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科举史上,一门六进士且是同一届考中的情况极为少见,这种事仅在宋朝发生过一回,当时引发了巨大轰动,甚至连皇帝都为之震惊。
这六个人究竟是啥身份呢?他们考中进士,凭借的是自己的本事,还是家族的势力呢?“一门出了六个进士”,这其中的实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家贫未去凌云志】
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实则并非是考取状元,而是中进士。在常人看来,考中状元的那都是文曲星降世,学子们犯不着跟文曲星比拼读书这事。
多数人读书谋取功名,说到底就是冲着一个“利”,这世上“一心只想为百姓当家作主”的官可没那么多。
要是想当官,考个进士就够了,何苦这般为难自己呢?再说了,能中状元的人,真正靠拼命读书考上的没几个,靠的是“七成靠运气,三成靠本事”。
虽说如此,然而考进士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能中进士的人,那可都是全国排名前百的人才呢,一个县想要出一个这样的人都难上加难。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话讲出了在古代文人中,考中进士的艰难程度。五十岁能考中进士,那都算年轻的了,足见考进士是多么不容易啊!
既然考进士的难度这般大,那“一门六进士”这事儿咋就出现了呢?这里头莫非真有啥问题?
若要对“一门六进士”这一奇特事件加以解释,那得先搞清楚这“一门”指的是哪一门,究竟是谁家摊上了这样的好事呢?答案是曾巩的家族——曾家。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最为默默无闻的那个。在语文课本里,唐宋八大家中其余七人的文章都有入选,唯独曾巩的文章没有,这使得曾巩成为了八大家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
即便这样,曾巩可不是没本事,他的书法作品《局事帖》,乃是中国首部成交价格超过一亿的书法作品,从这就可以晓得,有眼光的人对曾巩还是挺认同的。
曾巩跟其他人存在怎样的差别呢?为啥他在唐宋八大家中看上去有些不太协调呢?
曾巩的父亲在朝廷担任太常博士,给曾巩和他的兄弟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条件,他们俩也显示出了比一般人强得多的读书才能。
打小就记忆力超群的曾巩,书只要看一遍,便能完整地背下来,在当时被人们视作神童。
他在十二岁时就能够撰写文章,到了十四岁便能创作出质量上乘的文章,而二十岁时已然闻名天下。
在公元 1027 年,年仅十八岁的曾巩跟着父亲前往京城。到了京城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用来以文交友,由此结识了当时十六岁的王安石,而后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友。
后来,曾巩碰到了那个对他一生起到重要影响的老师——欧阳修。
那欧阳修如何改变了曾巩的人生,这咱后面再谈。反正啊,还不到二十岁的曾巩,那在京城可是出了名的。
正常来讲,像曾巩这般有才华的人,考中进士理应是比较容易的,要是运气更佳一些,夺得状元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然而曾巩十八岁时去参加科举考试,哪承想竟然没考上。
好多人都劝他再参加一次科举考试,毕竟这科举之事难以预料,再考一回说不定就能中了呢。
尽管众人都加以劝阻,曾巩还是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决定在京城接着再考一次。
五年过后,二十三岁的曾巩又一次名落孙山,这让曾巩好几日都无法入眠。他不禁自我质疑起来:我写的文章是不是确实很差劲呢?我是不是真的就考不中进士呢?
自打第一次考试没中之后,曾巩心里就冒出了这样的疑惑。为了能被人认可,他把自己写的文章寄给了不少人,大家都觉得特别好。
即便在边关征战的范仲淹,也和曾巩有书信交流,还称曾巩的文章挺好。
正是由于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可,曾巩才鼓起勇气第二次参加科举。
然而,曾巩第二次科举名落孙山,这对他的打击极大,他的哥哥更是承受不住这样的结果,在榜单公布后没多久,就患了重病,最终不幸离世。
距第二次科举落榜已然过去五年,京城再度举行科举考试,然而这时的曾巩没在京城,而是回他老家了。
曾巩的父亲病故,曾巩只得回家担起家中重任,要知道他的大哥早就不在了。
这会儿曾巩家中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外加年迈的老母亲。为了把他们养活,曾巩只得舍弃自己的为官之路,转而忙于生计。然而在曾巩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疙瘩。
【时来运转得真相】
曾巩在老家一待就是十年,这十年里,他没把自己的学业撂下。他老是跟欧阳修通书信,还和这位老师探讨了个关键事儿:自己咋就两次没考上呢?
身为在京城声名远扬的才子,曾巩的文章水准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那他咋就没考上呢?
对这两次的状元文章展开研究后,欧阳修和曾巩皆察觉到一个重大问题,要是用一个词来对这些状元文章加以描述,那便是“华而不实”。
把曾巩的文章和状元的文章搁一块儿对比一下就知道,状元文章突出一个“词藻花哨,内容空洞”,简直就是一篇“流行的小废品”,对国家和百姓没啥益处。
而曾巩的文章和状元文章相比,虽说没那么多华丽的词句,然而其内容却要深刻不少,只要读一读曾巩的文章,好多事情就能搞清楚了。
他对时局的剖析通俗易懂,让人能轻松领会,像范仲淹、王安石这类人,自然会认为这样的文章是上乘之作。
然而在那时的主考官心里,情况未必如此。当时阅卷主要凭心情,主考官的阅卷方式,直接决定谁能成为状元。
而曾巩所擅长的“策论”这类文章,恰是考官所不喜的风格,如此一来,曾巩未能中举的缘由便清楚了。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只需更换主考官即可。
【十年苦读成名家】
在公元 1057 年,一晃又过了十年,曾巩离开京城已然整整十年,此时的他,已然三十八岁了。
这一年,欧阳修成为了主考官,他要对科举的格局做出改变,把那种“徒有其表”的文章从科举考场中清除出去。
然而,在欧阳修邀请曾巩去京城参加考试时,曾巩竟有了些许迟疑。
要是他来做主考官的话,那为了避嫌,即便曾巩确实有成为状元的能力,他也不可能让曾巩当上状元。
不过这会儿曾巩不在乎了,只要能考中进士,解开他心里的疙瘩,他就觉得够了,至于状元啥的,就让年轻人去争吧。
就在这一年,曾巩领着他的三个弟弟以及两个妹夫一同去参加考试,最终造就了“一门六进士”的传世美谈。
那欧阳修到底有没有对曾巩予以特殊关照呢?答案自然是没有。
当年因为这事儿闹出了个笑话,让欧阳修在苏洵那儿丢了脸。
原来在公元1057年的那场考试中,不仅曾家有六个人参与,苏家的苏轼与苏辙也在这一年参加了科举。
欧阳修阅卷时,瞧见一篇挺不错的文章,觉得有当状元的可能。可他以为这文章是曾巩写的,就把这卷子淘汰了。哪承想,等发榜的时候才晓得,这卷子的作者实际上是苏轼。
欧阳修亲自带着礼物前往苏家致歉,从那以后,一个叫苏轼的文学界新秀开始崭露头角了。
和平使者
看到标题,我就想应该是曾巩吧,然后翻啊翻,翻了半天……
螺丝钉
1027年十八岁到1057年三十八岁,作者数学是其他老师教的????
xin人
苏轼真的惨
秋高云甜
东拉西扯,词不达意