所愿,也非他所能。
1923年1月,深受陈独秀赏识的瞿秋白回到中国,开始投入到了我党的相关工作中。他先后负责翻译了不少列宁、共产主义等方面的文章,并负责起了中共的宣传工作,创办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
在国共两党合作期间,瞿秋白还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的相关工作。
1927年,中共五大会议召开,瞿秋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担任常委,陈独秀继续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然而,“四一二”反革命后,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极具毁灭性的伤害,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应该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的。
为此,共产国际果断采取了措施,驻中共代表鲍罗廷主持召开了中共临时政治局会议,陈独秀被派去前往莫斯科讨论中国革命的相关问题。而在这之后,陈独秀就这样彻底卸下了总书记一职。与此同时,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正式成立。

然而,在瞿秋白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他却犯了“左”倾盲动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给我党带来了不少损失,也令党内同志们对此十分不满。
1928年6月,在中共六大会议上,瞿秋白坦率地承认了错误,并进行了检讨。但李立三却依然坚持错误的思想理念,积极酝酿城市大罢工和总暴动,这一做法给我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党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人也因此丢了性命。
在我党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终止了李立三危险、冒进路线的发展。
文人出身的瞿秋白,在处理李立三问题上,只要求他作了检讨,并没有再进行其他追究。这也导致他在不久后因此受到了牵连。
仅仅两个月后,瞿秋白便被冠上了“调和主义”错误,而渐渐被王明等人排挤出了政治局。此后,在王明等人的政治高压之下,出于大局考虑,瞿秋白选择了委曲求全。

此后三年时间里,瞿秋白一边在上海养病,一边坚持文学创作,与茅盾、鲁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三年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1934年2月,根据组织安排,瞿秋白抵达瑞金。这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严峻的时刻,瞿秋白身兼多职,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自己又身患肺病。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在推动文艺大众化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瞿秋白为我党文艺工作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1939年,毛主席在与友人谈起瞿秋白时,还感慨说:
“瞿秋白如果还活着,现在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该有多好啊。”
红军主力长征后,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奉命留下来继续开展游击作战。然而,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仅仅3个多月后,瞿秋白就惨遭敌人杀害,慷慨赴死,时年36岁。
早在被捕之前,瞿秋白就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他曾多次与妻子讨论被捕和牺牲的问题。在被关押期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他既是外人眼中一位儒雅的书生,同样也是一位壮烈的革命者。如此迥然不同的身份,却同时出现在了瞿秋白一个人身上。

1950年底,毛主席亲自为《瞿秋白文集》题词,直言: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1955年,瞿秋白遗骨被迁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供后人祭奠和怀念。
1962年,毛主席却下达了一条令众人震惊的指示,他指出:
“以后我们要少纪念瞿秋白,应该多多纪念像方志敏这样的同志。”
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指示呢?
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新中国便进入了意识形态高度紧张的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毛主席希望通过树立更坚定、更趋于完美的革命典型来适应这一变化。这是出于政治考量所作出的决定。
瞿秋白为何“不够坚定”呢?这主要与他曾经在狱中写下的自白书《多余的话》有关。
在这篇长达1万多字的文章中,瞿秋白不仅回顾了自己过去的真实经历,而且还进行了自我思想和情感上的解剖。他在文中传达出的复杂的情感甚至一度被外界误解,并将其定义为“革命意志不坚定”的表现。

例如,他曾写道:
“老实说,在四中全会后,我早已成为十足的市侩——对于政治问题我竭力避免发表意见,中央怎样说,我就依着怎样说,认为我说错了,我立刻承认错误,也没有什么心思去辩白……从那时候起,我没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
类似的言论,一度引起外界对他的误解,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他成为了中共党内的“负面角色”。
正因如此,在1962年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毛主席才会提出要减少对瞿秋白的纪念。
当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篇文章是瞿秋白用生命写下的一份心灵独白,是他所处时代和个人命运缩影,更从中凸显出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与此同时,一个真实、丰富、有血有肉的革命者瞿秋白,也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世纪风采》《党史博采》、学习时报2023-07-21、新华社、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