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就像一个有机体,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古典拉丁语无法表达但丁关于古罗马帝国、天主教会的衰败,意大利的城市危机,以及新的宗教秩序的思想。这些向往与苦痛都只能以俗语来诉说。但若是用一种非“光辉的俗语”来讲述当下的悲剧更是行不通的。但丁所寻找的并不是另一种拉丁语,而是一种能够体现当下生活经验的语言,能使这些时代的碎片生生不息地延续,不会失去其悲怆与痛苦的真切感受。维吉尔所使用的语言可以作为参考的范例,而他认为模仿和重复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又为这种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古典拉丁语和光辉的俗语,犹如两个无法分割的太阳,相互依存。没有文言,话语就会变得不连贯,从而使语义不明确,进而导致错误的理解。如果我们的言语不具有“某些共通特性”(De vulgari, I, 9),那么人们要如何对话才能彼此理解?如果精心构思的谈话只能用那些宫廷权贵、政府官员、法官和饱学之士所使用的拉丁语表达,而远非俗语,又会是怎样的境况?如果在一种文明中,俗语不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它能被冠以“文明”之名吗?只有当俗语能够以古典拉丁语的方式进行自我构建,人们才能进行对话和交流。
那么,又是谁创造了这种语言呢?如果说,上帝赋予人说话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自由紧密相关),那么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形成了语言。但对话和交谈如同精巧的工艺,加工它的能工巧匠又是谁呢?是诗人,他们用手中的笔将俗语反复打磨,才最终得到“光辉的俗语”。诗人创造了诗歌语言,文言将它有条理地组织并进行诠释,才使它如此精妙绝伦,充盈着美学价值。我认为,从本体论层面来看,诗歌在某一语言群体的形成中,也就是在“公民”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语言是上帝赠予人类的礼物,光辉的俗语的诗性构造也清楚地表明,人不是通过其所掌握的简单的方法,或是以其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习俗进行交流的。语言能力的神圣价值(这种价值无法得到确证,也没有任何确切的定义),在其自身的诗性发展中得到彰显,只有通过诗性诠释,方能产生代表时代精神、诠释时代精神内涵的语言。语言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丰富自身语言文字体系。诗歌,不是语言的“意外”产物,而是语言形成过程中固有的存在,是语言结构不可或缺的成分。诗歌的高贵,在俗语的高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诗歌的存在,俗语才能得以延续,不断发展。
但丁就是这样的诗人,与经院哲学及其世界观完全不同,但丁的思想滋养了人文主义的根基,肯定了人文主义是艺术的复兴这一内涵,以及人文主义中所涉及的拉丁语并不属于修辞学的范畴。菲奇诺赞颂作为诗人、哲学家、神学家的但丁,但诗性语言要借助它的哪些内在属性才能摆脱“被贬低”的困境呢?如何理解它的讽喻和隐喻特征在认知方面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与歌德所说“象征”的直觉启示,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以隐喻和讽喻为特有手法的修辞与诗性语言,在骑士文学当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在但丁之前,没有人用它们来表达神学与哲学思想,而是认为仅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就足够了。学界经常将但丁的诗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如果我们也试着对比,就会发现上文提及的特征非常明显:比如阿兰·德·力勒的著名散文诗《完美的人》(Anticlaudianus),与沙特尔学派及伯尔纳多·西尔韦斯特雷的《宇宙论》(Cosmographia)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完美的人》继承了古希腊讽喻色彩寓言的恢宏传统,在马克罗比乌斯、马尔齐亚诺·卡佩拉的研究之上,对柏拉图的重要作品《蒂迈欧篇》(Timeo)做了进一步阐释。而这些对于柏拉图思想的研究在中世纪却完全销声匿迹,直到文艺复兴,在光明与痛苦的交织中重获新生。
《思想涌动:人文主义的哲学思考》
〔意大利〕马西莫·卡恰里 著
张羽扬 张谊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意大利当代知名哲学家马西莫·卡恰里
继《建筑与虚无主义:论现代建筑的哲学》后又一部力作
旁征博引,以哲学的视角带读者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人文主义
★ 这是一部关于人文主义的哲学著作,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意大利深邃、厚重且复杂的哲学思想及其辉煌的历史。
★ 本书体量较小,装帧精致,内容有趣又不失严谨,带你轻松走进哲学色彩下的人文主义世界。
★ 书中提炼出关于人文主义的多个重要论题,包括对“人文主义”一词的辨析、人文主义中语言的问题、人文主义的哲学与语文学问题、人文主义的悲剧性等进行阐述,而非按照传统的时间线顺序,针对性更强,更具特色。
★ 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探讨了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深入浅出地将人文主义与哲学的联系展现出来,极见写作功力。
★ 书中配有精美插页,可以助你更好地品味书中文字。
“激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为我们失去了语言”,“这场危机产生的不是思想,而是另一场危机”,“文化也是一种激情,会使人疯狂”……这位哲学家的新作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人文主义的旅程。
——意大利《共和报》
人文主义哲学不存在于系统中,而存在于对语言的崇拜中,因为语言可以解释一切,并使人类获得自由。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
作者简介
马西莫·卡恰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和专栏作家,先后任教于威尼斯建筑大学和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曾任威尼斯市长,还是一些政治哲学期刊的创始人之一。他发表了许多作品和文章,代表作有《论开端》《哲学迷宫》《建筑与虚无主义:论现代建筑的哲学》等。
译者简介
张羽扬,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已出版译著三部,曾参与意大利国家工程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和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的翻译工作。
张谊,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曾参与翻译多部作品,包括《大脑简史》《人工智能大揭秘:给孩子的STEM百科书》《折纸大师》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以哲学的思维重新审视人文主义,驳斥了在传统上认为这一时期无法产生哲学的观点。然而如果没有潜在的艺术哲学,是否还能产生这种伟大的艺术,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众多哲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和语文学家的观点,提炼出关于人文主义的多个重要论题,以晓畅轻灵的随笔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论述,试图在涌动的思绪中找到重新开启人文主义探索的哲学之路。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